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功臣|葛均波:让科技创新之光照亮心脏健康之路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上海科技节
Shanghai
Science Festival.
葛均波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非常荣幸组织授予我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这是对我本人和所在单位在心血管疾病诊治工作的肯定,将继续鞭策和鼓舞着我和我的团队。
1990年,我在中山医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公派到德国,学习冠心病微创介入技术。国内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捷报频传,1999年,我回到上海中山医院。很快,冠心病介入手术从不足百例跃居全市第一、疑难复杂手术的水平领跑全国。当时,心脏支架完全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3个支架就是一辆桑塔纳,很多冠心病患者没办法获得有效治疗。不仅如此,支架植入后血栓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已经记不得经历了多少次挫折,直到2005年终于研发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新型心脏支架。打破国外垄断,倒逼进口支架降价50%以上,每年节约国家医疗支出超过10亿元,让老百姓终于有了“可以用得起”的心脏支架。在此基础上,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2020年我国首枚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获得上市批准,这个能够“完全消失”的心脏支架,继续引领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我们的产品有了,但真正属于我们的国际原创诊疗技术却几乎没有。2005年10月20日,我为一位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手术通过卫星向美国华盛顿的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主会场直播,这是该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也是中国大陆学者的“首秀”。这个左主干完全闭塞的病例,被称为“冠心病最后堡垒”的世界难题。我反复尝试,导丝始终不能正向通过,紧张、焦虑,这可是国际直播啊!现在想来,也许是上天眷顾我们勤奋、勇敢的中国学者。我突发奇想,既然正向不行,能不能应用逆向方法,最坏也就是不成功嘛。随着逆向导丝缓慢通过病变,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们成功了!不经意间,中国学者为冠心病介入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逆向导丝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三大常规手术方式之一,被广泛采用。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心肌梗死的救治是和时间赛跑。我回国后,在华东地区建立起第一条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全天候抢救“绿色通道”。制定救治标准是关键,我们以90分钟为限,尽量缩短救治时间。20年来,成功抢救重危患者万余例。为了让全中国心肌梗死患者都得到及时救治,我积极领导并布局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在全国31个省、304个市、1356个县,建成超过4500家胸痛中心,实现全国县域73%的覆盖,已经形成全国胸痛中心基本救治网络。
今天的荣誉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我将继续带领团队,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让科技创新之光照亮心脏健康之路,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END
来源: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节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赞并分享,为上海科技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