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1]
乐石滢
(原载《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年01期)
历史教科书是塑造民族成员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能够反映该国官方和史学界对民族国家内外部世界的建构。作为印度官方书写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族史,印度历史教科书对中国的书写,反映了印度民族国家如何认识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和中印关系,也是印度民族认同建构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重点讨论印度历史教科书建构的中国形象,重点不在于评价其叙事客观与否,而在于勾勒出其对中国形象的整体认知。
研究印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首先需要了解印度的教育体制,因为印度教育体制本身体现了教科书话语权的分配和公民历史教育的主要阶段。
首先,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话语权由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共有。印度的中小学教育由中央和地方分权管理。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负责全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课程大纲和教科书编写等工作,其编写的教科书供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下属的学校使用,同时对全国各邦具有指导功能。各邦教育部在具体执行教育政策时,兼有编写课程大纲和教科书的职能,其发行的教科书一般供各邦教育委员会下属的学校使用。实际上,出于种种考量,大多数邦往往会自编教材或改编中央的版本投入使用。因此在印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过程本身,即是一个中央和地方政府历史叙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本文选取了中央政府、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等地现行的教科书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以求相对全面地把握印度教科书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其次,课程设置决定了普通公民主要在高小、初中阶段接受的历史教育。在印度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历史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常与政治、地理等其它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内容合编为一部教科书,也有一些邦使用单独的历史课本。历史课一般始于高小阶段(upper primary/middle school,6~8年级),高小三年依次学习印度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到了初中阶段(secondary school,9~10年级)继续接受更详细的印度史或世界史教育。初中毕业后,大部分人不再继续接受学校的历史教育。一方面,只有一部分人会继续高中阶段(higher secondary school,11~12年级)的学习;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类似大学预科,开始按专业设置课程,因此即使继续学习,大部分人也不再修习历史课程。根据上述情况,本文选取了大多数印度学生都会经历的高小和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社会科学教科书中的历史部分展开研究。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对印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主要围绕教科书修改和随之引发的争议。相关研究普遍认可历史教科书对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建构作用,因此,均将其置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背景下进行讨论。表面上看,印度历史教科书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不断按照其右翼史观修改中央或各邦发行的教科书,而实际上,这一变迁涉及世俗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以及其它一系列意识形态或观念的斗争。正如西尔维·吉查德(Sylvie Guichard)指出,这背后是尼赫鲁式的民族统一观、以印度教民族为主体的印度民族观和达利特、穆斯林、妇女等各类“社会底层民众”(underprivileged people)的不同观点之间的斗争。[2] 维罗尼卡·贝内(Véronique Bénéï)的研究又指出了“马拉塔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地方视角下的民族史观在学校历史教育中的体现。[3] 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只在各类主要话题的讨论中被偶尔提及,例如克里希纳·库马尔(Krishna Kumar)以1962年中印战争等相关内容为例,论述了教育如何被用作建构民族的宣传工具;[4] 帕尼卡尔(K. N. Panikkar)、安比卡(Rucha Ambikar)等学者发现,印度教民族主义机构使用的教科书以包括中国西藏在内的“大印度”(Akhanḍa Bharata或Undivided India)地图为封面,试图通过地理和历史激起印度教徒的宗教意识和自豪感。[5] 实际上,除了英国殖民者和巴基斯坦外,整个与外部世界有关的书写都并非历史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而即便是对英殖民势力和巴基斯坦的相关书写也很大程度上立足于南亚次大陆内部秩序而展开。换言之,当下研究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印度历史教科书试图建构和教授是何种印度民族国家内部谱系。 与此同时,在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建构过程中,要解答的另一重要问题是:民族国家如何认知外部世界,如何定位对外关系。就研究印度民族认同建构而言,历史教科书如何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邻国和定位中印关系,无疑是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这也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随着中印两国交流不断加深,对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与印度民族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增进中印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现实功能。
