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思海社会学 思海社会学 2023-02-23

2022年第6期 总第381期




目录


01

农村青年

嵌入式经营 :“新农人”农业创业的经营困境与调适机制(刘腾龙)

乡村社会企业家和双重“经纪人”:致富带头人的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 ——以广西 Y 村为例(邓国彬  张晴)

基于冰山模型的乡村产业带头人素质研究(孙悦民  荆慧  张明)

农村社区治理中“积极青年”何以形成?(孟庆渡)

02

青年文化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男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以“基友”“老铁”“宝”为例(韩葳巍  赵翠兰)

亚文化视角下中国青年滑板圈层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机制(李闯)

平台社会的主体化模式危机 :理解“躺平”情绪的新视角(王斌)

03

儿童发展

家庭教育也需因材施教——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群体异质性(李明)

城城迁移对随迁儿童福祉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钱雪飞  周思敏  卢楠)

数字化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儿童屏幕暴露的研究综述(谢倩雯  陈柔嘉)

04

海外青年

美国早期青少年电影教育的主要举措及镜鉴意义(陈钢  战肖飞)

如何助力“寒门学子”突围?——美国第一代大学生身份转型期的干预项目及研究评述(王兆鑫  覃云云)

赋权视角下印度青年的社会参与(刘晓麒)




摘要




嵌入式经营:

“新农人”农业创业的经营困境与调适机制


刘腾龙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下乡青年”和“返乡青年”走上规模农业的创业之路,被称为“新农人”。由于乡土社会的特殊性,新农人脱嵌于小农的家庭生计逻辑、农民的地方传统观念和村庄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土地流转、雇工、劳动监督和农业公共设施使用等多重经营性困境。新农人需要从结构、认知、文化和政治等多重维度嵌入村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伦理之中,“嵌入式经营”构成新农人经营成功的先决条件。


乡村社会企业家和双重“经纪人”:

致富带头人的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

——以广西 Y 村为例


邓国彬  张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青年为主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逐渐成为全面振兴乡村的关键力量,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主体。结合广西 Y 村的乡村发展实践,研究发现,致富带头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主要扮演着乡村社会企业家和双重“经纪人”两类角色。作为乡村社会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既要面对市场承担发展乡村产业的经济责任,又要基于互惠原则履行带动农户发展的社会使命;作为双重“经纪人”,需要承接来自政府和农户的双重期望。然而在其角色扮演过程中,还存在因致富带头人发展乡村产业的自主规划与乡镇政府统筹规划存在矛盾而引发的角色间冲突,以及道德自觉弱化和“政府代理人”显现的两类角色内冲突。因此,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缓解致富带头人的角色冲突,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基于冰山模型的乡村产业带头人素质研究


孙悦民  荆慧  张明


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乡村产业带头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和支撑。文章梳理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素质和胜任力研究文献,提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概念,基于冰山模型构建带头人素质的静态结构与动态模型,并结合典型实践案例,从知识素养、能力技能、精神品质和意识思维等四个维度形成带头人的素质指标体系,进而提出培育带头人的方向和途径。


农村社区治理中“积极青年”何以形成?


孟庆渡


青年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基层自治组织输入新生代力量。文章以江苏 J 区青年干部为例,研究社区治理中“积极青年”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基层组织通过行政化和社会化的供给方式吸纳青年,回应干部年轻化的政策要求,却促发了青年积极参与,形成了社区治理中的“积极青年”。“积极青年”的形成是社区治理行政化和技术化的结果,也得益于家庭支持与对家庭完整性的追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基层干部年轻化既需要区域差异化的吸纳机制,也需要建立老中青梯次性的培养机制,才能有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男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

——以“基友”“老铁”“宝”为例


韩葳巍 赵翠兰


“基友”“老铁”“宝”脱胎于传统青年男性间的亲密称呼,但区别于家族导向的“兄弟”、国家导向的“同志”和市场导向的“帅哥”,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化”意味。“基友”“老铁”“宝” 在语言特征、使用方式和社会意义上都存在诸多差异。从“基友”到“老铁”再到“宝”的变化,体现了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呈现出以透明化、弹性化、平等化为表征的亲密化趋势,背后的动因是青年男性社会性别认同机制的变迁,具体包括性别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多元男性气质的积极探索以及网络亚文化新部族的集体认同。


