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会议资讯】云南民族大学 2017 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民族学田野点简介

2017-06-29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

云南民族大学 2017 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民族学田野点简介

一、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 

调查主题:缅籍劳务人员跨国流动与边疆民族社会

指导教师:黄彩文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隶属云南省德宏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东与芒市、南与瑞丽市、北与梁河县及盈江县接壤,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 50.899公里。陇川县辖 5 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户撒阿昌族乡)4 个镇(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1 个农场(陇川农场),总人口 19.11 万人。陇川县民族文化风情别具特色,居住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10.3 万人,占总人口的 53.9%。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景颇族和二分之一的阿昌族居住在陇川境内。近年来,以景颇族文化为主的“中国目瑙纵歌之乡”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傣族文化、阿昌族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要有目瑙纵歌节、尝新节以及阿露窝罗节等民族节日。县城驻地章凤距州府芒市 130 公里、距省会昆明 796 公里,辖 7 个村民委员会,93个自然村和 2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52810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23279 人(傣族 18854 人,景颇族 2556 人,德昂族 1595 人)。章凤国境线长 16.3 公里,西与缅甸联邦接壤,所辖章凤口岸属国家二类口岸,是中缅边境 8 个对应开放口岸之一,也是距伊洛瓦底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八莫最近2的口岸,自古以来就是中缅贸易的集散地。

二、普洱市孟连县芒沙村 

调查主题:傣族村寨管理的文化机制 

指导教师:刘江

    芒沙村民小组(寨)隶属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慢海村 ,距县城 22 公里,是一个位于中缅边境线旁的傣族村寨,聚边疆、少数民族、坝区乡村的特点。全村共有 72 户 336 人,是民族传统保存比较好,村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上座部佛教佛寺,佛教文化浓郁。最富有影响力的是,该村从一个被卷入“7.19”社会突发事件中的“问题村”成功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当地文明的服从党的领导,认真纠正自己的问题,文明和发展并进的先进村落,变“孟连事件”为“孟连经验”的民族团结示范村落,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并作为村寨社会发展的优秀典型在省里作经验交流。2014 年,勐马镇镇政府高度重视芒沙乡冬农发展,针对芒沙临近缅甸邦康市的区位优势,把芒沙村民小组确定为全县推广种植冬早蔬菜的示范基地,组织农户种植冬早蔬菜,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边境线上的蔬菜庄园”。目前,芒沙村民小组大力发展冬早蔬菜种植有蔬菜专业合作社――芒沙田迎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已成功打入昆明、西双版纳、东南亚等市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三、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 

调查主题:边境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

指导教师:邵媛媛、陶迪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位于临沧市沧源县北边,西邻缅甸。辖勐角村、控角村等 9个行政村。勐角乡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征明显,是沧源县唯一的以傣族、彝族、拉祜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在勐角乡,多民族聚居村和多民族大家庭很多,在农忙时,各民族间都会开展生产互助,有时是家庭之间的互助、有时是村寨之间的互助,各民族群众3在共同劳动中积累了深厚的情谊。各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已蔚然成风。节日共庆也是勐角乡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一个缩影。每年的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佤族新米节、拉祜族圣诞节都是全乡性的重大活动,各族人民身着美丽的民族服装,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相互走访,拉祜族跳起七十二路打歌、傣族跳起孔雀舞敲响象脚鼓、佤族跳起木鼓舞,敲锣打鼓、打歌跳摆,共度佳节,泼水节相互泼水祝福、火把节共同跳舞彻夜狂欢、新米节同迎“谷魂”尝新米,一派民族水乳交融、其乐无穷的和谐美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翁丁村也隶属勐角乡。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水土丰美、可以体验到传统建筑、传统编织、传统服饰、传统美食等古朴、浓郁的佤族风情以及原始剽牛祭祀、声势浩大的拉木鼓等民俗活动。

