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话咸阳 | “亚洲最大露天面馆” 汇通面为什么这么火?
有人说,在咸阳永远没有尬聊。两个咸阳人,哪怕是陌生人,在不知道说什么时,就聊汇通面,这碗面能让话匣子和食欲一同被打开,让人们对美食产生强烈的向往,从而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若再能约上一碗,那这样的经历必将成为值得回味的记忆。
特殊的存在
与陕西众多历史悠久、有深厚积淀的面食不同,汇通面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可谓是一位“生”在闹市、“长”在闹市的“90后”。虽然“出生”得晚,但汇通面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扎根咸阳,自成一派,在陕西的面食江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它甚至超越面食本身的属性,成为咸阳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坐标”。
面食多以工艺命名,如刀削面、蘸水面、臊子面。唯独汇通面,因地得名。20世纪90年代,咸阳彩虹厂(咸阳彩虹集团公司)临靠汇通夜市,夜班工人下班之后没有地方吃饭,便有人摆起了流动面摊提供夜宵。因夜班工人数量多,面摊便多了起来。汇通面和臊子面类似,但又不同于臊子面,还具有干拌面的特点,重料少汤,所以不好将其归于已有的面食类别里,只能自立门户。因为它最早出现在咸阳市秦都区的汇通路十字汇通大厦旁边,咸阳人就叫它“汇通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汇通夜市形成了一定规模。统一规划的一排排面摊,做面师傅站在中间,三面环绕着餐桌,后方是煮面的大锅。吃面的人围坐在餐桌旁,不仅节省空间,而且方便快捷。20余年下来,这里固定形成了56家汇通面摊,号称“亚洲最大露天面馆”。
在陕西这样的面食大省,像汇通面这样独立门户的新成员,能发展成今天这般规模,根本上靠的还是味道!汇通面最大的特色是面质筋道、口感酸爽。
汇通面的面条是手擀面,嚼起来既韧又筋。土豆、胡萝卜臊子,肉臊子,辣椒油是汇通面的主要配料。土豆、胡萝卜要切成块,不大不小拿油炝;肉臊子不能炒,而是用小火慢炖2小时以上,直至肉味和八角、桂皮、香叶、小茴香的香味浑然一体;辣椒油要手工熬制。
下面时,把面和青菜一起煮好,沥水捞在不锈钢瓢中,土豆、胡萝卜臊子或者肉臊子、辣椒油各舀一勺,在师傅熟练的手起手落间,面立刻变得红彤彤、油汪汪,再加上一勺醋,撒上一把长段韭菜,一碗香喷喷的汇通面就做好了!
当然,汇通面的魅力,也离不开蒜的成全。餐桌上会摆放一碗剥好的大蒜,人们咥着面,就着大蒜,再喝碗面汤,这就算是爱面之人最大的享受了。
很多咸阳人从外地回到家里总是要先去吃一碗汇通面,靠那熟悉的味道来抚慰自己的味蕾。在许多咸阳人心中,汇通面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情怀。
汇通夜市变高雅了
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下午6时,经营户们开着电动三轮车,拉上锅灶器具,都来汇通夜市集结。当冒着热气的大铁锅架在铁桶炉子上后,摊主就边忙碌地往锅里下面边搭话招呼“吃面来这边坐”……
就这样一直热闹了20多年的夜市,今年5月被围挡施工,迎来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造。“要改造成啥样儿?”“是不是搬进汇通大厦了?”“改造后面会不会涨价?”得知汇通夜市改造的消息后,咸阳市民都关注起来……
事实上,这次改造是咸阳市秦都区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审慎进行的。于情,汇通夜市是咸阳群众的“心头肉”,夜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的消费体验;于理,汇通夜市的形象关乎咸阳夜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地标的塑造。如何改造才能最大限度留住乡愁,既能保留汇通夜市传统本色,又能提升整体环境、体现城市品位?秦都区委、区政府用了心。
