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虾走起】论“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7-07-01 刘晓飞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

On the Influence of "Micro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刘晓飞,女,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人,青海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 “微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种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文化”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一、“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微时代”的特性酿就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形式,正一步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微文化的出现扩大了人们自主表达思想的空间,使人们得到了更多的话语自由权。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目前,一些“微”的平台不断出现,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现在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用品,互联网应用向人们各类的生活需求深入渗透,更是促进了手机上网率的提高。“微”平台方便快捷的特性,使得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依赖互联网,“微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二、 “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收力,这为“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微文化”创新性、时效性的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辅助座谈等形式展开,随着“微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座谈等方式已经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微信、QQ、朋友圈等,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设备随时、随地、随性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当代大学生中微博、微信、QQ等有很高的使用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平台合理运用起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如:在高校教学中已经出现“微”平台与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老师发布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是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场所。同时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减小了老师的工作量,学生也乐在其中。又如:心理情景剧,在拍摄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并且通过“微”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微”平台起到了教学载体的重要作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路径。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和学生双方可以通过“微”平台发布和传播更具生活化、个性化的信息,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信息,传播的内容更为生动、直观,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微”时代下“灌输”的传统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已经略显枯燥、过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微文化”进入校园,学习与“微”平台的结合,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微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容的简洁与微小,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平台实现“全时、全速、全部”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能够很快地了解社会热点和身边的实事,并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微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事例,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这样既能让学生们拓宽思维、开阔视野,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本,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2.“微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构建。当今大学生整体心理承受能力弱,在遇到压力和心理冲击或不良信息的影响时,很多学生会走上极端而酿成悲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塑成健康的心理。

(三)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微文化” 的时效特征,使得传播内容更新快,传播速度迅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网络文化的这一优势,丰富教学内容,缩短学习时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通过“微文化”,大学生可以很便捷的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学术发展等动态,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及时互相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平台获取、筛选一些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材料,并且通过学校的“微”平台进行传播,方便了学生浏览和学习,这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微文化”的普及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微文化”信息的普及性,是任何报刊、广播、电视等无法比拟的。“微文化”具有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特性。一方面,“微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 一对一 ,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 ,通过“微”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思想教育和引导。

    3.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方式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微时代”下,高度重视“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大学生愿意接受、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视点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与时俱进,真正利用好“微文化”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微文化”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引导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和高度重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落实到位。要增强“微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必须加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对“微文化”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认识,要让管理者和教育者充分认识到以“微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一)观点的庞杂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1.“微文化”的开放性,克服了信息传递的地域局限性。“微文化”的传播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并且传播的信息庞杂多样 ,有进步 、健康 、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迷信、黄色、违背马克思主义理念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对这种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导致很多不利于和谐的信息内容的传播,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2.“微文化”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没有权威约束的范围内发表信息以及接收信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信息,乘势而来。很多不利于和谐的网站,通过互联网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是非和鉴别美丑的能力有限。进而导致思想混乱,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3.信息庞杂容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被误导。丰富多元的信息使大学生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种“微文化”环境中,必然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形态,这些价值形态甚至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形成了较大冲击和挑战。大学阶段本身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难以甄别好坏优劣,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诱导,出现看问题片面、极端等错误价值观念,进而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二)发表的随意性影响了大学生的自律程度

    1.“微文化”的传播具有复杂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有害信息、腐朽垃圾文化。这对缺乏辨别能力和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容易使大学生不由自主的放松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影响大学生的自律,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道德感的缺失。

    2.很多大学生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对自我过度的释放、自制力差,脱离父母的管教,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接收力和好奇心。在“微”时代下,大学生迷恋网络、迷恋网络的虚拟世界、迷恋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网络,长期逃课,荒废学业。

    3.在“微”平台,应用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消息,而这些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监督,基于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一些不良的信息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律。

(三)非主流文化的渗入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随着“微文化”的传播,学习方式网络化使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学生迷恋网络,受网络游戏和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导致学习态度懒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一些极端主义和腐朽思想的非主流文化不断地渗入到高校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淡化了国家民族意识、削弱了爱国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

    2.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有一套传统的教学程序,非主流文化的渗入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影响到学校任务的顺利进行,迫使学校重新制定相对应的教育程序,这就阻碍了大学生顺利接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工作量。

    3.自由、随性的非主流文化渗入到高校,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意识,甚至很多学生在道德情感表现冷漠,对道德感和是非感越来越模糊。并且非主流文化很容易让大学生迷失自我,没有明确的理想和方向,面对各种压力时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弱化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以“微文化”为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一)建立清朗的网络环境

    学生在运用“微”平台时很难准确的判断信息的优劣,在学校建立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学生使用“微”平台能起到监督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发表传播有意义的、健康的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把握网站的热点话题,选择具有感召力,贴近学生的信息,通过学校“微”平台传播,加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处于一个安全健康的微环境。通过开设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在线答疑,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微时代”下注重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高校忽视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造成大学生在使用“微”平台的过程中表现出有违道德、违法甚至犯罪等的不良行为,引导大学生安全、合理、健康上网,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网络法制教育中,要培养网络法制意识,并提高大学生对微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汲取对自身有益的健康信息,积极主动的排斥不良的信息,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安全上网,合理上网。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将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

(三)提升教育队伍和大学生自身的“微文化”素养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养,不仅要提高政治素养,还要注重并提高“微文化”素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文化进入学校,教育者必须首先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发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展现优良的教育信息,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对微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汲取对自身有益的健康信息,积极主动的排斥不良的信息,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学校应该开设相关微文化的课程与讲座,让学生从正面了解微平台,正确理解微文化,从微文化中得到正能量,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学生应以自己的主体意识出发,创造并传播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顺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文化信息,以此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四)加强校园网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

    校园“微”平台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校园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对一些敏感的思想、观点进行疏导、分析和辅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引导,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并因材施教及时处理。



编辑说明:本文系“民族高校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二等奖获奖论文。原文和图片版权归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简。

编      辑: 高朋   李联廉

编辑助理:付启菲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