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我们”就是真实生动的中国骄傲

2017-10-05 任冠青 王钟的 坤哥007

--- 第 310 期 ---

2017/10/05


 谨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 

祝福我的祖国!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


“我们”就是真实生动的中国骄傲

作者:任冠青(归国留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9日   02 版)


 视觉中国供图


2015年,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策划了一场关于中国的展览,名叫“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这个视角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呈现的是西方这只窥镜中的中国。有意思的是,在美留学的经历,也让我获取了另外一种视角。在美国社会这只窥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国,中国人,是如何实实在在地发挥着自己影响力的。

  近两年,美国媒体常常强调要真正“理解中国”。翻看早期赴美留学生的故事,我们会发现那时的美国对中国连“了解”都算不上。1978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人员只有52人,当时美国人甚至产生了“中国人都爱吃鸡肉”的误解和笑话。39年后,中国每年赴美留学人员已然超过54万。而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中国非常了解的其实大有人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展现出对中国的兴趣。

  比如,在《中国外交》这门课上,就聚集了中、美、日、韩、新等各个国家的学生,几百人的大教室几乎场场爆满。而在跟这些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简单的国情介绍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他们讲起中国的文化、地理、外交政策等头头是道,许多人更是已经在清华、南大等高校学习过,可以与我通过中文交流。

  在谈到为何对中国感兴趣时,他们也十分坦诚:一位立志做外交官的法国朋友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预测法国必然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一位希望从商的日本同学则是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希望开拓中国巨大的市场资源······

  其实,不止是在课堂上,很多美国民众也对中国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认知。我在美国打Uber时,经常碰到尼泊尔、洪都拉斯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司机。而每次谈起中国,他们常常滔滔不绝,感觉“中国”这个词已然与“神秘”绝缘。有一次,司机更是饶有兴致地邀请我分享“中国歌单”,于是我一边放着王菲、苏打绿,一边给他介绍着中国当代音乐史。

  同时,在美国,中国人正掌握着更好的利益表达平台和话语权。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许多智库都在围绕中国“入世”、中美俄三国关系、中国在非投资等多个领域进行主题讨论,希望了解中国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逻辑。

  为此,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更是专门成立“中国影响力”项目,旨在研究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影响力。在观点沟通上,美国智库也越来越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而不是美国专家“头脑中”的中国。因此,在很多活动中,这些智库会专门邀请来自中国的学者发声,表达真正属于中国的观点。2014年,美国最顶尖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更是迎来了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首位华裔主任。

  其实,中国影响力之所以富有活力,还因为每个中国人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在美国,许多中国人正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身的价值作用。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华尔街的精英,他回忆,20年前华尔街几乎没有多少华人面孔,而现在则有更多的中国人跻身华尔街高管的位置。

  近些年来,不只是在华尔街,中国人在美国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知名华人设计师用一件件艺术作品传达着中式审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工作,展示着中国人的工作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华人参与到竞选活动之中,表达属于中国人的利益诉求······

  在美国的几年,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影响力和每个中国人的影响力正在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着中国声音的影响力,在美华人开始有着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每个中国人在多元领域的发展,也最终汇聚成最真实、生动的中国影响力。


以自信塑造大国国民的形象

作者: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9日   02 版)


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人也前所未有地以大国国民形象感知整个世界。

  从“东亚病夫”的耻辱中走出来,我们的确历经了太多的坎坷。如今,当中国对外展示全新的自信形象,中国人都为此准备好了吗?

  须看到,祖国的强盛不是在朝夕间实现的,几代建设者的筚路蓝缕铺就了如今的复兴之路。为祖国感到骄傲,也要理解和遵循祖国复兴的历史进程。

  国门一步步打开以后,中国人开展对外交往的机会与日俱增,出境旅游和留学成为普通人直观地接触世界的方式。出境旅行和生活,既是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也是外界最直观地认知中国国民形象的途径。

  这些年出国,可以发现许多当地人使用的产品来自国内。大到中国品牌的汽车,小到一个保温杯,都有Made in China的痕迹。国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也被搬运到海外。比如,在亚洲许多国家,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账单日益普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的无现金支付,让一位访问上海的内阁部长看起来像“山龟”(土鳖)。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可,理所当然地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国人的腰包的确鼓起来了,然而,善意地表达骄傲,不能依赖于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有钱就任性”,在任何一种文化里都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一些国内游客一到国外就启动疯狂购物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目的地经济发展,但是也妨碍了当地的正常秩序,抢购奢侈品的国人形象并不一定受欢迎。一个地方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首先期待传播本地的人文价值观,游客自然应该入乡随俗,感知异域文化之美。

