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2年第2期 总第377期
目录
青年婚恋
关系视域中的农村婚配模式嬗变与家庭权力调适(张公望)
双核家庭 :中西部农村青年家庭的转型实践(王旭清)
法社会学视域下当代青年“并家婚”现象对双系抚育的冲击(杨帆)
被锁定的婚姻——郊区女性婚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田孟)
青年文化
“传统”的再造与流行——对青年汉服文化演变逻辑的考察(杨雪 张冉 孔令旭)
以物为媒 :粉丝文化消费的三重维度——以“Air Jordan 鞋文化”为例(杨钊)
乡村吃播观看体验感的形成及文化解读(高夏丽)
青年政策
儿童照顾 :脆弱性理论视角下政府责任分担的重新审视(陈伟)
惩罚或是挽救 :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社会认知失调与协调(杨宇琦)
青年观察
“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景星维 高薇)
迷失的狂欢 :“饭圈文化”失范表征、成因及治理(张钧莉 方明东)
大学生就业心态 :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新常态及其应对(周蓉)
网络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梗阻与增效路径(周陶霖 刘博)
海外青少年研究
“逃离”的一代 :日本青年蛰居的发生学机制及启示(罗昊)
英国儿童收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及现实启示(蒙艺 李佳懿)
摘要
关系视域中的农村婚配模式嬗变与家庭权力调适
张公望
婚配方式变迁是认识现代家庭形态的首要前提。既有的婚配模式研究聚焦于家庭结构,忽略家庭关系。从家庭关系视域出发,可以将现代婚姻缔结方式划分为嫁娶婚、“并家婚”与“两头婚”。不同婚配方式反映不同的婚姻关系,表现为嫁娶婚家庭关系伦理化、“两头婚”家庭关系生活化、“并家婚”家庭关系规则化。在家庭关系的形塑中,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形塑出异质性的家庭权力结构:嫁娶婚家庭权力结构联合化、“两头婚”家庭权力结构分散化、“并家婚”家庭权力结构集权化。不同婚配方式中家庭关系的差异性及其形塑的权力结构,丰富了中国农村家庭现代化变迁,折射出现代家庭在应对社会挑战上所体现的发展韧性与能动性。
双核家庭 :中西部农村青年家庭的转型实践
王旭清
区别于新联合家庭与新三代家庭,中西部农村独子家庭出现了单系整合的双核家庭。与主干家庭不同,双核家庭形成了以两对夫妻为轴的双核心结构,同时存在两个权力中心。在双核驱动下,代际权力分散、责任共担,家庭分工灵活多样,代际合作更加密切,代际关系渐趋平等。事实上,双核家庭是中西部独子一代青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阶层跃升的产物。其实践机制在于 :家计模式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生活政治强化了代际协商,老人农业和女儿参与养老分摊了养老压力,婚姻与阶层竞争触发了社会性强化。双核家庭的出现,预示着中西部农村青年家庭的转型趋势,展现了家庭现代化适应的双核模式与县域城镇化路径。
法社会学视域下当代青年“并家婚”现象
对双系抚育的冲击
杨 帆
基于江苏省 Y 市城乡地区田野调查发现,“并家婚”革新了传统双系抚育模式。依据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理论,生育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并非天生形成,需要将其融入历史变迁与制度矛盾之中,以此解构当代青年“并家婚”抚育模式的生成机制与可能风险。“并家婚”抚育模式的出现归因于国家生育政策的变迁、性别平等理念的强化、青年婚恋观念的嬗变等因素。探寻生育制度的本质可以预见 :“并家婚”现象反映出归属与爱的需求,将与性需求、安全需求相分离,成为生育制度得以存续的根本需求。
被锁定的婚姻——郊区女性婚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田 孟
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女性的婚姻现象相比,郊区女性的婚姻现象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社会基础和结构性约束。郊区“剩女”现象高发于郊区女性群体、郊区女性在婚姻市场上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市场要价能力是郊区女性婚姻独特性的两种表现形式。郊区女性的婚姻行为嵌入在郊区独特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受郊区家庭的情感化和郊区社会由中度社会关系主导影响,郊区女性的婚姻选择具有较高的自主性,缺乏来自郊区家庭和郊区社会的动力和压力。郊区家庭和郊区社会的特殊性构成了郊区女性婚姻独特性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郊区女性的婚姻也深度嵌入在全国性婚姻市场的结构之中,受郊区中等婚姻市场位阶的结构性约束,郊区女性的婚姻处于一种被锁定的状态,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选择。郊区女性在全国性婚姻市场中的位置是造成婚姻独特性的结构性原因。郊区女性婚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不仅拓展了婚姻研究的范围,而且丰富了婚姻与家庭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传统”的再造与流行——对青年汉服文化
演变逻辑的考察
杨 雪 张 冉 孔令旭
