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满族伦理思想概述(上)
An Overview of Manchu Ethics
【作者简介】熊坤新,汉族,籍贯四川三台,中共党员,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文科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印度尼赫鲁大学社会学博士、韩国岭南大学政治学系客座教授、全国专业人才国学教育专业考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平台首席专家。
满族伦理思想是指满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满族伦理思想是满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满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着直接的规范性作用,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满族人民都为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伦理思想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其中尤以辽宁省为最多。另外,满族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也有少量散居。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本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但现在已基本上通用汉语文。
历史上,来到新疆的满族都是驻防或执行军事任务的官兵及其眷属。目前,新疆的满族人散居于乌鲁木齐、伊宁、霍城等市、县,从事各种职业。
一、满族社会生活中的伦理思想
满族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民族,除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艺术等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道德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满族伦理思想在其社会生活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礼貌、重礼节
礼仪礼节是衡量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尺。满族人在日常见面时,互相要行礼请安、互致问候。在家庭中,晚辈对待长辈也要每天早、晚请安,即便在街上遇到熟人是长辈的也要先请安而后方能说话。平辈之间、弟妹与哥姐之间,倘若分别数月后再见面时也要行礼请安。满族人特别讲究待人之道。如在满族人家中做客,如果是长者,皆要请入上座;若长辈与客人谈话时,小孩不准在膝下乱窜或随便插话;全家人在家里吃饭,也要请长辈入上座以示敬重。
(二)讲文明、爱清洁
爱清洁、讲文明,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包括道德素养)的表现。满族人非常讲究卫生,所穿衣帽和所用被褥不仅要经常洗刷,而且经洗过的被衬被里等还要用淀粉或面汤浆过才能用。屋里摆设的家具要擦出亮光,餐具、器皿要擦得干干净净,尤其要求对锅灶上下要特别收拾干净,并常常以此来衡量家庭主妇的勤惰与好坏。居室以外的庭院卫生也要求必须每天清扫干净。满族人的坐卧习惯也很文明。在农村的房舍多为东西两屋,开西窗而不开北窗。满族早年睡的是围炕,呈“凹”字形状。“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火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面”。以西炕最为尊贵,列为供奉神和祖先之处,客人也不许坐。南炕阳光充足,专请长辈坐卧。北炕则为晚辈坐卧之处。满族还具有异辈不同床的居住特点。子女稍大后便另居于别室。即便是异辈同居于异床,也须用幔帐隔挡。从“女真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室”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满族异辈别室的居住习惯由来已久。而这恰好反映了满族已具有较高的文明习俗和文化素养。
(三)尊老敬老
