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曜讲座】何为“原始”:古典人类学的几种定义
马曜讲座第59讲:何为“原始”:古典人类学的几种定义
【作者简介】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云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文化理论、中国东南与西南历史民族志、宗教人类学及欧亚比较文明研究。
今天的讲座主要是讲怎样理解古典人类学的核心思想。对于古典人类学,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批判它、抛弃它。西方在十九世纪末就开始对古典时代提出很多批评,古典人类学就是指十九世纪中期兴起的各种思潮。中国大概在改革开放以后,解放前也有对古典人类学有批评,解放后由于社会改造的需要,我们通过苏联恢复了古典人类学的名誉,并用这套方法做民主改革的基础理论。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人直接评论古典人类学。50年代恢复古典人类学导致的社会后果,我们没有去回顾。对古典人类学没有去批判,尽管每个人似乎都放弃它了,但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放弃。古典人类学与我国的政治形态是紧密相关的。我做了很多年的工作是想恢复现代人类学风气,就是反古典的人类学,只有通过恢复现代人类学的风气,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古典人类学对中国社会改造的负面效果。很遗憾,大家都缺乏勇气和责任心。我在西学介绍中,主要围绕1960年代西方人类学的成就,例如象征人类学和结构人类学家的贡献,对之前的理论没有太多介绍,是因为老一代前辈学者都很熟悉,对之后介绍不够充分,因为后现代主义对同学们会有不好的影响。考虑到此,我做了很多1960年代西方人类学作品介绍。现在我发现古典人类学还是引人入胜。是我们的前辈对古典人类学加以扭曲之后,成为我不大接受的学说,它使我们将少数民族生活归结为行将死亡的过去,以此破坏了中国民族的多样性。我今天就想谈谈这方面的想法,或者阅读体会。
一、导言
中国的人类学没有人宣称自己是以研究“原始”为宗旨的,更多研究未来,应该怎么做,某个阶段是关注原始的,不是为了关注“原始人”,而是为了关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最早的形式。这是有问题的,原始社会是不存在国家的。但是我国的人类学者在研究原始社会时,会模模糊糊地说:在那个时代,中国就已经存在了。很多考古学家想把中国国家文明历史推早到很早时候。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类学迄今为止很多在谈与“原始”有关的东西。
汉魏时代出现了“原始”一词,“原”指的是追问和考察;到了唐代,发展为最初、原初、第一手、最早的情况的意思,“原”不再是一个动词,变成形容词。随着近代中国越来越受国外的影响,“原始”这个词用来翻译primitive,是个形容词,最古老的、未开发的,人类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
西方人类学很喜欢使用“原始”这个词。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埃文斯·普理查德曾说:“虽然人类学家在原始民族中进行研究……在阐释他在原始社会所作的考察时,除非为了含蓄起见,人类学家总是把这些社会与他自己所处的社会进行比较。”他这段话就是在说“原始”对于人类学的重要性。人类学家都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他们把原始人与自己进行比较。原始人在西方人类学曾经是祖先的意思,带有负面的含义,相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较粗糙的,用barbarian、savage这样的词来描述,野蛮的、未开化的、暴力的。从十九世纪开始发展出来的savage一词,出来野性的意思之外,还获得一个正面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最早的阶段,文明、文化的最早阶段,这个阶段中人刚从自然界脱离出来,现代人的祖先,是追寻人类文明的起点;20世纪慢慢指跟自己没有人种关系的异类,这些异类都是中性的,要科学地认识他们,而不是带有感情。E.P.(埃文斯·普理查德,下同)认为社会人类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部门,但与一般社会想有相当大的差异。社会人类学研究原始社会,采用长期田野调查,着眼于整体社会,不主张进行社会设计;而社会学研究文明社会,采用文献、统计资料,着眼于社会的专门问题,以社会哲学和社会设计为核心。人类学研究规模比较小的原始社会,发展出一种田野调查的方法,也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个社会;并且从前人那里继承了反对社会变迁的思想。也因为这些特点,使得人类学一直以来都没有社会学那么受关注,特别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社会变迁和社会设计的社会学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局面到了21世纪发生了改变,人类学开始逐渐获得重视,超过社会学的影响力,因为社会经过这么多震荡,21世纪最关注的事业是被称为“文化遗产”的研究。
我们用原始的未来来讨论原始是什么,因此并不追究原始为何。但是在西方社会,直到1970年代,原始一词为西方人类学的核心词汇。这个过程经历的两个阶段:先是指历史意义上的他者,远古的人类的祖先,与我们很不相同,因此是“他者”,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同;第二个阶段是地域上的他者,住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二、“原始”概念的谱系简编
