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磅!深莞惠试验区来了!深圳2050年将成为全球创新城市!

2018-04-26 科筹网

近日,深圳连续出台了两大政策规划,平静的市场又起了大波澜。


两项重大规划分别为:1、莞惠将划临深区域,共建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


2、深圳最新总规正在编制,将从海陆统筹的角度使深圳打造成为国家级海洋中心城市。


1

莞惠将划临深区域

共建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


4月21日,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在河源市召开,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一堂,在新起点上共同谋划区域一体化新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深莞惠三地协同发展,助推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在深莞惠经济圈(3+2)合作机制上,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会议通过5大领域合作事项


会议审议通过了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6项重点合作事项,主要涉及机制共建、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民生事业等5个领域。


包括五市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共建旅游联合宣传推介长效机制、交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深莞惠经济圈(3+2)区域路网衔接规划,深莞惠三市共同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等重点事项。


在46项重点合作事项中,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成为了“重头戏”。


会议提出,为进一步促进深莞惠三地协同发展,助推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在深莞惠经济圈(3+2)合作机制上:


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接下来深圳、东莞、惠州将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明确试验区选址、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主导产业等因素。

深莞惠三市有望再续前缘


2009年9月24日,深莞惠一体化第三次联席会议在惠州召开。


按照《珠江三角州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的要求和广东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于2009年先后三次召开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签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深圳、东莞、惠州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深圳、东莞、惠州三市都地处珠江口的东岸,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珠三角一体化的重点区域。


深莞惠三市有着很深的渊源,在1979年之前都属于惠阳地区,1979年深圳成为中国首批特区城市与惠州分开,1988年东莞独立设市也与惠州分开。


30年后历史同源的深莞惠三市,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再次携手密切协作。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指出,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广东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市要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要求为指引,携手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四个方面攻坚发力,努力把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的聚集地,成为资源配置合理、创新发展协同、产业分工协作、空间对接便捷、人才流动流畅和公共服务共享的共同体,成为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着力把深莞惠经济圈(3+2)打造成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王伟中要求五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工作责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逐项推动重点合作事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把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得更加美好。

交通对接是深莞惠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重点


会议审议通过了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6项重点合作事项。其中,涉及交通领域的有24项,超过总数一半。


①近期共同推进的重点合作事项包括深惠两市加强轨道交通对接,尽快协商确定深圳地铁14号线、16号线与惠州段接驳等事宜,共同推进深惠城际项目建设。


深惠城际轨道建设对加强两市经济发展、人员往来具有重要作用,惠州希望双方共同与省有关方面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推动项目早日实施。


深圳地铁14号线平面图


②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惠州机场确定为珠三角地区5个新干线机场之一,是深圳的第二机场,服务范围覆盖惠州、河源、汕尾和深圳东、东莞东,一共1500万人。


近期共同推进的重点合作事项包括加快开展惠州机场交通网络通达深莞汕河四市有关研究,更好地发挥新干线机场功能;


加快惠州机场在“3+2”区域建设城市候机楼及开通惠州机场专线,促进“3+2”区域交通融合。

惠州机场


③在高速公路方面,河惠汕三市将联合加快推进河惠汕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河惠汕高速公路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动工建设;


惠州和汕尾两市将共同加快推进高潭潮惠高速连接线工程建设,促进惠东高潭与汕尾革命老区连片发展等。


高速公路(来源于网络)


④深圳莲塘口岸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将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重点合作事项包括加快莲塘口岸与惠州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香港—深圳—惠州三地交通融合。


深圳莲塘口岸


⑤涉及机制共建领域的重点合作事项包括共同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⑥建立深莞惠+汕尾河源(3+2)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监管合作机制;


⑦共同加强余泥渣土区域监管工作;


⑧建立深莞惠+汕尾河源交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事项;


⑨建立五市旅游联合宣传推介长效机制;


⑩共同组建深莞惠经济圈(3+2)一体化联合发展智库等。


⑪深莞惠经济圈(3+2)五市同顶一片蓝天、同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亲,五市将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合作,包括深莞惠三市共同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完善东江沿岸各市环境保护联动机制,联合保护东江水质,全力确保东江“母亲河”常年保持一江清水。