  “看到祖国这么霸气,我就放心了。”这句网络热语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的确,有了强大的实力,才有资格和能力保护本国国民。在近年开展的历次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既让身处困境的国人平安撤离,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维护国家和国民利益的决心。

  不过,霸气不是霸道,我国的传统对外交往观念里从来没有“恃强凌弱”这四个字。中国的大国之路不能像某些国家那样,把控制和欺压当地人当成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求同存异依然是和平开展对外交往的有效方法论。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出境在外,遵守、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同样是表达国民骄傲的方式。中国人的骄傲不是来自拳头,而是来自对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自信与坚守。

  国家形象是如何被构建的,既取决于全体国民的努力,也受个案、个体事件的影响。在特定的时期,个体事件还会导致滑坡效应,进而逆转国家形象的健康发展方向。因此,每个国人都有责任约束自我行为,在表达对祖国感情时不忘国家形象。

  像“中国游客大闹国外机场,高唱国歌”这样的新闻,非但不是正确表达国民骄傲的方式,简直还是一种昏头的表现。国家旅游局就多次把不文明中国游客纳入黑名单,以此警醒他们不要把粗俗的举止当成表达国民骄傲。自信往往伴随着谦卑和审慎,狂妄跟自豪的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些动不动就要在国际交往场合秀优越感的国人,应该想想自己究竟为祖国的发展做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国民形象。

  中国的崛起仍在进行时,国民骄傲处在激烈的动态变化中。从不自信到走向自信,中国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心态转折,接下来,中国人要面对的则是如何更得体地表达自信的问题。发展历经坎坷,也伴随着光荣与梦想,但更为常态的则是日积月累的寻常。表达国民骄傲,需要一颗平常心,也需要一颗站在世界舞台高度的同理心。


你在哪里 哪里就是中国

作者:秦帅(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9日   02 版)


两年前,我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欧洲首都”比利时布鲁塞尔攻读政治学博士。由于专业要大量涉猎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文献,所以总能接触到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在各类关于中国研究的会议上,作为与会者眼里的“那个中国人”,我不时承担起一种不同寻常的责任:告诉大家中国是什么样儿。

  今年,在意大利罗马的一次会议上,探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一位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朋友很认真地说,在城际公共交通方面,德国铁路系统是世界上最领先、最发达的铁路交通系统。德铁,特别是其中的ICE铁路性价比高,晚点率低,时速可达250公里/小时,属于世界顶尖行列。

  接下来,法国雷恩的朋友开始发言,他说法国的TGV时速可达320公里/小时,比德铁快多了,法国铁路才是世界的骄傲;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朋友则说,由于国内地形复杂,意大利高铁Le Frecce的速度也能达到250公里/小时,从罗马到米兰570多公里的路程只需3个小时;还有人说起了横穿英吉利海峡的Eurostar,平时可以达到300公里/小时,这才是世界最棒的国际列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大概意思就是西欧的铁路系统很好,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典范。会场上的其他人,特别是来自南欧和东欧的朋友纷纷表示赞同,满是对发达地区的羡慕。

  我突然发现,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有限,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以至于一时没有缓过神来。轮到我发言了,我客气地举了个例子:中国前几年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建了一条高速铁路,大约1300公里的运营里程,时速达350公里/每小时。这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第一,它非常准点;第二,二等座票价大约65欧元左右。

  在一片惊呼声中,不少欧洲人认认真真地拿笔记下我说的几个数据。考虑到法国和意大利铁路经常晚点,还有德铁、英铁高昂的票价,例如从布鲁塞尔到巴黎,260公里的火车票售价100欧元,我所说的“非常准点”和“65欧元”的确很让人震撼。等到了自由讨论阶段,完全就变成了我在讲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如何发生巨大转变的。

  比如,一位来自意大利罗马的朋友就特别严肃地问我,相比较于意大利、法国、德国大部分的商店周末关门,中国的餐馆、酒吧、商场、超市,真的可以一年365天营业吗?