在印度历史教科书中,与古代和中世纪有关的内容中多次出现了中国,其形象可概括为:其一, 经济上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之一,文化上物质文明发达、深受印度佛教影响,政治上是与印度关系密切的友好邻邦。其二,西藏并不被视作中国的一部分,而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和印度文化圈的一部分。此外,中文史料是教科书进行印度史书写时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中国也频繁成为同时期印度的对比或类比对象。 经济上,外贸发达是这一时期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书写近代以前的世界贸易时,教科书常将中国商人与印度、阿拉伯、罗马等国的商人并列,从而把中国呈现为世界贸易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就具体内容而言,相关叙事主要围 绕丝绸之路及丝路贸易展开。其对丝绸之路(silk route/silk road)[6] 的定义相对狭窄,主要指陆上丝绸之路,并指出这一路线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以丝绸为主的贸易,满足印度等沿线国家对中国丝织品的巨大需求,故而得名。例如中央发行教科书中提及“一些来自中国的人通过步行、骑马和骑骆驼,携带着丝绸去了遥远的国家。他们所走的路被称为丝绸之路”,[7]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教科书也提到“从中国经过中亚到阿拉伯的贸易路线以‘丝绸之路’(reśīm mārga)而闻名,因为途经此路运往西方国家的货物中丝绸是最主要的”。[8] 明确提出“海上丝绸之路”(maritime silk route)的只有中央发行的教科书,[9] 各邦教科书也或多或少提到了中国通过海路与印度进行的陶器、香料、金属等其它贸易的类型和人员往来。[10] 文化上,教科书选择书写的主要是中国的物质文明成果。在所选取的教科书中,提及率较高的是制丝技术和丝织品(5邦)、纸(4邦)、长城(4邦)、陶瓷(4邦),其次依次是是文字(3邦)、火药(3邦)、印刷术(2邦),而绘画与抄本(2邦)、青铜器(1邦)、汉代的牌坊(1邦)也略有提及。另外,教科书也指出了中国古代文明对日本、越南等国的影响。[11] 与物质文明成果相比,只有泰米尔纳德邦和中央的教科书提到了中国本土的精神文明成果,且主要在九、十年级阶段才进行教授,内容以孔子和儒家为主。[12] 可见,编写者认为,这一阶段中国最值得关注的文明成果主要在物质而非精神方面,制丝技术和丝织品、纸、长城、陶瓷尤为值得一提。 教科书关于中国文明的书写之所以重物质而轻精神,与印度关于古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叙事传统有关,即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深受印度佛教影响。这也是 中央和各地教科书都着重书写的内容。这一叙事主要可分解为四个子类型:一是描述印度佛教传播范围,二是书写中国僧侣赴印朝圣的经历,三是介绍印度主要的佛教教育中心,四是讲述自印度来华的高僧传播佛教的功绩。 中央和各地教科书都介绍了印度佛教的传播范围,所提及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中亚、中国、韩国、日本、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地区,[13] 尽管各教科书罗列的地区不尽相同,但中国必然包括在内,且被认为是佛教进一步传播的媒介地区。而中国僧侣前往印度朝圣的经历也是教科书的常见内容:所有邦的教科书中都提到了中国僧人玄奘;法显出现在除古吉拉特邦教科书以外的所有教科书中;义净也被多次提及。相关叙事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参观佛教圣地、游历路线和游记、在那烂陀寺等佛教教育中心求学、带回经书和佛像、译经。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央教科书中的书写: ……约1600年前、1400前和1350年前来到次大陆的中国佛教朝圣者法显、玄奘、义净(I-Qing)参观了和佛陀有关的圣地和著名寺庙……写下了游记,记录了经年旅途中的危险、所到的国家和寺庙、带回的经书……玄奘耗费了一生将梵文经书译成中文……曾在那烂陀寺学习。[14]印度教科书关于佛教和僧侣的部分描述,中央政府六年级教科书2006年版。另外,那烂陀寺(Nalanda)、塔克希拉(Takshashila)、超戒寺(Vikramashila)、伽耶(Gaya)等印度境内的佛教教育中心也被作为书写的要点,那烂陀寺尤其是中央和各邦教科书中必谈的内容。[15] 中国一般出现在介绍生源地时,而玄奘等僧人求学的经历则被作为典型案例呈现。西孟加拉邦的历史教科书更指出那烂陀寺为教育中国学生特别设立了资金。[16] 最后一类叙事介绍了自印度前往世界各地的高僧传教的功绩,中国是重点书写的区域之一。马哈拉施特拉邦教科书提到汉明帝请印度僧侣竺法护(Dharmaraksha)和摄摩腾(Kashyapmatanga)来华译经和传教,[17] 泰米尔纳德邦教科书提到迦腻色迦(Kanishka)曾派佛教僧侣前往中国传播佛陀的教诲,[18] 拉贾斯坦邦的教科书写到许多来自印度不同地区的学者前往中国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19] 西孟加拉邦的教科书介绍了鸠摩罗什(Kumārajīva)的贡献,并指出从印度去往中国的教育家使得中国对印度文化和佛教越来越感兴趣。[20] 总体而言,根据印度历史教科书的书写,这一阶段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是深受印度佛教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大批中国僧人来印朝圣和学习佛教知识,大批印度僧人前往中国传教,中印形成了一种“学生-精神导师”的关系。另外,西藏和印度之间也被书写为同样的关系,例如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的历史教科书都提到了佛教僧人阿底峡(Atisha)在西藏传播和改革佛教的巨大贡献,[21] 只是在印度的历史教科书中,西藏的地位相对独立,并不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详述。政治上,中国主要被描述为印度的友好邻邦。这一点除了表现在频繁畅通的货物和人员往来上外,还表现在正式的政治接触上。拉贾斯坦邦的教科书写到伊本白图泰被德里苏丹任命为使臣派往中国一事。[22]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历史教科书提到戒日王向中国派遣使者,和中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23] 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则提到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三位印度统治者阎膏珍(Kadphises Ⅱ)、戒日王、纳拉辛哈·沃尔玛二世(Narasimhavarma Ⅱ)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24] 不过,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也提到了唯一一例中印之间的战争,即印度贵霜王朝的统治者迦腻色迦打败中国将领班超(Pan-Chiang),保卫印度北方边境不受中国侵略。[25] 但总体而言,这一个例并不影响教科书整体所呈现的中印友好政治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上述中国形象均不包括西藏在内。历史部分的教科书并未明确指出西藏是否属于中国的一部分,[26] 但在多处将中国、西藏和其它国家或地区并置。例如拉贾斯坦邦的教科书写到“中国、日本、西藏、斯里兰卡……这些国家(deśa)的学生也来到印度学习知识”,[27] 类似的并列式叙事还出现在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教科书中。[28] 这里使用的“deśa”[29] 一词含义类似中国古代的“国”,在这一语境下,并不特指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从这一频繁出现的并列式叙事中可知,在印度的教科书中,西藏和中国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实际上,教科书将西藏视为印度文化圈(Vṛhattara Bhārata)的一部分,例如,在拉贾斯坦邦教科书中所展示的印度文化圈地图将西藏包括在内,对应地区被标为“triyiṣṭapa”, 而不是现代印地文中对西藏更通用的表述“tibbat”。[30] “triyiṣṭapa”一词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森林篇第81章第70颂,史诗中并未指出这一圣地的具体地点,只提到这是印度众多圣地之一“三界圣地”[31] 然而1966年,印度国民志愿团时任领导人戈瓦卡尔却在其出版的著作中,纯粹出于宗教信仰,将这一圣地认定为中国西藏。