西方人那么重视“原始”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又不爱去追究它,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欧洲的几种古老观念及其近代复兴。人类学这门学科是根据几种关于原始的古老观念来的,就是从 “原始”这两个字代表的情景那样一种想象中诞生的,对这门学科的把握一定要从原来的“原始”指的是什么入手。
进化论:一般认为进化论是与19世纪英国生物学进步有关,但实际上经过考证,进化这个词在古代西方已经存在,指的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时候,已经意识到人类史演变的一种程序,例如狩猎-圈养-农业-城邦,这样的看法在启蒙运动中也提到,19世纪社会科学中重新复兴。近代化与古代西方的回归有直接关系,西方人为了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他们回到中世纪之前的那个上古时期,去寻找近代化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城邦这个词所意味的一切。迄今为止,城邦仍然是西方乃至中国的哲学家追求的一个境界。城邦指的是人们的言论。一百多年来,社会科学作为一种世俗主义的知识体系,想辅助现代化,就回到上古的时候找到了evolution这样的词,在evolution的链条中自然有一个原始的阶段、原始的观念。
原始主义:不再只谈这个概念,而是把原始当成一种理想,当成一种悲痛,正如现在倡导的“乡愁”,当我们远离了乡村之后才成为一种悲痛,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当中,要回去原来的样子。从原始到文明是人类丧失“童心”的痛苦过程。原始主义起源很早,古代希腊人是农耕民族,他们通过游牧民族来想象原始社会,他们认为游牧的生活是一种理想。中世纪末印第安学中的“快乐野蛮人”也是类似的看法。无论是古希腊对游牧民族的想象,还是侵略美洲的白种人对于当地印第安人的想象,都带有原始主义的艺术、哲学与文学的气质。
自然法:自然法探讨原始的秩序是怎么回事,秩序到底是来自于人的天性还是来自于后天强加在人身上的制度,自然法在辩论这个问题。对道德绝对性的信仰,罗马帝国的道德-法权普遍适用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19世纪人类学。
浪漫主义:文明与野蛮这两方,在文化意义上应该是平等相待的,古代文明对蛮族的承认,及蛮族的自我认同。德国以文化跟英法文明战斗,德国在美国移民知识分子继续这一战斗。
2.18世纪的哲学人类学
“原始”这个词还跟启蒙运动有关。E.P.认为:人类学这门学科实际上是18世纪兴起的,它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从那时至今,它都带着许多启蒙运动的特征。在法国,人类学开始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论及气候影响民族性格和政府中权力分立,采取关系和整体的态度。圣西门奠定了社会关系学的看法,他把社会形容成一个像人体各器官关系那样一种体系,信奉者科学与进步,向往建立明确的社会关系学,这于他就如生理学的各器官之间的关系。社会是一个人为体系,启蒙哲学家用自然的、原始的规律来形容。与此类似的,孔德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科学思想。在苏格兰,对于“人的天性是怎样”这个问题,霍布斯和休谟有不同的看法。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人的天性恶,会导致对别人利益的损伤,人与人之间存在竞争,因此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而国家就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的契约。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提出了另外一个看法,他认为人的天性善,自然的秩序是可以来自于人的自然的性格,社会是个自然体系,认为社会是从人性派生而来,而不是从社会契约派生而来,信奉着进步的无限性(改良和改善)和进步的法则。使用比较的方法,所有民族在他们持续不断地通向完善的前进中,都沿着统一路径并且进程一致;虽然一些民族比另一些民族慢,我们历史的最初阶段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人性是不变的。E.P.认为:重点放在制度,即假定人类社会是自然体系,主张用经验的和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它的目的是发现和系统地阐述自然准则或法则,特别是用猜想历史学的比较方法揭示出的发展阶段,旨在对伦理学作一个科学的限定。
那个时候的哲学家探讨原始时候的人和他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对“原始”已经有很完整的看法,这种看法形成于哲学家的脑子里,缺乏经验的验证。启蒙运动是有很多内在矛盾的,在法国,卢梭提出了另一套后来被德国人所信奉的理想,卢梭比较接近“乡愁”学派,他痛恨城市,喜欢乡村,他通过乡愁表达人类文明约高度发达、人类越不幸,因为人类越来越不平等,在原始时代,虽然人类不能实现完全平等,但是更加自然而然,因此他的乡愁就是想回到原始的状态。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卢梭是整个法国人类学的源头,卢梭是个启蒙思想家。在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是赫尔德,赫尔德是我们称之为“民族学”的这门学科的最重要的任务,他关注的是各民族的文化平等如何得以实现,主张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没有高低的,他很早就已经开始对进化论的原始观点进行批判,他的思想受卢梭的影响,把卢梭的思想化为民族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人和人意义上的平等。