在大量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的基础上,秦都区最终确定在整体风格上,突出秦文化,以红色、黑色为主色调,展示秦都咸阳独特的文化底蕴。以此为统领,从摊位到背后的汇通大厦楼体,从标识牌、路灯、坐凳到餐具、摊主的着装,都要进行改造升级。
历时近2个月的施工,7月1日,汇通夜市重新亮相。当天下午,媒体记者、网红博主以及许多市民早早来到这里,等待最终的“验收”。
改造完成后的汇通夜市成为咸阳的一道亮丽风景。记者 刘坤摄
直到亲眼看到改造后的汇通夜市仍在原处,摊主还是那56个人,摊位依旧露天,面还是以前的味道,价格也还是大碗9元、小碗8元时,人们才松了一口气。
出人意料的是,改造后的汇通夜市还多了几分古风,较先前变得高雅了!新的汇通夜市整体仿秦汉风貌,汇通大厦外立面、亮化工程、地面绿化、餐车桌椅和门头牌匾等都焕然一新。一排排红灯笼挂在摊位牌匾两侧,古色古香。面摊师傅们着装也统一更新,男士头戴帽子,女士包着头巾,服饰打扮颇具秦汉风格。每个摊位都有不同的旌旗,“食人间烟火、品秦都味道”“面贯九州、通吃天下”,鲜活的文案给了汇通夜市暖人的温度和烟火气。
这次提升不光顾及“面子”,还兼顾了“里子”。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市场实行了统一管理,卫生更洁净了,消防设施也得到提升;为确保食品安全,全员持健康证上岗,全部面食实行统一配送,辅料必须要检查合格。
改造后每晚能卖上万碗面
改造后的汇通夜市生意更火爆了!
“改造后,汇通夜市生意每晚都和春节期间差不多,能卖上万碗面!”据汇通商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宋团兴说。
7月19日,记者来到汇通夜市,夜市里的人摩肩接踵,每家摊位前都坐满了顾客,要吃面得等有人吃完腾出板凳才能落座。摊位周围还有人手持自拍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有的人则对着镜头边走边说忙直播。
8月19日晚,记者再次来到汇通夜市。因疫情防控,这里人流量较7月中旬明显减少,无论是客人还是卖家,几乎都佩戴防疫口罩。夜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为满足防疫要求,减少人流密集度,56个摊位分两班,每天只出摊28家。同时,夜市督促餐饮经营者建立健全购进记录,认真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餐饮具清洗消毒和经营场所消杀制度,努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碗香喷喷的汇通面。记者 刘坤 摄
“00后”李仰池是一位在咸阳上学的外地大学生,汇通面是他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咸阳美食,“我挺喜欢改造后的风格,干净了不少,整齐了不少。每次吃完面还可以散步到附近的汉唐书城,或者到咸阳湖吹吹风,看看夜景,特别惬意。我是真心喜欢这座城市。”
汇通面的吸引力有多大?经常有人远道而来,只为在这“亚洲最大露天面馆”吃上一碗口口相传的汇通面。
在西安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姜威宇说,两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咸阳品尝了汇通面之后,隔上几个星期就想来“咥碗面”。此次一位外地客户来陕西,姜威宇得知他喜欢吃面食,又是秦文化的爱好者,就把他带过来,专门体验正宗的汇通面。
对于美食家来说,能从汇通面这种美食中找到味蕾的刺激与满足;对于打工人来说,汇通面能填饱肚子,给疲惫的身心带来慰藉。
来自乾县的张师傅是汇通夜市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他说自己收工后经常和工友们来这里吃面,“汇通面实惠、能吃饱!我们是这儿的熟客了,做面师傅知道我们饭量大,每次都会多下些面条,不管有多累,吃饱就不觉得那么疲惫了。”
记者一路采访一路思考:为什么一碗八九元钱的路边摊面条会有如此旺盛的人气?我想,它不仅在口味上对接了咸阳人的味蕾,更在精神上气质上与咸阳人朴素、实在、坚毅、浑身充满力量的性情和品格相契合。生活虽不易,但只要有一碗汇通面在,吃饱了,就能继续奋斗!
滑动浏览
来源:群众新闻网(董渺)
视频摄制:王晶 田睿 刘驰正 徐娇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