[32] 这一叙事在近代以来的相关历史书写中也继续延续。印度的历史教科书十分重视中国史料的作用,频繁使用中国史料证明近代以前印度的政治、教育、语言、宗教、商贸、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情况。主要被引用的是法显、玄奘等人的游记,也偶尔引用其它中文史料。拉贾斯坦邦六年级、马哈拉施特拉邦六年级、泰米尔纳德邦六年级第三学期、西孟加拉邦六年级的历史教科书直接在开头就言明中国或中国旅行者的游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33] 主要书写印度古代史和中世纪史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六、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中,与中国相关的书写超过一半都是作为印度史的史料出现。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又扮演了印度历史记录者的角色。最后,中国也作为同时期印度类比或对比的对象出现在印度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央政府、泰米尔纳德邦、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教科书都设有一个单独的板块“其它地区(Elsewhere)”,主要介绍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文明成果。其中,中央教科书的“其它地区”版块三次书写了与中国相关的情况,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用龟甲占卜[34] 、修建长城[35] 和唐代的科举制[36],并在相关叙事的结尾专门提问这与同时期的印度有何不同,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拉贾斯坦邦、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将中国文明或中国的黄河文明与印度河文明相提并论,[37] 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还将唐朝视作与印度戒日王朝同时期的政权,并肯定了唐朝的首都西安作为艺术和教育中心的地位,[38] 西孟加拉邦的教科书也将印度的孔雀、笈多王朝与中国的满族(māñcū)政权(清朝)类比,将其定义为世界上的大帝国。[39] 可见,印度的历史教科书始终肯定中国文明和政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发展水平,并有意识地进行对比。综上可知,在印度古代史和中世纪史的教科书中,中国被视为世界范围内与印度同时期的主要文明之一,在外贸、物质文明上发展水平较高,与印度政治关系也比较友好,为印度史提供了诸多史料。在精神层面上,印度教科书将中国视作印度的“学生”,而在其它方面,又将中国置于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比较。在相关叙事中,西藏始终独立于中国,而更依附于印度文化圈。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印度历史教科书的叙事逐渐步入近代。此时,教科书对中国的关注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更多聚焦在中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印在全球殖民经济体系中的位置、独立后中国的发展和两国关系这三个主题上,即政治和经济仍是叙事的重点,但文化已然淡出编写者的视线。作为同样经历过反殖民运动的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在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近代的反帝反封建历史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书写最详细的是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40] 大致准确地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和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门户、百日维新、1911年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蒋介石(Chiang Kai Shek)对共产党人的排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红军长征、日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第二次国共合作、日军投降后的国共对抗、1949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建国后美国对台湾长达二十多年的支持。相关叙事中提到了慈禧(Tzu Hsi)、孙中山(Sun Yat-sen)、袁世凯(Yuan Shih-kai)、毛泽东(Mao Tse-tung)、周恩来(Chou En Lai)、蒋介石等关键人物,其中将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人作为重点单独介绍了其生平;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被塑造成了组织“工人和农民”的共产党领导人和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国民党领导人,形成了两元对立。在相关叙事的结尾处,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把毛泽东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评价为“震惊世界的事件”,并把新中国视作和苏联并列的“强有力的共产主义政权”,且进一步提到了中国的共产主义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影响。
泰米尔纳德邦教科书对近代中国的部分书写,泰米尔纳德邦十年级教科书2019版。
中央政府、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教科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书写。中央的教科书提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后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控制和中国对越南革命的影响,[41] 但叙事与泰米尔纳德邦有所不同。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不满政治和经济体系”,[42] 而中央的教科书则认为是“希望建立一个无私产、无阶级差异、无男女差异,禁鸦片、烟草、酒、赌博、卖淫、奴隶制的基督教国家”;在中国对印度支那反殖民运动的影响方面,中央的教科书除了共产主义之外,还指出了儒家文化、梁启超等改革家、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三点影响。[43] 另外中央发行的教科书还提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44] 古吉拉特邦的教科书则简略地提到了中国曾经参与一战、二战(“日军占领了中国一些省份”)和作为二战结果之一的中国建国(“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统治地位”)。[45] 可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史的具体内容上,印度中央和各邦历史教科书对各历史事件关注度并不相同,因此详略处理和书写侧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叙事也缺乏一个统一的口径,但依然有一些相似的关注点,例如对二战期间的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共产主义的关注等。