近年来,中国青年文化呈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取向,其中汉服文化是一个典型代表。建立在青年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资料呈现了汉服文化从生成到流行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汉服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意义。汉服并非历史遗存,而是诞生于 21 世纪初期网络民族主义浪潮下的“被发明的传统”。通过借用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汉服被纳入“传统”的意涵,并成为“民族复兴”的象征性表达。虽然在新媒介商业环境下,汉服渐趋产业化,同时青年通过汉服消费表达“回归传统”的审美品位与生活方式,实现文化共同体意义下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通过汉服解析“传统”从创造到流行的文化现象,为理解新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社会语境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以物为媒 :粉丝文化消费的三重维度
——以“Air Jordan 鞋文化”为例
杨 钊
在消费社会与媒介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中,粉丝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粉丝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行为成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Air Jordan 鞋文化”研究发现,当前粉丝的文化消费存在符号消费、体验消费与跨界消费三重维度。从“买鞋”到“穿鞋”,再到“藏鞋”,鞋迷在意义的创建与流通中获得快感,“文化塑造自我”逐渐变成了“消费塑造自我”。在商品浪潮中,当AJ 鞋与其他潮流品牌形成意义的联结,成为鞋迷身体的一部分,球鞋文化也在鞋迷的具身传播实践中被不断塑造与阐释。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与迷的对象通过媒介物实现了“连接”甚至是“沟通”,人与物、社会的关系也得到了重构。然而,商业文化逐渐侵蚀着粉丝文化,粉丝并不能实现“我买故我在”,反而存在被物化的风险。
乡村吃播观看体验感的形成及文化解读
高夏丽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文化消费的时空限制,青年的文化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青年群体细分,城市青年的文化消费与农村青年、小镇青年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文化杂食性的倾向更加明显。以乡村吃播观看为例,研究发现,城市青年乡村吃播观看行为的产生是以自我为中心主观选择的消费结果,注重从其中获得“网络家”的意义、传统文化记忆和正能量等来弥补自身当下缺失的情感能量。从文化价值上看,乡村吃播的流行在于满足了城市青年追求“土”和“俗”所带来的快感体验。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之下,土到极致就是“雅”成为城市青年审美趣味的另类标准,雅俗同赏的文化消费观愈发普遍与强烈。
儿童照顾 :脆弱性理论视角下
政府责任分担的重新审视
陈 伟
“三孩政策”的顺利推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照顾的成本负担问题。新自由主义理论将儿童视为私人物品,认为应当由家庭承担儿童照顾责任。这种私人照顾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挑战,无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无法调和资源与需求的矛盾。脆弱性理论通过对新自由主义理论下理性自治主体的批判,为政府责任的分担提供了理论依据。鉴于儿童、家庭、儿童照顾服务提供者和儿童照顾市场的脆弱性以及政府在恢复力供给方面的天然优势,政府应当转变角色,通过对儿童的保护、对家庭的协助、对儿童照顾服务市场的监管,实现资源分配的实质平等,从而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的变化。
惩罚或是挽救 :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社会认知
失调与协调
杨宇琦
《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未成年人犯罪最低刑责年龄背景下,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应遵从“未成年人最佳利益原则”还是“社会最佳利益原则”的法理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挽救未成年犯罪人”还是“惩罚未成年犯罪人”的认知失调。该认知失调根据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身份角色划分,差异性解读未成年人心智状态与法律保护力度,是制度性逻辑(心智不成熟—法律保护不足—选择挽救)与道德性逻辑(心智成熟—法律保护过度—选择惩罚)的博弈,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社会认知的核心差异。道德话语可消解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失调 :关注手段与性质恶劣的程度,更多地从权力伦理地位角度去理解罪行之恶(即惩罚的问题);关注教育缺失,更多地从性教育、法治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约束(即挽救的问题)。以道德准则评判司法实践可能成为培养青年法治精神的阻碍,应加强法哲法理教育,以强化青年对法治精神和法治社会的正确认知。
“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
景星维 高 薇