  不仅在社会发展方面,无现金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网络教育这些我们在国内早已熟知的商业模式,对于欧洲人来讲真的是新鲜事。我和荷兰的同事提到,中国正在全面普及近乎免费的共享自行车;我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同事说,在网上买好东西,然后花一两欧,邮寄到家里不超过3天;一位来自英国卡迪夫的教授还帮我补充说,在中国生活,几乎完全不用考虑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问题。这在大多数欧洲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会议的主题逐渐变成了“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大家很认真地思考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在欧洲旅行时,我在布鲁塞尔见过城市的内涝,在伦敦见过游手好闲的酒鬼,在巴黎见过露宿街头的难民,在柏林见过随地“方便”的游客,在阿姆斯特丹见过乱扔食物的店员,在马德里见过遍地作案的骗子,在罗马见过光天化日下的小偷······“外国的月亮”也不圆,很多时候仅仅是认知上的差距。对于欧洲人来讲其实也一样,我们留学生就是他们周围为数不多的了解中国的途径。于是,我耐心地教会本地朋友在“双11”上淘宝,让德国朋友学会用微信发朋友圈,和希腊朋友探讨去中国工作的可能性······

  身处域外,反倒对祖国备感亲切,时常会为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骄傲,也不时会有一种使命感: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有一种安全感叫“我是中国人”

作者:王传宝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9日   02 版)


还是从电影《战狼2》说起吧。这部国产电影不光在国内几次延播,还把影响力拓展到了国外。德国院线举行了二轮加映,以满足在德国居民和中国侨民的观影需求。

  这部电影何以取得这般奇迹?除了大手笔的制作,关键还是片中弘扬的爱国激情激发了中国观众强烈的自豪感。这部以中国军队海外撤侨为背景的电影以真实事件为依托。中国军队的几次撤侨行动,彰显了国家有决心、有能力保护海外侨民利益的意愿,这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那张利比亚小孩俯卧海滩惨死的照片和中国海军女战士手牵中国小姑娘的照片,对比如此强烈,相信看过的人都很难忘记。

  影片中有个细节,当冷锋带着侨民通过交战区的时候,裹在胳膊上的中国国旗成为通行证,安全通过战火纷飞的战场,这一刻,怎么能不让观影者发自内心地骄傲?“有一种安全感叫‘我是中国人’,祖国霸气撤侨,感谢祖国”,这是网友的真情慨叹。“看到祖国这么霸气我就放心了”,这句流行的戏谑网语,何尝不是中国人的心声?

  前不久,热播专题片《大国外交》第四集《穿云破雾》,再次让国人热血澎湃。该片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南海、东海、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军队和执法力量“走出去”以及国际追逃追赃等五个方面的外交斗争脉络,讲述中国在坚定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中国公民和企业海外利益、密织全球反腐“天网”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随着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大量走出国门,中国政府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利益的意愿和决心越发坚定。

  当美国的利益遭遇到威胁的时候,美国人习惯地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威武的辽宁舰编队到香港参加庆祝活动,并对香港民众开放,不少香港居民亲手触摸到祖国自己的航母时,禁不住热泪盈眶。驻港部队、驻澳部队,已成为维护主权安全的定海神针,也是让港澳同胞感到无比踏实的武装力量。

  有这样一组被广泛引用的数据: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出去”的中国人遍布全世界,据统计,2015年我国海外投资遍及147个国家和地区、存量超过1万亿美元,出境人数1亿多人次,海外华人华侨总数约6000多万,越来越多的设施和利益遍布海外。这些年,中国军队不再是“宅男”,随着国家利益的向外延伸,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的大国梦想,越来越清晰。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越来越得到人民的激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人士的高度认同。海军护航编队游弋大洋,吉布提补给基地投入使用,中国军队的威慑能力越来越强,保护海外侨民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失踪一案,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此案虽然还没有侦破,但中国政府高度关切,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余鹏第一时间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校长琼斯、学校警察局长克里斯滕森及其他学校和警方相关负责人举行电话会议,深入讨论搜寻情况。对中国公民来说,国家的强大不只是体现在护照免签国家有多少,而是这本护照给中国人带来的“保护力”有多少。

  这些年来,中国综合运用外交、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强与海外许多国家的合作。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强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中国的正当权益。通过法律合作,中国政府维护海外侨胞权益的手段,更加国际化、多元化和立体化,

  你站立的地方可能不是中国,但你背后一定有一个坚决维护你权益的中国。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中国正在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走往海外的中国人安全感也越来越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为后盾,中国人拥有了空前的自豪感。

  在也门撤侨事件中,有个外国网友这样评价:这件小事估计会是中国转变世界地位的一个标志。

  “有困难,请拨12308(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热线)”,有危险,祖国带你回家。这就是中国的对中国公民的承诺。


