查看原文
其他

张坤:“手段崇拜”的危害

2017-06-05 张坤 坤哥007


---第 189 期---

2017/06/05

Topic:防止人的异化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有一种崇拜叫“手段崇拜”——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必要手段,但有时候“手段”会取代最终目标,出现手段与目标的异化,就会事与愿违,特别有可能导致人的异化。


这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碰到的,只是我们不能自知,或者认为这只与别人有关。比如,有地方为艾滋病患者单独设置“红丝带”考场,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引来各方高度关注,原意为了反歧视,却被指责这项举措本身就是另一种“歧视”,于是又出现各种各样的招数,引发各种各样的论点。这个话题逐渐又“演变”成炒作,离开了正常的轨道。


在这一片舆论哗然当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漩涡当中艾滋病患者的感受,至少我没有看到相关新闻——不少以“保护隐私”为名不涉及,但在众人兴奋喧哗、群情激昂愤慨的舆论流中,哪里有什么“隐私”可言?一些猎奇和偏激的言论,已经使得相关人群和事实都变得“异化”、“极端化”。


包括我们自身媒体在内,在职业化的工作状态中,追求使用提升全媒体影响力的各种“手段”,包括使用直播、视频等多元化技术,但是有没有“手段崇拜”的问题呢?经常以一个老记者在非典期间拍摄的一幅照片为例:一名穿白大褂的医生无奈地背对着镜头,站在一位逝者的病床前,这样没有露出任何一张脸的现场照片,虽然没有赤裸裸地暴露“人”,却是最大程度尊重人、尊重生命,没有炒作的喧哗,却有静默的力量。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有很多“手段崇拜”的现象。不是强调“学习落实”吗?那就一个接一个开会,显得很热闹、很紧跟,却打雷不下雨难见实效;不是强调“程序正义”吗?那就一个接一个走手续、盖公章,反正办不成事也不会出差错;不是要运用经济杠杆作用降房价、稳金融吗?那就哪样立马见效就先强行推广哪样,不管是否符合实际,对长远是否产生隐患······


减少“手段崇拜”的危害,需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重要的价值排序问题,将某些手段性因素设定为阶段性目标,这是必然也是必须的,但“手段崇拜”会使作为手段的阶段性目标,遮蔽甚至代替最终目标而导致手段与目标错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清醒保持定力,铭记最终目标,随时以此为尺度,调整认识并矫正行为。更主要的要有以人为本的全局意识和担当意识。


微观而小到我们正在进行的全媒体融合转型,不论“中央大厨房”还是“融媒小厨”,不论视频直播还是“24小时随手看”,都不过是手段,制作真正有影响力的内容精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正能量,才是最终目标。


宏观而大到社会运行、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是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相对于这一目标,其他一切,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政策策略都只是手段。


回到前面说的为艾滋病人单设考场这个新闻,只是一个“手段”性新闻,不能过于强化、异化,而失去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初心,失去推动重视和解决这一复杂社会课题的理性与智慧。


比如,我们要认真调研和分析,青少年艾滋病患者增加现象背后的一些深层问题,并且社会各方面,应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解决方案,以未来一代人的发展价值取向,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既包括主流价值观、伦理观的重塑,也包括包容、开放、多元文化下对生命的尊重。着眼长远,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序良俗,才能培育具有人类基本良知、基本素养、基本道德水准的合格文明人。


从培育“文明人”这个最终目标,任何过程中的“手段”,都不能因异化和极端化而取代目标。

      



 

◆ 往 期 回 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张坤:前面村庄有“小芳”

张坤:让地球再次伟大

张坤:婚姻大事不止“龄”

张坤:童心从未飞走

张坤:把诗当做生活

张坤:过于逐利 只会苟且

张坤:查查有没有开“八股会”

张坤:舌尖上的中青“报”

张坤:使者相望于道——参加“一带一路”论坛现场随感

张坤:无敬畏,勿新闻

张坤:“愚公”移报

张坤:人是移动的“手机”——写于中青报第46届记者全会之际

张坤:良法容孝子

张坤:中青报“融媒小厨”大情怀

张坤: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

致微友 | 陪伴你一起微笑、共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