尊重老人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共同的道德要求。满族老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全民族都把尊敬老人视作一项传统美德。在流传甚广的民间传统故事《珠浑哈达》中有这样一段话:“是老年人教会我们骑马射箭的,我们也不会总像这样年轻,把最好的、最多的猎物分给老人是祖先留下的规矩。”说明尊重和敬爱老人已是满族的一条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后来努尔哈赤称雄后,也一再强调要敬重老人,并下旨规定:“晚辈敬谨之礼,要尊敬长辈,在途中忽然相遇时,如果骑马,要下马叩头,让路通过。在设宴时,要从坐着的地方站起叩。”康熙、乾隆年间,满族人又进一步弘扬了敬老习俗。正是这种自古至今的敬老习俗,才使满族人敬重老者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意识得到强化,以致成为该民族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满族讲礼貌、重礼节;讲文明、爱清洁;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是该民族道德实践中的主要规范性活动。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对满族的社会风气、民族素质、文明程度、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提高并深化满族对伦理道德的理性认识和哲学思考,均具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满族婚姻礼俗中的伦理思想
在婚姻习俗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伦理规范要求。满族当然也不例外。按照满族人的早期旧俗,婚姻是不讲究行辈的,如多尔兖与豪格为亲叔侄,但二人却同娶桑阿尔塞之女为妻。后来受汉族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满族通婚已讲究行辈一致。但黑龙江满族仍袭旧俗,女子若嫁上一辈人,被认为是抬辈,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一般舅舅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姑母做婆,姑母家的女儿却不准嫁给舅舅家的儿子,认为这是骨血倒流。清以降,满族的婚龄已一改旧俗,要求必须是在成年以后。“满洲民族,罕有指腹为婚者,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问。”这种禁止童婚的道德习俗,无疑是有利于种族繁衍的行为。
在汉族纳亲、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等婚娶六礼的影响下,满族形成了一套新婚俗,大致可分为: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送嫁妆、迎娶、开脸、祝吉、坐帐、合卺;并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性伦理规则。
(一)通媒的伦理规则
所谓通媒的伦理规则,即是指男方需要择门第相当的女家,托媒人前往女家通言说合。媒人去女方家需每次携带一瓶酒为礼,要先后去三次,才知诚意如何。俗称:“成不成,三瓶酒。”《儿女英雄传》中载:“作为旗人的古老的规矩不用媒人,父母拿着如意去到女方家求婚。”“如果没带来如意,就是玉玩、手串之类也可以。”这叫做“片纸可为百年标记。”
(二)小定的伦理规则
小定的伦理规则,是指女方答应议婚,男方主妇至女方家问名,相看年貌;姑娘来装烟一袋。俗称“装烟礼”。如相看满意,则赠送如意、钗钏等以为定礼,名曰“小定”。有的男家主妇要把钗钏等首饰亲自给姑娘戴上,并将其称作“插戴礼”。
(三)拜女家的伦理规则
拜女家的伦理规则,是指在小定后,行“拜女家”礼。选择一个吉日,未婚新婿同族人一起往女家问名,女方聚族欢迎。男方长者致词:“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见《啸亭杂录》)等恭词,以示愿结秦晋之好。女方长者也致谦词答谢。这时,就算正式订婚,俗称“大定”。大定礼毕,未婚夫人拜女家神位,再拜谢女家父母、舅舅等诸亲。之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再设酒宴祝贺。
(四)下茶的伦理规则
下茶的伦理规则,是指男方根据议定的聘礼择吉日去女家行聘,称为“下茶”。聘礼的种类,多以地位、贫富的差别而异。上层贵族多以鞍马、甲胄等为主要聘礼;一般百姓则多以猪、羊、酒、钱、帛、首饰等物为聘礼。聘礼放置在铺有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蘸祭;俗称“换盅”。女家设宴款待,男方赠银,以供跳神志喜之用。
(五)开剪的伦理规则
开剪的伦理规则,是指男家选好结婚日期,提前通知女家,叫做“送日子”。男家将给新娘的彩布、衣服送至女家陈列于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酒焚,互相贺喜,俗称“开剪”。
(六)送嫁妆的伦理规则
送嫁妆的伦理规则,是指婚期前一日或九日,女家将陪嫁妆奁放置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到男家,陈列于门前,俗称“过柜箱”。
(七)迎娶的伦理规则
迎娶的伦理规则,是指婚礼一般进行三天,头一天,男方由全福的长辈人布置好洞房,被子四周放枣子、花生、桂元、栗子,中间放一如意,意味着“早生贵子,万事如意”。洞房陈设好后,彻夜奏乐经歌,以驱鬼怪,称为“响房”。农村的满族也动鼓乐,并搭灶、劈柴,称为“响棚”。东北的满族新娘一般在头一天离家,临走前向祖先及姑母神佛托妈妈叩拜;新娘登新车时,要换去娘家鞋;穿上踩堂鞋;由送亲的陪送到离娘家不远的某家住宿(事先选好,以看不见娘家屋檐为准),俗称“打下处”。