老外就这样被“made in china”圈粉

作者:和正升(旅行类直播创业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9日   02 版)


得益于做海外直播和经常出国,我有机会获得了很多基于基层视角看待中国海外形象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两点体会:中国在一些攸关民众福祉的领域做得非常好,中国的海外形象确实表现得很正面。

  以往,通过国内新闻报道或者被放大的案例,很多人觉得中国人的海外形象总和粗鄙有关。一方面,我们还不够自信,总是不自觉地夸大外国人的好,忽略他们的差;另一方面,那些与国民粗鄙有关的话题总会引发更多反响。

  以往,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经常与中国制造有关,比如产品质量差等。其实,这样的理解有些偏见。我的一位朋友常年在罗马尼亚做贸易,也是我们项目的储备主播,他的业务就与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有关。

  他认为,本地商人反对中国商人,这很好理解,因为抢了他们的生意。但是,在这位朋友眼中,大部分中国制造的商品并没有那么不堪,片面追求性价比的观念才是原罪。当地商人恨之入骨的中国商品,本地消费者却因得到实惠而喜爱。很多有关中国海外形象的争议,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对当地保守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冲击。

  这几年,中国的制造业在升级,与当地商人的冲突报道也少了。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地人在升级后的产业中根本没有位置,所以何谈本土和外地的冲突呢?

  在与国外主播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制作和传播成千上万部形象宣传片,都不如让当地最广大的一群人得到实惠,后者更能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

  前不久,我去波兰洽谈旅游项目时,发现身边的几个合作者都在用华为手机。他们说华为在波兰很受欢迎,中国的东西还是很不错的,他觉得这个手机很赞。而我在波兰的家电连锁卖场里,也看到很多波兰人在把玩和咨询华为手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记忆片段发生在尼泊尔,当时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用蹩脚的中文说,在尼泊尔,你们中国人最好了,你们愿意花钱,不像欧洲人都是“穷鬼”,只看不买,说欧洲语言不赚钱,要学中文啊,高收入的。

  看到没?谁说“土豪”形象遭人厌恶呢?我们有钱花钱,造福当地人,有什么不和谐、不心安理得啊?

  好的形象就是要这样润物细无声,这才能收到效果。让当地人用到了,得到了,人家自然就会记住好处。简单粗暴?但就是管用啊!想想过去的我们,不也是这么被外国人圈粉的么?

  但是,我们也不是没有问题,至少在软实力方面还有待加强。有很多海外留学生都认为,相比之下,印度人的文化融合能力更强。虽然同为亚洲国家,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自居中央上国,更强调让别人融入,而不是融入别人,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当然,不必为此过分忧虑。我想,这就像中国产品走过的路一样,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国人的文化融入能力也会因为经验的传承而变得强大。

  和老外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最欣赏的就是中国在民用领域的制造品,尤其是交通层面的。把高铁列为“新四大发明”一点也不夸张,虽然中国并不是最先发明高铁的国家,但中国高铁确实在用户体验和普及度方面做得最好。

  高铁的成功得益于算大账不算小账的中国特色。国人看待对外援助也应该有这样的视野。那些被花在海外的钱,最终会让中国人受益,同时也能在海外获得很好的口碑。

  在尼泊尔,从首都加德满都通往旅游胜地博卡拉的公路,是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援建的,在未来,博卡拉还会有中国援建的机场。未来,中国旅行者可以直接坐国家航班飞往博卡拉,而没必要在加德满都转机了。你看,这些援建也没让国民吃亏不是?



 

◆ 往 期 回 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荐读 | 北京共有产权房首摇号:让房子留住年轻人

荐读 | 美翻!原来我的少数民族妹妹在这里,你也来试试!

荐读 | 据说你身边的党员都通过了这个测试,你呢?

荐读 | “双创”路上,我们陪你一起创!

荐读 | 一个盲人的“西行漫记”

荐读 | 这可能是最有文化的一份测试

荐读 | 4000亿元!这一次,广东又站在了全国首位

荐读 | 逐梦天宫需回答四个疑问

荐读 | 亲子困局:开学后 妈妈们为何比孩子还紧张

荐读 | 4%保卫战背后的温情

荐读 | “只有我上,我们是中坚力量”

荐读 | @青年 快来清点你的红利

荐读 | 新相亲时代

荐读 | 托老所进社区为何这么难

荐读 | 撕掉标签 这就是劳动原本的模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