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男性的亲密称呼:从“兄弟”“同志”“帅哥”到“基友”“老铁”“宝”

韩葳巍 赵翠兰 思海社会学
2024-09-04




摘要

“基友”“老铁”“宝”脱胎于传统青年男性间的亲密称呼,但区别于家族导向的“兄弟”、国家导向的“同志”和市场导向的“帅哥”,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化”意味。“基友”“老铁”“宝”在语言特征、使用方式和社会意义上都存在诸多差异。从“基友”到“老铁”再到“宝”的变化, 体现了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呈现出以透明化、弹性化、平等化为表征的亲密化趋势,背后的动因是青年男性社会性别认同机制的变迁,具体包括性别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多元男性气质的积极探索以及网络亚文化新部族的集体认同。


2021年,“我宝”一词横空出世。该词源于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一个桥段:瘦弱的母亲伸出双臂接住从天而降的胖女儿,并大喊:“我宝——”随着电影的热映,这一催人泪下的片段成为经典,台词“我宝”不久便占领了各大媒体版面,被网友广泛使用。在网络的狂欢式传播中,“我宝”逐渐被化约为“宝”,并出现在许多青年男性间的网络交谈中。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好奇,因为在传统的性别文化语境下,男性公开表达亲密情感——尤其是对同性——会被视为女性化的行为而受到抵制。但当下,“宝”这一凝聚亲密情感的称呼却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在青年男性间广为使用。

在既有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屌丝”“土豪”“绿茶婊”“锦鲤”“佛 系”“躺平”等进行了大量检视,但较少关注到涉及青年男性之间亲密称呼的网络流行语。仅有周云水做出了开拓性的尝试,指出“基友”蕴含着一种青年男性间摒除压制性权力、践行平等式沟通的特殊交往模式,预示着个人生活民主化的前景。时隔多年,除“基友”外,诸如“老铁”“宝”等涉及青年男性间亲密称呼的网络流行语虽层出不穷,却未引起学者们足够的关注。

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视角看,既有研究可分为四类:一是将网络流行语视为“语言的活水”,分析其词源、构成方式、意义生产与传播机制;二是将其视为一种青年亚文化景观,通过“抵抗”“风格”“收编”“新部族”“生活方式”等概念窥探其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集体诉求、价值观念、情绪体验及身份认同;三是将网络流行语视为社会结构的镜像,关照其折射出的由阶层分化、娱乐至上、]社会性别关系变迁等引发的现实问题;四是将其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秘密武器”,试图挖掘其消解元叙事的合法性、争夺网络话语权和颠覆男性中心主义语言的潜力。

上述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社会性别视角下青年男性交往的网络语言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仍有待深入挖掘。“社会性别”是一种男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男性与女性围绕生殖场域而被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力关系、生产关系、象征关系和情感关系。本研究旨在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审视关于男性交往的网络流行语,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男性交往实践的变动趋势。首先,本文将网络流行语“基友、老铁、宝”作为一组词,置于历史脉络之中,考察其“前世”,以求对其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进行把握;其次,将“基友”“老铁”“宝”作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词,通过对网络语言资料的话语分析,考察其“今生”,明晰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最后,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切入,回答“网络流行语背后体现出当代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的何种变化趋势?”“变化的动因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


一、我国青年男性间亲密称呼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基友、老铁、宝”,作为一种青年男性间的亲密称呼,脱胎于“兄弟”、“同志” 和“帅哥”。但区别于家族导向的“兄弟”、国家导向的“同志”及市场导向的“帅哥”,“基友、老 铁、宝”蕴含着更为强烈的“个体化”意味。

(一)家族导向的“兄弟”

据张美兰、穆涌的考证,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兄”和“弟”的连用,表示血缘的亲密和长幼的次序。自唐代起,“兄弟”一词在僧团组织内部突破了亲属范围的界限,产生了社会称谓的用法, 至今仍广泛地用于指称男性间非亲属的社会关系。无论是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还是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都认为家族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核心。家族关系常用二人关系定义个体,倾向于把单独的个体当作没有合法性的存在。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缺乏明确的自我“疆界”,而是在已经确定的亲属关系中锚定自我身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家族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也应用于家族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由此导致“兄弟”称谓语的泛化使用。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家族导向的“兄弟”关系,虽能够满足人们对依靠、信任关系的寻求,却常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二)国家导向的“同志”

“同志”对应英文词汇Comrade,于1875年被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引入。自传入中国开始,“同志”就与革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人们借用该词本身所蕴含的“志同道合”意义来表达强烈的革命友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为“同志”能够体现党内民主,建议将职务称号一律改为姓名加“同志”。这一倡导很快让“同志”一词家喻户晓,且逐渐泛化为百姓之间的互称。相较于“兄弟”,“同志”凸显出国家主流价值对个人的统摄和管理。之后,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积极宣传下,“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国家”“保卫国家”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志向,也构成了“同志”间相互认同的基础。个体间借此实现了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亲和。另外,相较于“兄弟”,“同志”不分男女,无涉长幼尊卑,体现出人人平等的价值内涵。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激情空前高涨,“拥有为国奉献的志向”和“彼此平等”成为这一时期青年男性间交往的主题词。

