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守圈”的滑板青年
01
为什么是滑板文化?
2002年的夏天,还在上初中的我开始接触到滑板文化。没想到这个爱好一直持续了20年的时间。我刚刚接触滑板的时候,滑板文化在主流大众眼中还存在很明显的负面刻板印象。身边玩滑板的朋友们也不时被其他人当成“坏孩子”。二十年后的今天,滑板已经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首次亮相,在获得全球广泛青少年追捧之后,顺势成为了夏季奥运会的常驻正式项目。这样一个在发展初期具有强烈亚文化特征的体育亚文化是如何与主流文化进行融合并相互建构的?这种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又具有怎样的特点?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存在怎样的文化张力?这些疑问是伴随着我从博士研究到博士后阶段最主要的研究问题。这篇文章的写作便是建立在这样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
在国内亚文化研究领域内,使用伯明翰学派“风格-抵抗-收编”的框架分析青年亚文化已经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内通常关注的是某一个亚文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的特性,但是却缺少对于亚文化长期的观察。像滑板文化这样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超过30余年的亚文化,其生命周期中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多变的联系。滑板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张力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通过符号化的亚文化风格而形成的抵抗。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滑板文化不具有伯明翰学派对于二战后青年亚文化观察中发现的亚文化抵抗性。我的这篇文章便是抱着揭开这种“风格抵抗性”面纱的初衷,来分析现代青年亚文化中的抵抗性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因此产生了与主流文化怎样的新型文化张力的。
02
研究过程与发现
滑板从我的业余爱好变成我的研究主题,是2013年我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院读博士期间开始的。十年的深度参与,让我积累了许多关于滑板文化的知识和人脉,也是我从博士期间开始选择使用局内人民族志的视角来开展研究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是在我博士后期间完成的,但文章调用了我二十年间作为滑板爱好者、滑板产业从业者,以及滑板进入奥运以后,体制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等不同局内人身份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我深度参与进了滑板文化的一系列亚文化实践之中。不仅作为一个滑板爱好者,经常参与到滑板文化的聚会中,还以赛事组织者的身份深入到奥运积分赛等大型赛事的过程中,对滑板亚文化群体进行了深度的参与式观察。
通过对于经验材料的归纳和提炼,本文提出滑板亚文化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中,与主流文化之间主要存在“建圈”、“扩圈”、“破圈”以及“守圈”四种亚文化动态建构与重构的过程。我的其中一个采访对象,用“先结婚再谈恋爱”来形容滑板文化早期的亚文化风格符号性建圈。早期国内的滑板文化由于信息的匮乏,对于滑板文化的理解全部来源于对于西方滑板文化片面的符号层面的模仿。200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快速增长的中产青少年消费群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等一系列背景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开始对滑板的亚文化符号进行“商业化收编”。商业化虽然使得滑板文化快速“扩圈”,但在2016年被国际奥委会宣布正式加入东京奥运会以后,滑板文化在国内才开始在商业化和体制化的双重背景下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破圈”。滑板的亚文化符号开始被互联网媒体平台追捧,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流量密码”。同时,在奥运会竞技体育的框架下,国内也出现了类似传统体育项目的体制滑板运动员们。
高速的商业化和体制化进程和滑板圈层的“扩圈”与“破圈”却引来了滑板亚文化群体对于亚文化风格具有反思性的“去符号化”重构。他们将亚文化风格的消费者——“拿样儿的(Poser)”与真正热爱滑板文化的参与者——“核心滑手”通过对于滑板技术与亚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出区分,建构出了一个亚文化内部的层级结构。同时,滑板亚文化群体通过对于“NBD(Never been done)”精神的建构,抵抗竞技体育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对于核心滑板爱好者来说,追寻“NBD”精神意味着做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创新动作,而不是为了赢得比赛而选择最有效率的、稳妥的技术动作线路。通过以上方式,滑板亚文化群体对奥运会所带来的商业化和体制化进行了一系列动态的、具有亚文化“灵活的抵抗性”的“守圈”实践。这样的亚文化实践与奥运会挽留年轻观众的强烈需求相契合,也间接导致奥运会发生了变化。在奥运滑板比赛中,“动作难度”与“风格分”、“流畅分”、“原创性”等标准共同构成了符合喜欢滑板文化的年轻人喜好的评分标准。我的一位研究对象在访谈中提出的“到底是奥运会改变了滑板,还是滑板改变了奥运会”之疑问,非常贴切地预示了滑板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互为对象、相互建构的融合过程。
03
写在最后
当代体育不再是传统竞技体育的天下。青少年对于新兴体育中文化属性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从冬奥会苏翊鸣体现出的“松弛感”,到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近两年来的“滑板热“、“飞盘热”可以看出,年轻一代对于体育的喜好正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在东京奥运会上,滑板项目为奥运会点燃了全球青少年观众群体的观赛热情,随后被宣布成为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因此,作为奥运会的常驻项目(根据奥组委的规则,若新兴奥运项目连续出现在三届奥运会上,即成为奥运会的常驻项目),这些新兴运动文化对于未来中国青少年们的影响必将继续扩大。在后冬奥时代,体育文化的建设也会成为我国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于这类体育青年文化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中文的社会学领域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这类体育亚文化的研究。本研究的初衷是去记录并且发现这些体育亚文化对于中国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并以社会学的视角管中窥豹,反观中国青年文化的变化。
当然,这些文化现在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局内人视角对于亚文化群体主观能动性的观察仅可以作为在现阶段的时代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我自知这样的视角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读者可以从本文的局内人研究者视角中,发现作者在“青年眼中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眼中的青年问题”之间平衡的努力。同时,我也深知这些新兴体育文化兴起的背后具有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不是我个人可以完成的研究议题。本文仅希望能通过探索性的研究,对未来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当代青年研究》期刊以及编辑部的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和信任,让本文得以与读者见面。希望将来我可以继续做出更严谨、全面的研究,不辜负这份帮助和信任。
点此展开
作者简介
李闯,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在《中国青年研究》、《YOUNG》等刊物发表论文。
亚文化视角下
中国青年滑板圈层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机制
李闯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滑板运动已从青年亚文化现象发展为奥运会永久参赛项目,成为青年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滑板文化社群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滑板亚文化在不断加速的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建圈、扩圈、破圈与守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滑板文化参与者对滑板亚文化风格、商业行为、滑板技巧、创新精神进行动态的亚文化建构,形成与主流文化之间灵活性抵抗的文化实践策略。运用这样的文化实践策略,中国滑板亚文化群体主动参与到滑板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的过程中。最终,中国滑板亚文化形成了与主流商业和体育文化互为对象、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
责任编辑:李友权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六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