集体仪式是“饭圈”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样态,其中生成的价值认同造就了“饭圈”的差异与同一。集体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为“饭圈”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实践动力。“饭圈”的价值认同并非对“某一价值”的抽象认同,其本质是粉丝对“饭圈”社会关系的归属感。受集体仪式影响,“饭圈”价值认同的演化过程包括强化、转移、危机、重构四个方面。“饭圈”的集体仪式为治理“饭圈”价值生态、引导青年粉丝价值观念提供了切口。从规则筑基、关系破壁、主流引领三个方面,我们能够借助集体仪式对“饭圈”的价值认同加以引导,帮助粉丝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迷失的狂欢 :“饭圈文化”失范表征、成因及治理
张钧莉 方明东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粉丝在“饭圈”中进行控评、应援,以展示对偶像的喜爱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附于偶像产业的“饭圈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疯狂氪金、虚假流量、无底线追星等失范现象频发。其原因在于粉丝的盲目服从、资本不良营销策略和粉丝群体价值观的迷失。“饭圈文化”的治理需要从偶像、政府、平台等方面入手,在粉丝抒发情感的同时,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促使粉丝在理性追星中实现自我发展。
大学生就业心态 :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新常态
及其应对
周 蓉
当前,就业形势瞬息万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与行为也随即发生转变。对 60 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大学生就业心态呈现出整体求稳、依赖、矛盾、理性等新常态。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无论是来自家庭、学校等内圈环境因素,还是来自社会经济、行业市场、教育文化等外圈环境因素,其所具备的时代属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就业心态,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相适应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偏好。基于当前就业生态环境对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个体分类研究与指导、完善就业环境动态分析与评估、推进就业服务“全生态圈”体系建设与保障。
网络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梗阻
与增效路径
周陶霖 刘 博
延伸至网络空间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在出场方式与发生语境上的显著独特性。与网络空间的逻辑演化过程相伴生,当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语传播、意义沟通与价值触达维度上面临着话语表达多元杂糅并存、叙事框架多样互嵌共在、群体特质多向迭代更移的现实梗阻。对应于此,应以系统化视角为导向,激活话语表达、内容生产与生态治理的协同合力。进而言之,就是要以传播渠道升级与话语布局优化为支点,增益主流表达传播力 ;以表意方式完善与议程设置细化为落点,增拓内容呈现感染力 ;以统筹强制性硬法与引导性软法为基点,增进网络治理保障力。
“逃离”的一代 :日本青年蛰居的发生学机制及启示
罗 昊
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动策略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可能面向具有决定性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青年开始从社会退缩出去,蛰居现象愈发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蛰居青年”的类型学研究发现,这一群体经历了从组织退出到关系退出、再到完全社会退出的蛰居经历。从发生学机制来看,以母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文化、追求集团主义的组织文化、强调等级制的阶层文化及笼罩性的耻感文化共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为了促进青年良性发展,当前社会亟须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关系、友善互助的学校氛围及多元化的评价和支持体系。
英国儿童收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及现实启示
蒙 艺 李佳懿
1926 年,英国将收养作为儿童福利的组成部分,正式出台了第一部《收养法》。近百年来,经历无数次的改革,英国儿童收养制度最终成为世界标杆。中国儿童收养法建设起步较晚,法律制度框架尚待完善。研究全面回顾英国儿童收养制度,深入梳理其不断改革的原因和举措,以期为中国儿童收养法的完善提供参考。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儿童收养法改革应围绕坚持儿童利益至上、扶持孤残儿童收养、调整健全试养制度三个方面展开。
《当代青年研究》是全国最早有公开出版刊号的青年研究学术期刊,多年来,以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
本刊主要栏目为:青年基础理论、青年价值观、青年参与、青年社会运动、青年流动、青年观察、青年文化、青年就业、青年工作、青年婚恋、青年消费、青少年热点问题、青年志愿者、青年宗教研究、新媒体与青年、青少年心理、青少年犯罪研究、家庭教育、农村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国外青年研究、港澳台青年研究。
投稿链接:
http://qing.chinajournal.net.cn/WKE/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