(三)市场导向的“帅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志”一词逐渐失去了对青年男性的统摄力和吸引力,“帅哥”取而代之。“帅哥”最早于80年代后期在中国台湾出现,后传入大陆地区。其中,“帅”意为英俊和潇洒,“哥” 指亲属关系中的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经历从“总体性社会”到“个体性社会”的结构之变和从“他人的活法”到“自己的活法”的观念之变。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减少,原先由国家开拓的精神空间,开始逐渐由消费主义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念来共同填补,“帅哥”一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方面,“帅”的背后是日益兴盛的消费主义文化。与生产主义文化不同,消费主义文化是“丰裕社会”的产物,其基本逻辑就是刺激消费者的需求。随着家族、国家等宏大话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个体欲望的满足被赋予了合法性。不仅是女性的外貌,也包括男性的外貌——“帅”,借助大众传媒成为被“凝视”的对象。另一方面,单位制度的瓦解与人口流动的加剧,共同催生出了“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价值观所强调的“泛家族主义”死灰复燃。建立在“拟亲关系”之上的“哥”,显示出青年男性试图通过建立同性间“重义气、互帮互助”的情谊,以此来共同面对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自己在“风险社会”中所面临的风险的诉求。实际上,“帅哥”是消费主义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杂糅的产物,体现了市场经济下青年男性价值认同的矛盾与冲突,也预示着集体统一的目标不再统摄青年男性的自我发展和交往理想。

(四)个体导向的“基友、老铁、宝”

21世纪以来,信息社会来临,越来越多的青年男性间的亲密称呼也开始在网络世界中粉墨登场,“基友、老铁、宝”便是其中的代表。伴随着社会运行的进一步加快和社会结构的逐步固化,青年在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生存焦虑。与此同时,个体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日益膨胀,将青年裹挟在不能自主的社会系统中,产生价值虚无的精神危机。在自我认同的意义上,建立在平等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开始上升。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指出,“个体的存在必然过渡到相互依赖的关系”,而“相较于自然性的依赖关系而言,注入社会性内容的亲密关系更具稳定性”。正因如此,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亲密关系来获得支持””关系的一方一定要确定他有一个可在艰难之时依赖的人”。

相较于爱情关系,友情关系拥有更大的个人自由,也更为灵活和机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用于表达青年男性间亲密情感的网络流行语“基友、老铁、宝”跃然而出,满足了青年男性对“诗意之栖息”的想象。相较于“兄弟”,“基友、老铁、宝”不再建立在血缘或地缘的基础上,而更多建立在“趣缘”的基础上,以生活方式的相同或相似来组建交往关系;相较于“同志”,没有过多的国家话语注入到 “基友、老铁、宝”的语义当中;相较于“帅哥”,“基友、老铁、宝”未明显呈现出被消费主义收编的迹象,也未呈现出传统家族主义的印迹。“基友、老铁、宝”代表的是一种重视个人选择、以情感的沟通交流和亲密性为基础的交往关系。


二、“基友”“老铁”“宝”:内涵与差异比较

上文将“基友、老铁、宝”作为一组词置于历史发展脉络之中进行考察,接下来,本文将“基 友”“老铁”“宝”作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词,聚焦于三者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差异,以求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下青年男性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实践特征。

(一)“基友”

在英文中,“gay”意为男同性恋,因其发音与粤语中的“基(geī)”相似,故衍生出许多与“基”相关的中文词汇,如“搞基”和“基佬”。其中,“搞”有参与和从事之意,与涉性或不为社会认可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佬”常用来指下层阶级的男人。因此,该词最初用于指代男同性恋者,且具有明显的贬损之意。但2012年年初,“基友”大举进驻网络世界,开始改写固有的叙事特征。

 其一,“基友”开始用来描述两个异性恋男性之间的关系,形容他们犹如同性恋伴侣一般亲密。比如,“好基友,一生一世一起走”“基友一生一起走,老婆孩子不再有”。其二,“基友”成为与“闺蜜”相对应的概念,弥补了描述青年男性间亲密情感的网络流行语的空缺。比如,“你们女生有闺蜜,我们男生有基友”“希望所有闺蜜和基友都能天长地久”。其三,“基友”被用作解构传统亲密关系文本的工具,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被重新解读为现代“基情”的复古版本。在改写传统叙事的过程中,“基友”的存在也获得了更为稳固的合法性。其四,由于“基”与“gay”的联结,同性性向的意味仍然潜匿在“基友”中。比如,“好基友,一辈(被)子”“基友就是一起搞基的朋友”“人生总有那么几个好基友,带来了温暖,带走了节操”。其五,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男性还通过戏仿“基友”来标识异性恋身份。如笔者观察到的一幕:一位男青 年拍了另一位男生的屁股,面对旁边女生的质疑,他说道,“俺俩是好基友”。这位男青年通过主动引入“基友”话语,反向肯定了自己所谓“正常”的性向。正如麦克·科马克(Mc Cormack)所说,他通过“反讽性异性恋复原(Ironic Heterosexual Recovery)”实现了自己异性恋身份的确证,化解了身份危机。统观上述五个方面,“基友”与最初的“搞基”和“基佬”不同,不再体现为对男同性恋的污名,而是被异性恋青年男性挪用,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基友”一词的同性性向意味虽然并未完全消弭,但已经大为减弱。