3.19世纪古典人类学
古典人类学跟启蒙时代哲学家思想上有很多继承,但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古典人类学喜欢收集材料。当然最初只有个别人类学家深入原始社会收集材料。英国的麦克伦南、泰勒,美国的摩尔根,最先把原始社会作为一门学科来论述,是他们最先把有关原始社会的材料从杂乱无章的状态整合在一起并系统地展现出来,奠定了社会人类学的基础。早期的理论经典著作包括:梅因的《古代法》和《东西方的乡村社区》、巴霍芬的《母权论》、古朗热的《古代城邦》、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泰勒的《人类早期历史研究》和《原始文化》、摩尔根的《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在这些早期的奠基性作品中,对原始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泰勒把“原始”定义为一个阶段——万物有灵论时代,认为其为宗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弗雷泽把“原始”定义为巫术时代,弗雷泽认为最初的时候,人们更关心物与物的力量关系,是两种巫术的力量:相似律和接触律;摩尔根从亲属制度中的杂交、乱婚与母系的角度定义“原始”概念,通过研究印第安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部落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民族史,解释了氏族的本质和氏族制度存在的普遍性,证明母系制先于父系制;梅因、麦克伦南、巴霍芬从性关系的维系考察习惯怎么样作为最早的法律而存在,原始指的是以习惯为法律的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人类学的根基是“原始”这个词,它有以上几种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开始对古典人类学的原始论进行了反思,并且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人类学。这个反思的出现,是因为19世纪时候,欧洲人很自我满意、一致对外,19世纪末,出现内讧,因为文明过度发达,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思想越来越精密化。开始有人反思,文明不是好事,特别多的人回到了卢梭的思想。一战后出现了新原始主义,英国的功能主义、法国比较社会学、美国文化相对主义,都喜欢“原始”一词,认为原始人远远比现代社会更有秩序。迄今为止,西方人类学的价值判断总是“他者为上”“原始为上”,对文明施加种种批评。但是现代西方人类学的反文明性也存在很多问题。博厄斯曾说过:没有一个原始的社会是不文明的,原始社会里的人远远比现代社会的人规矩,少数民族的文化应该被定义为“原始文明”。
三、文明中心论的长期绵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
中国不太关注“原始”的概念,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概念。现在北京很流行的关于二里头的讲座,就是想证明夏朝的存在。中国的现代化最早是有严复翻译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学,来拯救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认识到进步是必然的,中华民族从英国人笔下的原始人变为现代人。要去革命、改造社会,西方人的原始概念被慢慢接受。随着现代人类学反文明倾向出现以后,解放前的前辈——杨堃、凌纯声、陶云逵、李济、费孝通到国外留学,读到后古典人类学,法国、德国、英美系统的“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反对“原始观”,原始不是我们的祖先,而是他者,老一辈人类学家将这些传统引进中国,用于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传播了一种新的原始观。在1950年代,民族学进入了辉煌的社会历史大调查,原始一词被重新复兴,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些词一道被同时复兴。改革开放以后,学科重建,学者们重点关注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问题,原始被认为是不现代。进入新世纪后,原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转为“本土”或者“文化遗产”,越接近原始越具有遗产价值。
中国的民族学也有一部与原始概念息息相关的历史,研究这部历史也能提出一些看法。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原始。哲学界也开始探讨人类学家的原始概念,但是仍停留在欣赏西方的成果,成为一种东方的“西方学”,想象的西方。也要破除无厘头风气,重新认识原始这个概念,对我们这个学科有更深刻的了解,还是要更为客观系统去探求像原始这样的概念是怎样流变的。(民族文化研究院 吴晓琳整理)
编 辑:吴晓琳 李联廉
编辑助理:郑少君 张 宇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