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46卷总第254期)(双月刊)目录及摘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第46卷总第254期)(双月刊)目录及摘要




【徽 


从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到新安理学:宋元明清时期徽州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

卞利(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马德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1

  摘 要:两宋以来特别是南宋至元明清时期,随着第三次中原地区大姓望族南迁高潮的完成,徽州地域经济与文化开发的不断深入,徽商的强势崛起,科举考试的成功,以及社会持续稳定局面的形成,一批徽州籍地方官员、士绅、学者暨知识和文化精英在致力于理学等学术探讨的同时,至迟从北宋中叶开始,有意识地建构以“东南邹鲁”为中心的徽州地域文化认同,并在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东南邹鲁、徽州学术谱系、程朱阙里和以《文公家礼》为中心的民间礼仪认同的建构任务。在从东南邹鲁、程朱阙里、新安理学到礼仪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徽州学者暨知识和文化精英出现了罔顾事实,牵强附会,甚至背离学术宗旨粗制滥造、片面夸大的一己之私和门户之见等弊端。

  关键词:东南邹鲁;程朱阙里;文化认同;新安理学;朱熹;二程;徽州


【哲 学



论王阳明悟道的三重体证
——兼辨“神秘主义”论

刘青衢(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12

  摘 要:理性主义哲学将王阳明乃至心学一系的悟道体验称作“神秘主义”,认为所悟乃“纯粹意识”,是“偶发”“个性”和“主观”的,把握不到客观实在。然而,回到心学自身传统,阳明走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直觉体证进路:他借助佛老的虚寂本体转向儒家道德本体,以“生生”统摄“虚寂”,上达仁学,是为本体体证;又以解悟、证悟、彻悟为工夫次第,通过长期理论学习和现实磨炼,由渐悟而至顿悟,是为工夫体证;阳明久疑于“格物致知”问题,终在龙场大悟,由主体而上遂宇宙境界,是为境界体证。经此三重体证,阳明悟道体验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实践品质,其既不是所谓的“神秘主义”,也非纯粹的理性主义,而是隶属中国哲学体证的形而上学传统。在“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诠释学背景下,应重新认识此一传统形上学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悟道;体证;神秘主义



给予者,抑或受予者?

——论马里翁对自我的激进化理解

朱 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哲学博士)/21

  摘 要:在现象学传统中,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一度把自我的主体性地位推到极致。但胡塞尔之后,自我的主体性地位立即受到各式各样的消解。其中,马里翁以自我之“受予者”(l’adonné)身份取代其主体性地位的方案可算最为激进。在这一方案中,自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既不是现象之显现的可能性条件,也不是世界之构造者或意义之给予者。自我被逆转为被给出者(或呼声)的受赠者、接受者、受予者,自我由主格被逆转为宾格或与格,成为被给出者由之显现出来的舞台、棱镜或屏幕。这是马里翁对经典现象学激进化的重要方面。但马里翁对自我的这种激进化理解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他对受予者的分析更多的是形式化的,缺乏对自我何以能受予的可能性条件的分析;其次,这种理解有夸大自我作为受予者的作用而抹消呼声的源头所具有的绝对外在性的危险。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自我;给予者;受予者;马里翁



 



论跨文化研究的殖民无意识

顾明栋(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33

  摘 要:由于殖民主义500年的扩张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全球无处不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深受其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而已。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深刻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虽然在政治层面与过去的殖民主义已无多少直接的关联,但其核心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以新殖民主义的面貌呈现,而新殖民主义的精神内核就是汉学主义理论所探讨的文化无意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世界范围的文化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表现为殖民无意识及其变体。文化无意识是阻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健康交流的无形障碍,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殖民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精神殖民;去殖民化;汉学主义



诗律自由平衡说

孙立尧(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40

  摘 要:“格律”作为各类诗歌传统中的主要特征之一,历来受到诗论家的重视;诗歌传统本含摄于语言传统,但语言传统本身却易为人所忽略。以“诗律”为核心,通过比较汉语中的格律诗、现代诗,与英语、拉丁语中的格律诗,则“诗歌传统”与“语言传统”二者的分疏崭然可见:“格律诗”具有极强的“反语法性”,如汉语格律诗中的自由语序,省略以造就的语义含混,拉丁语“六音步”诗中的“连锁句”、“丫叉句”所构建的有别于散文的特殊句法,等等;而“自由诗”看似自由,其语法的规定性却是最强的,其突破有赖于对“格律诗”传统的继承。因而,格律诗的“自由”与自由诗的“限制”,恰恰表明了“诗律”与“语言”两者之间互为自由与限制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诗律;反语法性;语序;格律诗;自由诗



