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那个记者捅出来的事儿太大了!
“长期以来,我炒菜起火,一直以为是我的厨艺精湛。现在才知道,是菜油里面加入了煤油。——中国厨师”
先说明上面是一个段子,但是却让人感觉不到幽默。
这几天,很多老百姓吃饭、做菜的时候都在犯愁——一想到自己吃的油里面可能有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煤油……就有一种要吐的感觉。
事情的起因,源自于新京报记者的一则调查:
《新京报》近日报道称,两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在并未洗罐的情况下,顺利装上了食用油,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此外,报道还称,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
在新京报的报道里,给两辆车打了马赛克,结果有自媒体通过视频分析找出了涉事车辆的车牌号,通过分析两辆车的运行轨迹,发现该车辆在多家食用油/工业油工厂之间进行过装、卸货。
涉及的企业包括某大型国企以及某上市公司龙头企业。
而在多年前就有读者在论坛爆料过该上市公司的油可能有问题,不过当时并没闹腾出多大的水花。
媒体经过调查发现,这还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这么干,水忒深了,面儿太广了,比当年的地沟油事件都夸张。
更夸张的是,此乃行业潜规则,已经搞了多少年了。
有网友说,难怪当年老干妈、海天等多款产品被国外实验室检测出矿物油超标。
原来源头在这里啊!
问题是出了“问题”之后,咱们又多吃了这么多年矿物油……
这玩意儿感觉够拍一年的“走近科学”了,食用油里混矿物油,这实在太反科学、反常识了,擎天柱来了地球估计都得懵圈。
有网友说,以前总嘲笑印度人不讲卫生,脏不拉几屎尿齐流的恒河水对嘴喝,现在感觉咱们也不输他们多少。
关键是,事情都闹这么大了,某些人还想着撤热搜、搞舆论公关、封大家的嘴——连微博负责人都看不下去了。
这事情已经发酵几天了,全行业几乎都牵涉其中,到现在没有一家企业站出来公开道歉,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其实这种事件我本不想参与讨论,但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主要想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很多人吐槽油罐车司机丧良心,赚黑心钱。
我不是想要给司机洗白,但是,如果最后这个“锅”全部由罐车司机抗下,企业全都置身事外,我觉得是一个悲哀。
有司机吐槽说,拉一罐油运费一千,洗罐一次八百,如果按照标准来的话他们要亏死,车贷房贷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日子没法过了。人都活不下去了,只能铤而走险。
这又牵出两个问题:行业太卷了;为什么不能专车专用给食用油罐装车相应的待遇或者补贴?
这个问题不是我能解决的,倒是有专家给出建议:
建议食药监部门介入,建议明确卖、运、买油三方利润最高者为第一责任人,建议考虑出台专罐专用强制标准!
我要表达的第二个意思,也是写本文最终的目的:
为什么这种事儿都搞了这么多年,现在才由官方媒体曝光出来?之前也曾有人曝光过,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
当年曝光地沟油、三鹿奶的调查记者哪里去了?
那些本该关注此事的新闻工作者呢?
新闻业真的已经消亡了吗?
前几天刷视频,看到有个读者在评论里提问:新闻三要素是什么?
我脑子里下意识想到的是: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结果有人在下面回复了新时代新闻的三要素,我无言以对——
我非常非常尊敬真正的新闻调查记者,他们就像是系统里的BUG检测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馈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保证系统的通畅运行,作用毋庸置疑。
西方国家把新闻记者称之为“无冕之王”是有道理的。
没有了专业的新闻调查记者,系统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纠错能力,就像今天的“混合油”事件一样,大家对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被蒙在鼓里。
如果缺少了新闻调查记者这一环,那么BUG会无人发现,问题会被人掩盖,最后问题越堆越多——表面上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程序会越来越慢,终有一天问题会堆得像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