东江河


⑫深莞惠经济圈(3+2)五市还将深化产业和民生事业领域的合作等,包括研究在深莞惠经济圈(3+2)范围统筹布局国际陆港;


⑬跨行政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孵化育成体系;


⑭开展东江百里长廊旅游带发展专项研究,共同推动东江百里长廊旅游带建设;


⑮提请加强卫生医疗合作等。




其实深圳今年利好不断,特别是前段时间重点规划的“海洋新城”。


3月15日,据市规土委发布深圳市海洋新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预公告,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征集设计机构参与咨询。据了解,经评选排名第一的设计机构将获500万元奖金。


公告显示:深圳市海洋新城(大空港半岛区)是继前海之后深圳获得的又一个承载国家战略的稀缺性增量发展空间。


海洋新城位于大空港规划区西北部,北起茅洲河口,东面与大空港新城启动区国际会展中心相邻,南侧紧邻宝安综合港区一期工程,西至交椅沙,规划面积约7.44平方公里。



14号线预计2022年年底竣工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线路总长73.1km,全线均为地下线,定位为市域快线。计划2022年建成。


深圳地铁14号线线路起点为岗厦北站,终点为沙田站,线路总长52.463km。


全线设站17座,其中枢纽站3座(岗厦北、布吉、大运),换乘站9座(黄木岗、清水河站、石芽岭、四联、坳背、南约、坪山围、朱洋坑、沙田),普通站3座(宝龙、沙湖、坑梓),全线采用地下敷设。



14号线:将深圳东西、深莞惠真正连接起来


从2007年开始,深圳首次提出修建地铁14号线东部快线,到今年1月10日,14号线宣布开工,前后历时十余年。14号线是深圳市民,尤其是深圳东部市民非常期盼的一条重要地铁线路。


14号线本身背负着巨大的希望:


1、深圳东部城市快线。最高时速120公里/小时,和11号线对于深圳西部的意义相当。


2、与惠州衔接。14号线成为在惠州置业的深圳人,能深惠同城的希望。


3、将深圳东西、深莞惠真正连接起来。福田始发站岗厦北枢纽与11号线、10号线、2号线换乘,这意味着,14号线+11号线,横跨深圳东西,连接惠州东莞。



2

规划国土委:

深圳最新总规正在编制“海陆统筹”是要点


4月22日,《2018城市共创大会》现场,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陈一新女士对深圳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她表示,在2050深圳远景规划中,从三个层面来看深圳,从世界的层面,定义深圳是一个全球创新城市。


她表示:深圳现在最新的第四版总规也正在编制过程中,在第四版总规里面,最大的特点是海陆统筹,深圳从原来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要拓展,不仅仅是陆地上,而且跟海洋一起来共建国家级的海洋中心城市,海陆统筹是深圳最新版总规的要点。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  陈一新


深圳过去40年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建设史上的奇迹。城市就像人的语言一样,是人类最伟大的一个艺术品,因此,城市就需要好好去规划,去设计。


即使我们这个城市已经在两三百年以来,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城市本来的原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可以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深圳40年来,从原来的三平方公里的建城区发展为现在900多平方公里的建城区。而且,在这样的一个空间规划、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头并举的身份,可以说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深圳现在可以概括为三个高,它已经是全世界、全国人口密度非常高的一个城市,而且也是经济产值非常高的一个城市;再加上它很重要受人瞩目的是创新能力非常高,专利申请量将近18万件,授权量9.4万件,深圳PCT专利申请量是全国最高的。

2050远景发展规划:定义深圳为全球创新城市


深圳规划国土局一直承载着对于深圳的远景规划,创新的重任。


从2003年开始,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就开始做“2030发展策略”,这在国内城市还是第一次。正因为我们做了“2030发展策略”,才使深圳意识到我们四个难以为继,我们要尽快的扩展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面积,因此才把前海从原来的港口物流区转变为城市中心区这样一个定位,把它落实到2010第三版总规里面。


在这几年,规划国土为做了“2050远景发展规划”,此规划是由规土委和中规院深圳分院以及深圳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编的,在2050深圳远景规划中,从三个层面来看深圳,从世界的层面,定义深圳是一个全球创新城市。