语言学



语言演变中的语素化与去语素化
——基于称呼语“亲”演变过程的考察

张宏国(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49

  摘 要:基于历时角度,“亲”的用法可大致区分为古代单音节词“亲1”、构词语素“亲2”和单音节称呼语“亲3”三种。“亲1”到“亲2”和“亲2”到“亲3”语言演变过程分别是语素化与去语素化。语素化与去语素化符合人们对“亲”认识的范畴化、去范畴化、再范畴化认知机制。

  关键词:“亲”;语素化;去语素化;去范畴化




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

(特约主持人 王天根)

“肆言”与“肆权”:清末己亥“废立”流言的形成及影响

程丽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刘斌((通信作者)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56

  摘 要: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光绪被害”“择定新君”“择期禅让”等流言在报刊的加持下肆意散播。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清廷与新党围绕“圣躬”的安危,各自制造流言向对方施加舆论压力。1900年初清廷颁布立嗣诏书,新党立即揭露“立嗣即废立”的本质,并公开号召武力勤王。面对新党的“肆言”,清廷以“肆权”应对,不仅厉行报禁,查拿报人,还出台一系列“不得诋毁宫廷”的报律。己亥“废立”显示出作为最古老的媒介,流言不仅仅构成一种社会现象,更应被视为一种与现代媒介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力量,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建构中的意义亟待重新认识。

  关键词:戊戌政变;流言;媒介;报刊;报律;慈禧;光绪帝



重构职业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

赵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67

  摘 要:在民众运动的影响下,上海记者群体着手重建职业共同体,以新闻记者联合会取代原有的记者联欢会,成为其时新闻界协作运动蓬勃发展的典型样本。该组织致力职业合作,创办专业期刊,提升职业水准,强化同业联系,保障行业权益,反映出近代上海新闻职业化进程存在区域优势。由于受到国民党政权“以党治报”“党化新闻”的制约,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时常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呈现显著的政治化倾向。政治干预明显削弱了新闻记者群体的职业自主性,使之难以完成职业和社会整合的使命,通往职业共同体的道路尤为艰辛曲折。

  关键词: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职业共同体;新闻团体;新闻职业化



新闻传播学


政府、媒体与公众的风险互动: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模型

杨小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曾庆香(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76

  摘 要: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对象,提取微博、微信及政府官方网站上的数据为样本,以公共卫生事件阶段性特征为时间划分依据,探究政府、媒体与公众三者在议程设置中的互动关系。政府、媒体和公众于疫情的不同阶段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面存在主导权的转换。疫情初现期,公众勾连SARS求证,媒体追随政府辟谣;疫情爆发期,公众注重情绪发泄,政府和媒体注重解决对策;疫情蔓延期,公众信任占半,政府注重行为指导,媒体追责、指导并举;疫情衰退期,政府媒体注重情绪安抚,公众信任回归。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应将政府、媒体与公众/意见领袖整合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基于此,研究建构了政府、媒体与公众三者于初现期、爆发期、蔓延期、衰退期四个公共卫生事件生命周期内良性互动的循环式舆论引导模型,以此为今后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议程设置;舆论引导



法 学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适用的调整和重构

刘宪权(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法学博士)王 哲(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博士研究生)/87

  摘 要:司法解释有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个人信息的定义应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保持一致。合法获取但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亦应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故意犯罪且相关行为应具有法益侵害具体结果。获得公民知情同意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公民知情同意”的效力应当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公民最后一次行使同意权的效力为基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应为与公民人格、财产权紧密关联的个人信息自决权。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的认定应根据个人信息对公民个人利益影响的紧密程度以及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司法解释应采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分类方式,将个人信息区分为敏感个人信息和一般个人信息两种,并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再犯情形的构罪标准进行修改。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规定调整;个人信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法益;情节严重