(二)“老铁”

关于“老铁”的来源,网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脱胎于东北方言“铁哥们”。因为东北天气寒冷,身边的朋友可以通过哈气等方法,化解自己用湿手或舌头触摸铁器而带来的危机。所以,当地常用“铁哥们”来称呼朋友,表示朋友间的关系要好,后逐渐演变为“老铁”。其中,“老”有熟悉和加深程度之意,强调友谊深厚。另一种说法认为,2017年,“斗鱼抽象TV”中一位网红在直播中使用口头语“扎心不?老铁”,一位网友回复“真的扎我心了,老铁”,旋即,该词频繁出现在各大直播平台。2017年年底,“老铁”凭借着超强的影响力,入选《年度互联网热词榜》十大流行语第 一条。

“老铁”有着区别于“基友”的叙事特征。首先,从修辞上看,“老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指朋友间的关系像“铁”一样坚固和牢靠。其次,在使用方式上,“老铁”的使用范围更广。以青年男性群体对该词的使用为例,“老铁”不仅可以对同性使用,还可以对异性使用。该现象从微博超话掀起的“男生叫一个女生老铁是什么意思?”的讨论中可见一斑。再次,“老铁”可指涉多主体间的亲密关系。比如,网友经常拼贴出“老铁们,×××”的句式,而“基友”只可指涉一对一的二人关系。最后,青年男性还将“老铁”作为社交称谓语,称呼素不相识的人,以求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这也让 “老铁”超出了纯粹的友谊关系,成为营销策略。比如,不少网友在直播平台求关注、求点赞、求打赏时会喊出“老铁,双击666”“抱拳了,老铁”等。从上述特征可见,相较于“基友”,“老铁”可在男女青年间的交往中使用,并被注入了多重亲密关系的语义,最突出的差别在于工具理性的凸显和情感色彩的淡化。

(三)“宝”

文章开篇已介绍“宝”的来源,本部分将直接分析其叙事特征。首先,从构词形式上看,“宝”为单音节词,且无任何修辞手法,相较于“基友”和“老铁”更为简洁明了。其次,“宝”的语义经过多次泛化。最初在影片中指称母女间的亲情关系,后扩展为青年男女间的爱情关系,如“宝,我今天去输液了,输的什么液,想你的夜”“宝,我今天去种地了,种的什么地,对你的死心塌地”,网友将此戏称为“土味情话”。之后,该词进一步被扩展至友情关系,先出现在青年女性之间,后出现在青年男性之间。比如,微博超话“男生之间如何称呼”的一则截图内容如下:“宝,打游戏吗?上号,宝!”。再次,与“基友”不同,“宝”用来形容青年男性间像男女情侣一样亲密,挪用的是异性恋关系而非同性恋关系,自然也无关性向的确证。最后,与“老铁”不同,“宝”并不夹杂非情感的工具意义,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情感表达。


三、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同性交往实践逻辑

(一)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

虽然包括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内的社会语言学家一反传统语言学的反映论立场,关注语言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与一般的表面现象不同,语言都不可能脱离社会事实而存在”。作为语言形态之一的网络流行语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的镜像。与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所说的时尚流变类似,青年男性之间的流行称呼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其折射出的同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变迁却有迹可循,具体表现包括从隐蔽的、僵化的、支配性的特征逐渐走向透明化、 弹性化、平等化。

(二)青年男性的社会性别认同机制变迁

青年男性间的交往实践呈现出以透明化、弹性化、平等化为表征的亲密化趋势,其背后有着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动因,笔者在此仅从社会性别认同机制变迁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青年男性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多元男性气质的积极探索,以及网络亚文化新部族对小群体认同的强化。


四、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首先将涉及男性青年间亲密情感的网络流行语“基友、老铁、宝”作为一组词置于历史脉络之中进行考察,发现其“脱胎于”传统的男性青年间的亲密称呼,但区别于家族导向的“兄弟”、国家导向的“同志”和市场导向的“帅哥”,凸显出强烈的“个体化”意味。其次,将“基友”“老铁”“宝”作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词,通过对网络语言资料的话语分析,发现它们在语言特征、使用方式和社会意义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最后,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切入,挖掘“基友”到“老铁”再到“宝”的变化背后所隐藏的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的逻辑,发现青年男性的同性交往实践从隐蔽的、僵化的、支配性的逐渐走向透明化、弹性化、平等化。这背后的动因是社会性别认同机制的变迁,具体包括青年男性性别主体意识觉醒、对多元男性气质的积极探索,以及网络亚文化新部族对小群体认同的强化。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基友”“老铁”“宝”的出现,反映了一种当代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日趋亲密化的变革趋势。


原文标题:《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男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以“基友”“老铁”“宝”为例》

原文出处:《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6期(本次推送有删节)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海社会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