亚文化视角下

中国青年滑板圈层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机制


李闯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滑板运动已从青年亚文化现象发展为奥运会永久参赛项目,成为青年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滑板文化社群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滑板亚文化在不断加速的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建圈、扩圈、破圈与守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滑板文化参与者对滑板亚文化风格、商业行为、滑板技巧、创新精神进行动态的亚文化建构,形成与主流文化之间灵活性抵抗的文化实践策略。运用这样的文化实践策略,中国滑板亚文化群体主动参与到滑板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的过程中。最终,中国滑板亚文化形成了与主流商业和体育文化互为对象、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


平台社会的主体化模式危机:

理解“躺平”情绪的新视角


王斌


随着平台社会的来临,基于数据商品化的平台机制将“功绩至上”的主体化模式推向极致,由此引起抑郁、过劳等负面情绪爆发的危机。“躺平”是这一危机在中国平台社会的情感征候。“躺平”情绪有内外两方面成因,外因是平台机制过度压缩了人的自由、自控与自主,内因则是中国青年价值虚无感在平台社会的进一步放大。从理论上看,“躺平”情绪形成的社会根源不在速度,而在数据。“躺平”也绝非单纯的低欲望,而是欲求不满与欲望调试的复杂混合。同时,“躺平”情绪 还反映了人们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竞逐自我却丧失自我的困境。现阶段,重整平台生态势在必行,以理想信念匡正被不良平台机制扰乱的心态秩序,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容忽视的重点任务。


家庭教育也需因材施教

——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群体异质性


李明


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中国城镇化与儿童发展调查”数据,使用有限混合模型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群体异质性。研究发现,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总体上优于专制型和放任型,但对不同认知能力儿童群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普通认知能力组”的儿童群体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更加有利;在“高认知能力组”的儿童群体中,宽容型教养方式更为有利。父母应当正视儿童认知发展的群体异质性,尊重不同认知能力儿童对教养方式的接纳能力差异,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


城城迁移对随迁儿童福祉的影响效应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钱雪飞 周思敏 卢楠


文章采用 2013—2014 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研究城城迁移对儿童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随迁行为呈非随机性。独生子女、年龄越大或母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儿童,越难随父母迁移;入小学前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儿童,随父母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城城迁移对儿童福祉产生负效应,随迁儿童的营养状况、亲子关系、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非认知能力等均相对较弱。


数字化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

儿童屏幕暴露的研究综述


谢倩雯 陈柔嘉


科技进步和环境变化极大地改变着当今儿童的生活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屏幕暴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章聚焦数字化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儿童屏幕暴露这一研究现象,从概念与测量、个人及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干预措施及困境等方面进行综述和探讨,并基于既有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文章对发展减少儿童屏幕暴露的精准干预方案,完善我国儿童健康管理政策,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早期青少年电影教育的

主要举措及镜鉴意义


陈钢 战肖飞


20 世纪 30 年代, 美国“佩恩调查”量化了电影的教育功效,催生出校园电影教育。电影不再只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可以与学校教学相结合,通过引导青少年进行电影赏析和制作,成为提升青少年的审美、媒介和社会生活等综合素养的教育工具。中国青少年电影教育可适当借鉴美国经验,基于国情去芜存菁,构建电影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质数字公民奠定基础。


如何助力“寒门学子”突围?

——美国第一代大学生身份转型期的

干预项目及研究评述


王兆鑫 覃云云


研究第一代大学生的身份转型和学校适应有助于考察社会阶层文化的区隔,理解低文化资本家庭子女教育获得的群体困境。本文以“生活—学习”项目、“差异—教育”项目和“教育机会基金”项目为具体案例,系统梳理了美国针对第一代大学生所制定的干预项目的理念与做法。研究发现,这些干预项目的主要特点有:普遍将干预实践与干预研究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家庭出身 和社区角色、重视补充学生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深入反思帮扶理念和评估干预成效。这些理念和做法为我国相关的研究工作、政策制定、服务实践提供了参考。


赋权视角下印度青年的社会参与


刘晓麒


赋权青年就是激发青年在社会参与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青年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和自我实现感。印度政府通过组织赋权、个人赋权、弱势群体赋权等途径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弥补课堂书本教育的不足,对青年职业技能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治理参与等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印度赋权青年社会参与的策略和路径对中国青年的发展促进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代青年研究》是全国最早有公开出版刊号的青年研究学术期刊,多年来,以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


本刊主要栏目为:青年基础理论、青年价值观、青年参与、青年社会运动、青年流动、青年观察、青年文化、青年就业、青年工作、青年婚恋、青年消费、青少年热点问题、青年志愿者、青年宗教研究、新媒体与青年、青少年心理、青少年犯罪研究、家庭教育、农村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国外青年研究、港澳台青年研究。


投稿链接:

https://qing.chinajournal.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