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力异化及法律规制

张锐智(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柏萱(辽宁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96

  摘 要:权力的本质属性在于主体间的非对等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凭借技术资源优势,通过立法授权和服务协议形成与用户之间事实上的不对等,从而促使互联网场域内权力生成。权力与资本的勾连使得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代码、算法、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中偏离预设价值,逐渐呈现干预用户行为选择、威胁用户信息安全以及对权力的僭越等权力异化现象。对此,相关法律规范当以尊重人的主体尊严为导向,引导互联网场域内权力运行理念由资本逻辑转向人本主义;借鉴公法原理发挥正当程序对权力运行的规范作用;对网络中立原则给予制度性确认,确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满足权利保障与权力运行的需求,寻求二者之间的中立平衡状态,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力行使划清底线。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技术鸿沟;权力异化;正当程序;网络中立



破解强制—任意二分困局:公司法规则约束力分层体系确立论

——兼评《公司法(修订草案)》

周雪梅(安徽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朱 庆(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法学博士)/105

  摘 要:学界习惯于对公司法规则做强制性与任意性二元划分,这一分类方法简洁但失之精确,在实践中时常遭遇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以“三元逻辑”观察相关规则体系,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广阔的中间地带,大量规则实际上处于强制性与任意性之间。在“三元逻辑”下引入约束力分层技术,可将公司法规则依其约束强度降序依次划分为强约束力规则、弱约束力规则与零约束力规则,并可进一步做光谱化展开,呈现为处罚型、效力型、取缔型、复选型、自建型、解释型、自由型等不同层级。公司法规则约束力分层技术的发现与运用,为解决现行规则刚性有余、韧性不足,以及规则约束力度与内容难以识别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方案。据此审视《公司法(修订草案)》可见,其部分规则设计已运用了公司法规则约束力分层技术,提高了公司法规则的弹性,但仍存在缺陷,亟待完善。

  关键词:强制性规则;任意性规则;三元逻辑;约束力分层;光谱化



经济与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历时价值理论:技术进步测度视角

魏 峰(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116

  摘 要:为技术进步测度提供价值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时间维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中商品价值量决定含有三个关键性命题:第一,商品价值具有与市场均衡条件相应的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价格以及“冯金华方程”等多种转化形态;第二,商品的共时价值量由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第三,商品历时价值量的决定建立在设定基期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非均衡条件下商品历时价值量的数理表达式,有助于实现采用历时价值测度技术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时价值;历时价值;技术进步测度


虹吸还是溢出?
——“强省会”战略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分析

吴传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孟晓倩((通信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24

  摘 要:基于2009—2019年我国26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省份省会首位度差距较大,有些省会是首位度和资源集聚水平较高的“强省会”,有些省会则是首位度和集聚水平较低的“弱省会”。省会城市首位度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弱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强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实施“强省会”战略要考虑城市间距离和城市规模大小。政府对省会城市的政策支持可有效提升“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基于此,实施“强省会”战略要依据不同省份发展水平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之间距离和城市规模,以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发展都市圈。

  关键词:强省会;虹吸效应;溢出效应;增长极;都市圈


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元分析

姚山季(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学博士)郑新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137

  摘 要:工作嵌入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加强员工工作绩效管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工作嵌入和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并积累了大量实证文献。基于42篇实证文献的43个独立研究样本,采用元分析方法,探究工作嵌入及其组成维度与工作绩效的具体关系,并探索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工作嵌入的三个关键维度,联系、匹配和牺牲均与工作绩效正相关,其中,联系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最高;绩效评价方式和Likert量表等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而绩效测量维度和文化环境的相应调节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工作嵌入;工作绩效;元分析;调节效应



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

吴文智(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管理学博士)唐 培((通信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148

  摘 要:在我国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体验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旅游体验质量已成为影响游客目的地忠诚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桂滇黔四个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稳健性检验和模型拓展的方法,探究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质量及其各维度(旅游消费体验质量、环境氛围体验质量、基础设施体验质量、地方特色体验质量)对游客满意、游客目的地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在旅游体验质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影响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体验;游客满意;目的地忠诚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


官方网址:http://ahdxzsb.paperope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