四、德宏州芒市风平镇弄么村 

调查主题:民族村寨传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

指导教师:黄昕莹

   风平镇弄么村位于芒市坝中部,毗邻芒市机场,弄么村位于风平镇中心,到风平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离芒市 8 公里。“弄么”是傣语,为“荷花塘”之意。该村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孕育傣族文化的村寨”,是云南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村,2014 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弄么,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傣族剪纸、孔雀舞、老傣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酿酒、织锦、竹编、果雕、木雕、傣文书法等传统傣族手工艺也在该村发展良好,有些还成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该村村民邵梅罕是傣族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村中开有傣族剪纸传习馆。芒广村地处轩岗乡西南边,是一个较好的保留了傣族传统民居、饮食、服饰等文化习俗的傣族村落。距轩岗乡政府所在地 0.5 公里,到轩岗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芒市 20.5 公里。东邻丙茂村委会 ,南邻华侨农 场 ,西邻芒棒村委会 ,北邻江东乡。辖轩蚌自然村 、芒广自然村、棒丙自然村、芒牙自然村、上帮瓦自然村、下邦瓦自然村、拉哏自然村等 14 个村民小组。该村现有农户 1117 户,该村以傣族为主,其中傣族 5352 人,汉族 30 人,其他民族 0 人。全村(行政村)国土面积 28.13 平方公里,4海拔 948 米,年平均气温 19.2 ℃,年降水量 1650 毫米,适合种植甘蔗、茶叶、橡胶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1066 亩,人均耕地 2.06 亩,林地 19687.7 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五、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

调查主题: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关系 

指导教师:张峻 

    云南蒙古族是云南省 3 个由北方迁入云南世居的民族之一,与其他 21 个由南方民族演化而来的世居少数民族有明显的区别。云南蒙古族有 22624 人(2010 年),呈散居和聚居相结合的状态,多数为散居。玉溪市通海县蒙古族人口仅为云南蒙古族总人口的24%左右,但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集地和自治乡,是云南蒙古族的典型代表地区。兴蒙乡在通海县杞麓湖西岸、凤凰山脚下。乡政府距离云南省会城市昆明125公里,距离玉溪市区 39 公里,至通海县城 13 公里。兴蒙乡总人口 5675 人,蒙古族占 95%以上,有三个村委会 5 个自然村,白阁村为乡政府所在地。红旗河(也称中河)与玉通公路横贯全乡,过境段全长 4 公里,5 个自然村分列于河道与公路两侧。五个自然村都在乡政府附近,除了一个村较远外,其它四个村在空间上联为一片,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连片聚居形态。全乡总面积为 4.77 平方公里,南北长 3 公里,东西长 3.74 公里。因自然村之间距离不远,调查点以全乡 5 个自然村的蒙古族为调查对象。

六、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大五茂林村

调查主题:回族社区发展与民族文化

指导教师:武承睿 

    大五茂林村隶属于永建镇永乐村委会,位于云南省巍山县永建乡永建坝子东北端,因东靠五支山岭交汇处而得名,属半山区。大五茂林距离永建镇镇政府所在地 3 公里,5距永乐村委会所在地 1.5 公里,国土面积 2.94 平方公里,海拔 1880 米,年平均气温 15℃,年降水量 964 毫米,适合种植稻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337 亩,林地 3237 亩,人均耕地 0.4 亩,共有经济林果地 85.2 亩。全村有农户 201 户,共 852 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 852 人,劳动力 468 人。2006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224.1 万元。村民主要以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等为主要收入来源。大五茂林全部是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属格迪国,是一个传统的回族村落,周围 18 个回族自然村落相连。全村村民严格按照伊斯兰教传统要求生活,如认主独一、每日完成 5 次礼拜(每家每户都有专门的礼拜场所设置,男性到清真寺集体完成,女性在家中完成)、念相关经文、斋月把斋、缴纳天课,以及有条件的人家到沙特阿拉伯朝觐。大五茂林清真寺位于大五茂林村落中心,清真寺始建年代不详,1911 年重建,1979年扩建,1988 年建宣礼楼。清真寺为中国传统的全木结构民房,占地约 5 亩,总建筑面积为 3781 平方米。大五茂林经堂教育由来已久,曾出过一些经师,有阿訇 60 余人,哈吉 5 人,寺内有马元善教长首创研真阿文学校 1 所,满拉 52 人,“巍山伊斯兰文化专科学校”附设其间。大五茂林的孩子无论男女,从 3 岁开始进入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整个小学教育期间每天晚间坚持到清真寺学习阿文及宗教相关知识。另外,清真寺有幼儿班、小学班、初中班、男女老年班,基本每天晚间开设相应课程。

七、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段老寨

调查主题:拉祜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指导教师:刘劲荣 

    南段村隶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地处乡政府的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 51 千米,全村国土面积 30.11 平方千米,而南段老寨是基层组织南段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海拔1800 米,年平均气温 17℃,年降水量 1673 毫米,适合种植粮食、茶叶 等农作物,因此南段老寨的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居民 95%为拉祜西,拉祜6西用拉祜西方言进行交流外,大部分人能听懂并且会说拉祜纳方言。南段老寨拉祜西婚姻家庭、丧葬习俗、生产生活、服饰、村落民居、节日庆典、歌舞、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浓厚的拉祜族传统文化特征。


编辑说明:文章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

编      辑:吴晓琳 李联廉

助      理:付启菲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