第二天,晨曦初露,新娘登彩车,其兄护送,路遇井、石、庙、墓皆用红毡遮盖,以避邪神。与此同时,新娘拜毕祖坟,由姑爷陪同,领迎亲车出发,一路上鼓乐齐鸣。两车行至中途相遇,其兄将新娘抱到迎亲车上,俗称“插车”。“插车隐寓行营结亲之意”(见《安东﹒志》)。是满族早年军旅生活的遗风。轿车停在夫家门口,新娘于车中等候,俗称劝性。新郎持弓矢向轿下三射,谓之驱煞神,新娘踏马凳(方凳之一种),头覆红巾,前后心各悬铜镜,到天地桌前。一对新人面北而拜,俗称“拜北斗”。新娘至院中的临时帐篷门前,新娘用竹杆或马鞭将其头上的红巾挑下置帐顶,又给新娘两铜锡壶,里面盛米及钱,新娘将其抱在怀里,俗称“抱宝瓶”。新娘跨过门槛上的马凳与火盆,象征安全过门,日子红火。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有的地区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并肩坐在炕上的帐帏内,称为“坐帐”。
(八)开脸的伦理规则
开脸的伦理规则,是指新娘住进帐篷或入洞房之后,由娘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俗称开脸,汉族姑娘是婚前在娘家开脸。满族姑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满族男子多为八旗披甲,姑娘们往往千里投奔,军营完婚,只好到达丈夫的驻地之后,再行“开脸”打扮。
(九)祝吉的伦理规则
祝吉的伦理规则,是指天交正午,于院内设神桌,供猪哈力巴肉(猪肘)一方,酒三盅,由萨满(民国时期多为族长)身穿吉服致祭。新郎新娘在神桌前跪拜受吉,萨满单膝跪神桌前,用满语朗声念《阿察布密歌》(合婚歌),其大意为:祭请在天诸神保佑夫妻长寿无灾,子孙繁衍,共享富贵。每念完一节,用刀切肉二片,抛向空中,向地洒酒一盅,俗称“撇盏”。围观者欢笑喜庆;有的只有新郎一人受吉,新娘仍在帐中“坐福”,一直坐到日落之前,由小姑或小叔拽下地,出门看日光,俗称“看日红”。
(十)合卺的伦理规则
合卺的伦理规则,是指在祝吉之后,新人回到洞房,由全福人斟满两杯酒,新夫妻各呷一口,互换酒杯,再饮一口,即为“合卺礼”。接着吃子孙饽饽和长寿面,然后男女争坐被上,以为吉兆。
东北岫岩等地的满族,行合卺礼之前还有“绕帐求宿”的礼节:新娘在帐中“坐福”,新郎进帐前背着包裹,绕帐三圈,问:“留不留宿啊?”新娘若羞于回答,新郎只好再绕帐三圈,直到答应留宿才能进帐。这段时间,是女孩子最欢乐的时候,她们往往三五结伙,隔帐篷与新郎作对,每当新郎问“留不留宿”时,她们便冒充新娘回答“不留”。新郎只好再绕三圈,十分有趣。常常是兄嫂将女孩子们赶走,新郎才能走进帐篷,颇有母权时代的访婚遗韵。如天气暖和,新婚之夜便在帐篷度过;如天气寒冷,婆母便说:“坐一会儿就行,老祖宗知道啦!”新夫妇只要象征性地坐一会儿就行了。第三天清晨,新郎新娘五鼓起身,拜天地、神祖、公婆、姑舅及族中各尊长、卑幼,俗称“分大小”。新娘从此便开始确立起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十一)回门、住对月的伦理规则
回门、住对月的伦理规则,是指在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嫂嫂带领叩拜祖坟,并将点燃的烟敬上,然后逆河水行走而归。婚后七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一般是当天来回。婚后一个月,新娘回母家住一个月,俗称“住对月”,返回婆家时给每个人带些鞋袜等礼物。第一个春节,新郎带彩礼去岳父家拜年。
清代满族人的婚俗大致如此。
由于满族分布地域广阔,因地而异其婚俗往往又有各自的特点。一般来讲,在择偶自主的婚俗中,满族女子的感情往往都显得豪放而细腻。她们的激情洋溢在当时的情歌中可见其一般。如她们在《绣荷包》中唱道:“红线线,绿线线,偷偷给阿哥绣荷包。荷包上面绣支箭,让他经常来见面。荷包下面绣朵花,盼望阿哥来取它。花儿旁边绣棵草,别等秋后花儿老。”这是巧手慧心的满族姑娘用荷包传情达意的真情流露。再如她们在《盼喜车》中唱道:“今儿个七,明儿个八,后儿个就来喜车技。妈妈问姑娘:‘姑娘姑娘你说啥?’姑娘回答说:‘锅开、豆烂、下了米,就是饭’。”这里没有悲伤和畏惧,只有抑制不住的欢欣与冲动。满族人这些极富情趣的古老婚俗虽然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在当时,它却曾激动过千万颗年轻人的心灵。
满族人如果没有儿子且丧失劳动力的人家也招养老女婿。在这种情况下,女孩子多在十二、三岁时就招来一名十八、九岁的男子,到家里干活,等女子长到十八、九岁时即可成亲。养老女婿对女方家财产享有继承权。
民国以来,满族人的婚俗伦理规则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关于“旗民不婚”的壁垒早已被打破,跨民族通婚的现象日益增多,旧时烦琐的婚俗伦理规则已日趋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不多要财礼、不大摆宴席等社会伦理新风使满族婚俗变得更富有生气。其中,送“离娘肉”、“插车”、“坐帐”、“吃合喜饺子”、“迈马鞍子”、“烤火盆”等富有民族个性和民族传统的风俗伦理习尚虽然仍被保留着,但有些婚俗伦理规则却已成为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婚俗伦理规则,反映了相邻各族人民在婚恋道德观念及其习俗规则上有相互影响、吸收、交融的一面。
编辑说明:文章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略。
编 辑:吴晓琳 李联廉
助 理:张 宇 郑少君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