从国家的层面,深圳是一个先锋城市,深圳继续要做抬头兵、试验田,继续做特区往前试,往前探索。


从深圳人自己的眼光来看深圳,深圳是一个宜居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因此,“2050发展规划”可以说非常有前瞻,从三个层面来看深圳。


深圳现在最新的第四版总规也正在编制过程中,在第四版总规里面,最大的特点是海陆统筹,深圳从原来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要拓展,我们不仅仅是陆地上,而且跟海洋一起来共建国家级的海洋中心城市,海陆统筹是深圳最新版总规的要点。


如何探索海陆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生态文明,以及海洋产业,海洋安全,四个方面共同来打造深圳未来的前景,这还需要大家去大开脑洞进行很好的尝试。深圳的2050发展策略确实给我们深圳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要继续创新,开放包容,以及宜居、绿色、低碳。


从无到有,福田能有今天的发展源自于超前规划


说到深圳,我1985年来到深圳,看到深圳是一个非常小的小县城,1989年以后,接近30年一直在深圳居住和生活,也经历了深圳福田中心区规划建设的近15年的历程。可以说,在深圳市政府的层面,规划的城市级的中心是罗湖中心、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第四版总规还有新的空间和战略上的拓展。


对于福田中心,可以说它是在深圳探讨多样、包容、共生的语境下,可以让它作为一个载体,我们看看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福田中心区在35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1980年以前福田中心区只有一个岗夏村,岗夏村是文天祥的后代在这里居住了600多年。除此之外,是农田、河流、荔枝林、鱼塘,就是一片农村。


1994年的福田中心区,已经开始建设路网规划。


1993年开始建市政路网,最后留下岗夏村。


1999年福田中心区建了少量的几栋楼,儿童医院、投资大厦,以及大中华造了一小部分。


2000年福田中心区,市民中心已经开始起步,到2002年,每年都有一个记录。2010年以后,岗夏村的拆迁改造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岗夏村因为各方面r的原因,全部拆除,留了一栋楼没有拆,其他全部拆了,现在已经建设到80%的阶段,已经快建起来了。


中心区的速度也是令世界瞩目的,如果说深圳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建设资金,我们有机会按照蓝图建设福田中心区,我们可以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但是商务中心是要靠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力量来建的。


因此,福田中心区在2004年以后还留了很多块土地,十几块宝贵的、干净的商务办公用地,在2004年“科技+金融”这个时代来临以后,我们深圳抓住了机遇,把福田中心区的地出让给金融机构,把它真正建成了原来规划定位的以金融贸易为主导产业的CBD,所以这是非常幸运的。

建轨道就是建城市,未来道路交通会有大改变


福田的交通枢纽中心,这就更加幸运了,二三十年前规划福田中心区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那样超前的眼光,要把福田中心区和交通枢纽无缝连接。但是,我们的轨道规划建设者、领导和同仁们非常有远见,提出了建轨道就是建城市。


在90年代后到现在,我们在轨道建设中,进一步缝合了用轨道的规划来很好对接了地上规划的一些缺憾和不足,因此,我们又让福田中心区建成了交通枢纽区,现在拥有7条轨道交通,这是全国城市规划版图里面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区。


现在的福田中心区尽管已经建成了99%,我们也有一些遗憾,遗憾的是我们原来的空间构架是按照老的规划的国标规范来建的,主干道、次干道非常的宽,对城市的隔离非常多。


因此,现在规划界和交通规划师们又开始动脑筋,在福田区政府的带领下,又开始进行福田中心区几条主干道、次干道段面的重新调整设计,让我们的车行道变得窄一点,让慢行道变得宽一些。也就是说,未来的城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在道路街道空间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要把原来的城市道路转变为集交通和娱乐、交往于一体的城市空间,也就是说它要成为我们居住和工作之外的第三个重要的空间。


因为城市公共空间里面80%都在街道,因此可以说,现在很难想象说未来40年城市在物质空间这个硬件规模上会有多大的改观。但是我们可以说,道路交通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来源:咚咚找房、南方日报、买房之前


           

         科技众筹,尽在科筹

长按(扫)二维码,关注科筹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