第二个主题是中印在全球殖民经济体系中的位置,涉及的主要是中央政府、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首先,中央政府的教科书把18世纪以前的中国和印度评价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和“亚洲贸易中的强势参与者”,并认为正是由于“中国15世纪以来限制与海外的联系,重要性下降,加上美洲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使得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46] 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也表达了“中国文明发展曾远胜于欧洲”的观点,不过认为中国发展停滞始于19世纪末满族(清朝)统治时 期。[47] 其次,中央政府的教科书着重揭露了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走私,即英国为了解决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和丝绸却无所出口造成的财富外流,不断向中国非法出口鸦片,导致大量中国人染上毒瘾。[48] 英国控制下的印度被迫成为英国主要的鸦片种植地,成为这一殖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环,[49] 也有一些参与鸦片或茶叶贸易的印度人,成为了19世纪成功的实业家,甚至建立了商业集团。[50] 除鸦片贸易以外,教科书还写到了19世纪印度对中国出口原棉、纱等商品。[51] 再次,中央的教科书还写到殖民者建立的一套契约劳工体系,压迫中国和印度劳工前往世界各地的种植园、矿区、公路和铁路修建项目进行劳动。[52] 概括而言,这一阶段,中印有着相似的经历,从世界发展前列的国家行列走入衰落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贸易自主权和主导地位,按殖民者意愿成为了廉价劳动力来源、市场或原材料产地。不过,虽然沦为了殖民剥削的对象,但两国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贸易联系,维持着类似“难兄难弟”的关系。最后一个叙事主题是独立后中国的发展和两国关系。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首先关注的是中国的威 胁,特别是中国对印度边界的威胁。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教科书都写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中印边界战争,指出中国“未经许可占领印度的大片土地”、“将大多数属于印度的地区在地图上显示为属于自己的”、“入侵”印度。[53] 其次,中国的威胁还来自于核力量和中巴之间的密切关系。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教科书将印度进行核试验和试射导弹的理由分别解释为“中国的核力量和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帮助下不顾一切获取核武器的努力”和“让中国和巴基斯坦了解印度的导弹实力,确保印度边境安全”,[54] 古吉拉特邦教科书也提到中国在1964年进行了核试验。[55] 此外,与中国相关的叙事主要是一些和国际组织有关的描述,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例如古吉拉特邦、泰米尔纳德邦的教科书都提到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56]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教科书还在金砖国家组织相关的叙事中提到中国也是成员之一。[57]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发行的教科书对中国建国后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介绍,认为中国曾一度与世界经济脱离,直到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由于工资相对低,成为“有吸引力的跨国公司投资目的地”,随着“产业转移刺激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进程,与印度共同经历了“高速的经济转型”。[58] 另外,古吉拉特邦的教科书难得地提到了这一阶段的中印友好事例,即印度总理莫迪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艾哈迈达巴德一事。[59] 综上,在印度近代以来相关历史的书写中,教科书对中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各版本教科书的具体关注点和诠释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一阶段的叙事中,中印两国从先进国家行列被动卷入殖民经济体系,饱受殖民压迫和剥削,但仍维持着贸易关系,类似“难兄难弟”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印先后独立,因为边境争端、核问题、中巴关系等原因,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开始被视为印度的威胁,但这一阶段中国仍然被书写为主要国际组织和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行为体。
四、结语:世俗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地方视角与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基于上述归纳,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按印度史的时期区分大致可分为近代以前、近代、 独立后三个阶段:近代以前,中国是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好邻国、精神文明领域的“学生”、物质文明大国和类比或对比的对象,其中,西藏被塑造为印度文化圈的成员,而非中国的一部分。步入近代以后,中国和印度一样,在帝国主义殖民浪潮冲击下,是经历了衰落和剥削的文明古国,教科书看待这一时期中国反帝反封建历史时,也带上了看待“难兄难弟”的 目光。独立后,中国仍然被视作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但中印之间围绕边界、涉核、涉巴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中国开始在教科书中被视为对手和威胁。总体而言,这三个阶段的形象构成了中国这一处于印度外部世界中的民族国家,也勾勒出了不同阶段的中印关系,是印度历史教科书所试图建构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不同地区的教科书对中国形象的书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与教科书之间不同的倾向和视角有关。对此,本文试作简单讨论。如前所述,根据西尔维·吉查德的观点,印度史学界主流的民族观是尼赫鲁式的民族统一观、以 印度教民族为主体的印度民族观和各“社会底层民众”的观点。而历史教科书编写和发行作为一种官方行为,更多时候是前两者的体现,分别对应尼赫鲁式的世俗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在所选取的教科书中,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教科书都发行于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党主政时期,一般认为更明显地反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从印度教民族本位的角度出发,这种意识形态更加排他和好战,也正是这三个邦的教科书,对中印边界争端进行了不同程度地书写,主要构建了中国作为威胁的形象。另外,拉贾斯坦邦的教科书将藏区构建为印度文化圈的一部分,也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古代印度文化圈的想象和建构有关。此外,中国形象的差异也源于历史书写视角的地区差异。