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22年第4期 总第379期
目录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圆桌笔谈
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的价值意蕴(戴冰)
从三个角度创新“为党育人”的工作思路与路径(翁文艳)
从党团关系的基本逻辑把握共青团的立身之本(尉驰 胡靖)
深刻把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维度(李坦楼)
青年与互联网
“被数字化”的人际关系:青年网游玩家互联网交往实践(周菲 虞峰镔)
社交表演:青年游戏男主播的情感劳动与性别操演(彭婧 伍麟)
倍速播放:青年闲暇时间的消费与异化(王杰来昕)
青少年心理
职业兴趣获得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效应与干预机制(李正东 李家成)
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孤独感及影响(韦淑珍)
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宋霞刚 闫玉荣)
青少年教育
教育获得的无形藩篱:本地同学拒斥与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杨振宇 韦颖)
教育内卷、摇号入学与减负新政中的焦虑传递(姚从容 马玲)
知识青年
发表还是出局?——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困境与行动策略(张强 吴易林)
书中自有颜如玉?——单身男博士的文化生产与婚恋策略(朱镕君)
农村青年
农村纯女户家庭养老分工的协商逻辑和风险——基于广西百色 W 村的调查(李文军 韦伊宁)
为人母难: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年轻女性的母职实践、困境与调适(班涛 张茸)
摘要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成立100周年圆桌笔谈
戴冰 翁文艳 尉驰 胡靖 李坦楼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共青团10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提出了坚持为党育人、自觉担当尽责、心系广大青年、勇于自我革命 等希望和要求。本刊作为青年研究的重要阵地,邀请青年学者开展圆桌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引领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
“被数字化”的人际关系:
青年网游玩家互联网交往实践
周菲 虞峰镔
随着数字时代新媒介的出现,人们的交往形态和人际关系发生剧变。通过对网络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数字人际关系的特征及其由弱到强的演化过程,有助于理解新媒体时代人与媒介的关系特征与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游戏中的数字人际关系呈现出活泼性、 弱扩散性和独立性的特征,部分玩家借助媒介空间,沿循情感的发展线索,实现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深深地镶嵌在媒介所构建的环境中,人与媒介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生存体。
社交表演:
青年游戏男主播的情感劳动与性别操演
彭婧 伍麟
社交表演涉及主播是基于一定目的的情感劳动,受到受众观者目光的方向导引。相对真情实感进行互动沟通而言,游戏主播与第三方队友之间的即时性社交互动表演并非全然无目的,主播为了达到某种直播效果,会刻意引导互动戏剧化走向,而粉丝受众观者目光的盗猎让其只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消费为女性凝视制造了可能,女性受众通过直播观看也获得了凝视男性客体的权力,这形塑着消费文化中流动着的男性气质,但在娱乐外衣下依旧隐藏着性别秩序中根植的不平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性别秩序。
倍速播放:青年闲暇时间的消费与异化
王杰 来昕
倍速播放已成为青年群体观看视频时的常见行为。通过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发现,青年会根据内容的信息密度、理解难度、播放场景、精彩程度等具体情境选择性使用倍速播放功能。从动因看,青年使用倍速播放一方面是受到刚性时间的挤压,另一方面是出于惯性的时间焦虑。在互联网时代,资本想方设法占用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增殖逻辑从促进闲暇时间的商品消费转变为促 进闲暇时间本身的消费。倍速播放帮助资本获得了播放时长增加和播放效率提升的双重胜利,却未能增进青年的自由和幸福,反而导致了闲暇时间的异化。
职业兴趣获得
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效应与干预机制
李正东 李家成
微躺青年群体在内卷和躺平的缝隙中达到微妙的平衡状态,如何像微躺青年一样与压力和解,该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与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运用 CLDS2016 截面调查数据,聚焦18~35 岁的青年员工群体,探讨职业兴趣获得对工作压力的影响作用与干预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用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青年员工职业兴趣的获得有效缓解了工作压力。进一步分析表明,职业兴趣通过影响成长型需求满足作用于工作压力,成长型需求满足在职业兴趣与工作压力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工作自主氛围调节了职业兴趣与工作压力 间的关系,高自主氛围的调节优化了压力干预机制的整体效用。组织可以通过激励与培养青年员工的职业兴趣,促进其成长型职业需求的满足,进而有效缓解工作高压体验,同时通过积极营造工作自主氛围以提高工作压力的缓解效果。
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孤独感及影响
韦淑珍
文章运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2014—2015年)”数据,分析特大城市青年独居安排对孤独感的影响,比较特大城市独居青年与非独居青年在经济融入和社会网络融入方面的差异性,检验客观社会融入在独居安排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独居青年相比,独居青年孤独感体验更强;从客观融入来看,独居青年经济融入较好,但社会网络融入较差;经济融入和社会网络融入在独居安排与孤独感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最后,从独居青年个体自我认知、社会包容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促进独居青年的社会融入提出对策建议。
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宋霞刚 闫玉荣
作为个体的自然禀赋,颜值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 年追踪数据,文章考察了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颜值个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是颜值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与低颜值个体相比,高颜值个体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偏爱和同伴的喜欢,获得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颜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男性,颜值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教育获得的无形藩篱:
本地同学拒斥与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
杨振宇 韦颖
对异地就读的外来学生而言,来自就读地本地同学的拒斥普遍存在,这是影响其教育发展的重要非制度环境因素。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中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对彼此交流交往状况的评价,以两层次潜特质分析生成学校层次的客观拒斥指数和学生层次的主观拒斥指数,探索本地同学拒斥对外来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运用学校—学生嵌套数据下的跨层变截距回归、跨层调节和跨层中介效应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同学拒斥显著且稳健地负面影响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随客观与主观拒斥程度升高,外来学生的期望教育年限和期望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可能性趋于降低。并且,该负面影响主要有损学习成绩较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弱势外来学生。机制检验表明,本地同学拒斥通过学校融入效应、同伴效应和自我认知效应三个渠道抑制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因此,要提高外来学生的教育期望和教育获得,除改革户籍制度、升入学制度等有形的体制障碍,还必须破除以本地同学拒斥为代表的非制度的无形藩篱。
教育内卷、摇号入学
与减负新政中的焦虑传递
姚从容 马玲
当前,国内的教育内卷呈现普遍化和低龄化趋势,基础教育持续减负的背后是大量隐性市场化盈利教学机构的蓬勃发展,影子教育成为拉开孩子起跑线的又一推手。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减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校外增负”,那么“就近入学”“摇号升学”等教改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事与愿违地加大了教育不平等和家庭教育成本。基于工作—家庭时间冲突和角色冲突的视角,在基础教育领域改革背景下,文章剖析了城市双职业家庭教育焦虑的形成、扩散及传递过程,为破解教育内卷、缓解社会焦虑的蔓延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内卷化不只是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仅通过校内教育“提质”和校外培训“管控”无法完全解决学生减负和家长焦虑,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及学历认同入手,打破不公平的招聘规则和学校等级歧视,重塑工作尊严。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减负,都不能忽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快乐和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心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能接纳自己的普通和下一代的平凡,很多家庭的教育焦虑与内卷也会逐渐得到缓解。
发表还是出局?
—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困境与行动策略
张强 吴易林
学术发表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受学术绩效文化的影响,“发表还是出局”成为博士研究生学术生涯中必须直面的现实困境。文章选取《自然》杂志官网“行为与社会科学社区”中的 58 篇博客文章为研究样本,以网络民族志方法分析博士研究生学术发表的实践经历。研究显示,尽管博士研究生在学术发表中面临制度规约、价值冲突、资源囿限、技巧欠缺等四重壁垒,但大部分博士研究生能够客观积极地应对,具有改善自身境遇的行动理性和生存韧性,会采取坚守理想、努力合规、自我再造、改写叙事等行动策略。这些行动策略也映射出当代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理想、成长心态及职业选择的变化。
书中自有颜如玉?
— —单身男博士的文化生产与婚恋策略
朱镕君
男博士的单身状态不是个体的理性选择,也并非社会规则的制约,而是文化生产背景下一种“布迪厄式”的婚恋策略。这种婚恋策略以维持最大化的文化生产为目的,具体表现为:文化生产的风险性形成“躲避型”婚恋策略;文化生产的时空挤压形成“推迟型”婚恋策略 ;文化生产的资本优势形成“挑选型”婚恋策略;文化生产的成就感形成“遗忘型”婚恋策略。男博士在学术场域中将单身作为婚恋策略与社会炼金术,将婚恋异化为工具性人生仪式与主体社会化过程,这无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纯女户家庭养老分工的协商逻辑和风险
— —基于广西百色 W 村的调查
李文军 韦伊宁
在社会变迁与家庭转型的压力下,多样化的家庭养老分工模式应运而生。基于广西百色 W 村的实地调研,以农村纯女户家庭养老分工为切入点,系统描述不同女儿之间因身份认同、情感关系、利益需求等差异所作出的不同行为选择,以此展现了家庭内部多样复杂的同胞养老分工实践。在养老分工的协商逻辑方面,不仅存在女儿身份差别的逻辑,还存在排行分工和父母情感偏好的逻辑。外部环境变化与家庭成员博弈的交织,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纯女户养老分工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亟须政策体制的有效保障。
为人母难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年轻女性的
母职实践、困境与调适
班涛 张茸
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议题,母职研究将视线转向较少被关注的普通农村劳动家庭。基于对下一代照料与教养的重视,选择回归家庭当个好妈妈的农村年轻女性增多。研究发现,农村年轻女性形成“拟中产化”的母职实践,体现在养育物质投入增加、情感陪伴增多与教养方式转变上。农村年轻女性母职认同的形塑逻辑在于:现代中产的科学育儿理念借助信息网络媒介的渗入,加上孩子中心主义的养育伦理、就业市场中的文凭竞争与熟人社会中的面子比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家庭面临家庭资本与结构的多重劣势,年轻女性在母职认同与实践上存在张力,导致陷入个体依附性增强、自我实现受阻和家庭关系紧张等母职风险。对此,农村年轻女性通过参与非正式就业机会、建构朋友圈和推动男性参与等策略来应对,从而实现对个体自我与家庭整体利益得以兼顾的母职调适与再造。
《当代青年研究》是全国最早有公开出版刊号的青年研究学术期刊,多年来,以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
本刊主要栏目为:青年基础理论、青年价值观、青年参与、青年社会运动、青年流动、青年观察、青年文化、青年就业、青年工作、青年婚恋、青年消费、青少年热点问题、青年志愿者、青年宗教研究、新媒体与青年、青少年心理、青少年犯罪研究、家庭教育、农村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国外青年研究、港澳台青年研究。
投稿链接:
https://qing.chinajourn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