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际和谐】中国族际政治治理的制度化机制
Institutionalization Mechanism of Inter - ethnic Political Governance in China
【作者简介】付喜明,云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一、“族际政治”研究
在如何维持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这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上,苏联的解体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美国国家认同面临危机的事实再次凸显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协调族际政治关系,将多个民族群体治理在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之中,维持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和稳定,就成为学界应当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多民族国家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展开了以“族际政治” 为框架的研究,主要是从世界民族和民族理论这两个学科切入,陆续有一系列论文发表。如: 郝时远《民族认同危机还是民族主义宣示——亨廷顿 〈我们是谁〉一书中的族际政治理论困境》(2005),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2001);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2000),王希恩《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重构与民族主义的影响》,王建娥《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2004),陈建樾《种族与殖民——西方族际政治观念的一个思想史考察》(2008)等。
二、“族际政治治理”研究
到2005年,中国民族政治学的创建者周平教授从民族政治学的全新视角,将如何维持多民族国家政治统一的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炼为学术命题——族际政治整合。并对此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发表多篇创新性学术论文,并于2012年3月出版专著《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该书在全面考察民族和国家这两种不同的共同体的性质、特点、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新的解释,界定了族际政治和族际政治整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维持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统一和稳定的角度,分别对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实现机制、政党在族际政治整合中的作用、中国的族际政治治理实践、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条件下的民族与政治的互动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构建了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的理论框架。
自周平教授将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凸显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以来,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也相继倾注心力,以论文的形式对此领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一些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大致涉及到以下方面:一是从族际政治的生态环境探讨族际政治整合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整合模式的。如,常士訚《当代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转变与族际政治整合建设》(2010),王建娥《族际政治视野中的自治、共治和多元文化主义》(2009),马俊毅《论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及其价值理念——基于族格的视阈》(2013),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2010),于春洋《论族际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价值》(2011),常士訚《政党权威与制度建设: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2011),左宏愿《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2011),常士訚《多民族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与政治文明建设》(2010)。二是从制度、政策、机制等视角探讨族际政治整合的具体实现途径的。常士訚《族际政治整合的多维构成分析》(2010),陈纪《多维互动: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研究》(2007),常士訚《发展协商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的族际政治整合》(2010),常士訚《和谐理念与族际政治整合》(2009),陆海发《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方式》(2012),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2010),刘荣《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2007),张殿军《协商民主视野的族际政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2012),严庆《族群动员:一个化族裔认同为工具的族际政治理论》(2010)。三是探讨中国历史上和国外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以期借鉴的。李怀才《“肯定性行动”析论——美国族际政治的实践》(2011),刘荣《中国族际政治治理的历史传统》(2008),包胜利《主体民族主义与国族“创建”之间的悖论——论哈萨克斯坦族际政治的困境》(2006)。四是述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及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现状的。张会龙《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若干问题分析》(2010),张会龙《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成就、问题与挑战》(2010),薛广庆等《族际政治整合研究评析》(2011)。
三、“族际政治治理的制度化机制”研究
考察族际政治治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依据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族际关系发展的现状,找寻出适合中国的族际政治治理的具体实现途径,这是族际政治治理研究的归宿点。关于族际政治的治理的实现途径,周平教授一直提醒大家:中国现行的族际政治整合,缺乏完善的机制,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依靠制度,因而难以对族际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持续不断的整合,甚至有可能出现族际政治整合的空白情况。
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依靠制度,这与周平教授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从根本上说,就是党推动和实施的,即党的族际政治整合”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党的族际政治治理效果明显,但也存在风险。党主要是通过掌控对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等社会资源方面的权威性分配的权力,借助执掌国家政权的优势,维持党的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依赖政策对族际政治进行治理。客观的说,党的族际政治治理已经摆脱了传统上的恃强凌弱、暴力征服、专制统治的不良治理模式,但是,党的族际政治治理的各种机制仍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制度化机制还是很不完善的。虽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但一个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毕竟不应该完全等同于执政党的族际政治治理。因此,我们必须把党的族际政治治理向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不断转型。
然而,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必须是制度化的治理才更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中国的政党治理机制更多依靠的是政策手段进行治理,而不是更多依靠法律手段进行治理,其族际政治治理的制度化水平还是不够高的。低制度化的族际政治治理模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族际政治治理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要想使族际政治治理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真正得以推行,有必要把这些政策和措施上升到制度的高度,使其具有权威性,从而让各民族族员认可其具有合法地位,这样才可能使国家长期有效的搞好族际政治治理。
可是,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设计的实现途径同中多异。“异”体现在大家设计的实现途径的多元化,这可能是缘于对治理模式和治理的价值取向存在分歧,秉承的立场和研究进路存在差异,以及学术视野的不同。“同”体现在大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制度治理的重要性,却偏偏没有对多民族中国族际政治的制度化治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可能是缘于大家习惯性的将中国族际政治的制度治理中的制度简单的等同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缘故。
实际上,就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制度治理的中外实践来看,族际政治的制度治理中的制度并不仅仅只是国家结构形式层面的制度,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的制度治理还有许多更为丰富的内涵,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的制度治理中的制度应该是一个制度体系。深入拓展制度治理的制度内涵,构建一个相对完善和可行的制度体系,这是实现族际政治得以持续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学界理当投入更大的精力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编辑说明:原文和图片版权归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简。
编 辑: 毕跃光 李联廉
编辑助理: 付启菲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