除中央的教科书外,各邦的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从本地区的视角来书写历史,因此,与中国相关的叙事也随着地区视角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的教科书都专门提到了本地与古代丝绸之路或中印贸易的联系,[60] 主要目的是突出地区历史和身份,但客观上也拼凑出了古代中印多样化的贸易图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六年级历史教科书基本以中央政府发行的教科书为底本进行编写,但添加了许多与克什米尔地区相关的藏区历史,59建构了藏区的独立形象,突出了印藏之间的文化联系。纵观印度各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既体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也体现出差异性,其实质上,并未跳出主导不同教科书的书写视角和意识形态框架。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形象建构中统一性的一面,勾勒出了中国形象的大致轮廓,并主要从不同民族观和地区视角出发,对差异性作了初步探讨。但这一差异性背后还关涉深刻的印度社会政治状况,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
[1] 本研究所选取的历史教科书包括:印度中央政府发行的 6~10年级历史教科书(英文版)、拉贾斯坦邦 6~8、10年级社会科学教科书(印地文版本)、古吉拉特邦6~9年级社会科学教科书(英文版)、马哈拉施特拉邦6~10年级历史与公民教科书(马拉提文版)、泰米尔纳德邦6~10年级社会科学教科书(英文版)、西孟加拉邦 6~8年级历史教科书(印地文版)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6~8年级历史教科书(英语版)。。[2] 尼赫鲁式的民族统一观一般被认为是世俗民族主义者的主要观点,以印度教民族为主体的印度民族观则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主要主张,相较前两者而言,最后一类即达利特、穆斯林、妇女等各类“社会底层人民”(underprivileged people)的主张一般不具备成熟的意识形态,只能称之为各种观念或意识。参见Sylvie Guichar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and Nationalism in India: Textbooks, Controversies and Politics (USA&Canada: Routledge, 2010).[3] Véronique Bénéï, Schooling Passions. Nation, History, and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India,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4] 参见Krishna Kumar, Prejudice and Pride: School Histories of the Freedom Struggle in India and Pakistan (India: Penguin[5] K. N. Panikar, “Secular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Social Scientist, Vol. 27, No. 9/10 (Sep. - Oct., 1999), p.73. Rucha Amikar, Commu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India: An Ethnography of Vidya Bharati Schools in Maharashtra (SanFrancisco: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2008), p.191.[6] 本文对专有名词的英文标注均以相关教科书中的表述为准,印地文、马拉提文词均以拉丁字母转写形式注明。[7]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NewDelhi: Publication Division by the Secretary, NCERT, 2006),pp.84-85, 102-103.[8] महाराष्ट्र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निर्मितीव अभ्या सक्रम संशोधन मंडळ,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हावी) (मुम्बई: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निर्मिती मंडळ, 2016), p.2; 另外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拉贾斯坦邦、西孟加拉邦的教科书中也对路上丝绸之路有所提及。参见The Jammu &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Our Pasts-Ⅰ(Srinagar/Jammu: Jammu and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2015), p.71;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शैक्षिक अनुसन्धान एवं प्रशिक्षण संस्थान,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6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जयपुर: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मण्डल, 2016), p.147; पश्चिम बंग मध्य शिक्षा पर्षद,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षष्ठ श्रेणी) (कोलकाता: पश्चिम बंग मध्य शिक्षा पर्षद, 2014), p.150.[9]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New Delhi: Publication Division by the Secretary, NCERT, 2007), p.30.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十年级的教科书直接采用了中央十年级版的旧版,与新版内容差异很小,故下文讨论中不再单独列出。参见 The Jammu &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A Textbook for History for Class Ⅹ (Srinagar/Jammu: Jammu and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2013).[10]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 p.103;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Ⅱ(New Delhi: Publication Division by the Secretary, NCERT, 2007), p.79;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6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p.147;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हावी), p.56;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 (Tamil Nadu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8), p.95, p.128;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7, Term-Ⅰ, Volume 3) (Tamil Nadu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9), p.114; The Jammu &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Our Pasts-Ⅰ, pp.71-72; The Jammu &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A Textbook for History for Class Ⅶ (Srinagar/Jammu: Jammu and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2011), p.52.[11]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30.写到了中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影响,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154.提到了中国的印刷术对日本的影响。[12]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39;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Tamil Nadu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9), p.25, pp.53-54.[13]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 p.103; Our Pasts-Ⅱ, p.51; महाराष्ट्र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निर्मितीव अभ्या सक्रम संशोधन मंडळ,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तवी) (मुम्बई: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निर्मिती मंडळ, 2017), p.56;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Ⅱ, Volume 3) (Tamil Nadu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8), p.116.[14]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 pp.105-106.[15]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 p.106;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हावी), p.39; Gujarat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7, First Semester) (Gandhinagar: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2014), p.3;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Ⅱ, Volume 3) (Tamil Nadu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8), p.116;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6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p.117, p.126;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षष्ठ श्रेणी), p.120; पश्चिम बंग मध्य शिक्षा पर्षद,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कोलकाता: पश्चिम बंग मध्य शिक्षा पर्षद, 2014), p.42.[16]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p.32.[17]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तवी), p.56.[18]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 p.105.[19]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6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p.120.[20]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षष्ठ श्रेणी), pp.146-147.[21]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7, Term-Ⅰ, Volume3), p.124;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pp.39-40.[22] माध्यमिक शिक्षा बोर्ड राजस्थान,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10) (जयपुर: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मण्डल, 2017), p.23.[23]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हावी), p.39.[24]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 p.106, p.120,p.130.[25]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 p.106.[26]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公民课相关内容中,提到“西藏传统上是自治的……中国加强对西藏的军事控制。”महाराष्ट्र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निर्मितीव अभ्या सक्रम संशोधन मंडळ, इतिहास व राज्य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नववी) (मुम्बई: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निर्मिती मंडळ, 2017), p.86.[27]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शैक्षिक अनुसन्धान एवं प्रशिक्षण संस्थान,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7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जयपुर: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मण्डल, 2016), p.147.[28]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Ⅱ, Volume 3), p.116;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 p.106;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षष्ठ श्रेणी), p.112;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p.32, p.38; The Jammu & Kashmir State Board of School Education, Our Pasts-Ⅰ, p.75.[29] 西孟加拉邦的教科书也用deśa一词来定性古代中国、西藏等,参见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p.38.[30]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7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p.118.[31] 参见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二)》(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然后,前往举世闻名的三界圣地,那里有清除罪恶的圣河吠陀罗尼。”[32] M. S. Golwalkar, Bunch of Thoughts, p.80. https://www.thehinducentre.com/multimedia/archive/02486/Bunch_of_Thoughts_2486072a.pdf 另外,西孟加拉邦的教科书虽未将西藏纳入印度文化圈,但在其呈现的中国古代文明地图中,同样不包括青藏高原所在区域,पश्चिम बंग मध्य शिक्षा पर्षद,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षष्ठ श्रणेी), कोलकाता: पश्चिम बंग मध्य शिक्षा पर्षद, 2014, p135.[33]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6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p.115;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हावी), p.8;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3), p.101;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षष्ठ श्रेणी), p.23.[34]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 p.51.[35]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 Pasts-Ⅰ, p.82.[37]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6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p.119;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16.[38]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p.122.[39]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p.97.[40] 本段讨论基于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10, Volumn-Ⅰ) (Tamil Nadu Textbook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9), p.23, pp.49-51.[41]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urPasts-Ⅲ (Part 1) (New Delhi: Publication Division by the Secretary, NCERT, 2008), p.63;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30, p.41.[42]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10, Volumn-Ⅰ), p.50.[43]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39-42.[44]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Ⅰ (New Delhi: Publication Division by the Secretary, NCERT, 2006), p.133.[45]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Gandhinagar: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2016), p.12, pp.15-16.[46]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80.[47]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10, Volumn-Ⅰ), p.49.[48] 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Ⅰ(New Delhi: Publication Division by the Secretary, NCERT, 2006), p.131-134;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10. 也提到了鸦片贸易,但未展开详述。[49]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Ⅰ, pp.134-135.[50]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118.[51] OurPasts-Ⅲ (Part 2), p.87;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147.[52]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 p.87.[53]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शैक्षिक अनुसन्धान एवं प्रशिक्षण संस्थान, सामाजिक विज्ञान (कक्षा 8 के लिए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जयपुर: राजस्थान राज्य पाठ्यपुस्तक मण्डल, 2016), p.173;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44; इतिहास व राज्य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नववी), p.17.[54] इतिहास व राज्य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नववी), pp.38-39.[55]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40.[56]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20; State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10, Volumn-Ⅰ),p.43.[57] इतिहास व राज्य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नववी), p.8.[58] 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Ⅱ,p.101.[59] Gujarat State Board of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9), p.44.[60] इतिहास व नागरिकशास्त्र (इयत्ता सहावी), p.56; Science Social Science (Standard 6, Term-Ⅲ, Volume 3), p.122; अतीत और परंपरा (सप्तम श्रेणी), p.34.
责任编辑: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