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改革创新 让城市迸发澎湃活力
改革创新 让城市迸发澎湃活力
—咸阳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综述之三
咸阳,因改革而生,也因变革闻名。这种传承,让这座城市始终在锐意进取中把握大势,在改革大潮中扬帆前行。
一年里,市委深改委召开会议6次,审议改革议题37个,年初部署的176项改革任务已完结138项、按时间节点推进38项……
一年里,咸阳打造着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友好城市关系,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承接地和商品集散地……
一年里,抓科技项目最有力度,组建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成立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咸阳分中心,建立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措施,彰显着全市上下勇于改革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以释放更新的活力、更强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开放咸阳 跑出创新“加速度”
“真的是太便捷了,没想到开家宾馆的手续这么简单,现在的办事效率这么高……”2021年8月3日,当长武县的申海龙拿到营业执照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后高兴地说。
申海龙准备在五里铺投资一家宾馆。当天,他带着申请材料来到长武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很快就办理完了营业执照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长武县行政审批,为群众服务、为项目服务的效率和做法,只是全市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咸阳先后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6次,审议改革议题37个,年初部署的176项改革任务已完结138项、按时间节点推进38项,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1项、省级试点2项。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程网办”事项323项、“不见面审批”事项97项、“最多跑一次”事项511项……
近年来,咸阳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将前期“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告知承诺”与改革创新举措高度融合,实现了企业开办“准入即准营”,这种使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由集中审批转型为集成审批的方式,实现企业轻装上阵。
在已实现全市“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分类改革。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中介服务超市进驻中介机构200余家。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全省率先研发了“互联网+”大走访平台,部署“咸阳营商”微信小程序,综合运用信息化方式为项目企业纾困解难、保驾护航。
同时,建设了网上政府“一站通”工程,把面向群众和企业服务的事项全部推送到互联网上和移动终端上办理,各部门能在网上提交办结的事项一律通过网上办理,变过去“办事人跑”为“网跑”。
针对不会上网和不具备上网条件的网络弱势群体,智慧咸阳在175个乡镇和98个城市社区建设起便民服务工作站,方便群众就地提交诉求,真正实现对审批过程“看得见、管得住”,做到了审批过程的公开、公正、高效。
“30部专线电话,24小时接听系统”。智慧咸阳规划的“12345”呼叫中心,实施便民服务“一号通”,实行“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各方联动、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便民服务“一号通”,成为了信息时代无法上网的“弱势群体”触网的直通车,做到30部专线电话,24小时接听。
“现在办事流程简单,办事效率高,不多跑一点儿路;社会治理、民生服务、行政效能等业务一应俱全,真是太方便了……”打开“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平台,一句句点赞之言,充满了市民对咸阳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认可。
创新咸阳 跃上改革“新高度”
立足“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城市定位,发挥大地原点、四方等距区位优势,打造环城现代立体综合交通。
作为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昔日的驼铃商旅已变成“长安号”专列一路向西。全面系统推进临空经济带建设,有序发展跨境电商、航空物流、智慧金融、平台经济,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友好城市关系,着力构建着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承接地和商品集散地。
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任务,预计全年完成136亿元、增长30.77%,城市外向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今日的咸阳,已然成为沿着“一带一路”挺进西亚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桥头堡。
电子显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套产品、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和医疗器械、新经济产业5个展区,展示的科技型装备制造,在第五届丝博会吸引大量参会代表、客商咨询和洽谈。第五届丝博会,还举行了咸台投资推介会暨陕西(咸阳)台湾产业园揭牌仪式,标志着咸阳开放合作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咸阳始终做前者,扎实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2021年6月16日,秦创原(咸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在高新区举行。在这场活动中,咸阳共签订项目10个,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4大领域。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建设中,咸阳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及一系列政策包,实施了高新区扩容强区计划,将市新兴纺织工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优化整合进高新区,规划纳入兴平西吴街道办、阜寨镇,面积从30.7平方公里扩大至123.4平方公里。将大西安(咸阳)文体功能区优化提升为咸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海内外专家、科技型人才来咸创新创业。
举办了10余场次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学研对接会等活动,发布成果277项、签订成果转化项目25个。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库,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市级瞪羚企业达到70家,推荐省级瞪羚企业12家。
2021年10月15日,“人才兴咸创新发展”大会举行。大会聘请34名国家两院院士担任咸阳市科技顾问。发布4000万元“揭榜挂帅”技术难题榜单,以开放包容、多措并举激发创新活力、调动创新力量揭榜攻关,共铸创新发展新辉煌。
制定实施“一心三极三带五板块”市域一体化方略,谋划实施环城现代立体综合交通,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改革举措。
主动衔接西安—咸阳一体化8个专项规划,共同编制临空产业发展规划,在电子显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上,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格局,并全力保障推进地铁1号线三期建设和11号线前期工作,开通“绿巨人”西安—咸阳城际动车组。
同时,不断强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理念,积极参加进博会、丝博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系统打造临空经济带,推动“咸阳马栏红”苹果、液晶电视等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改革咸阳 提升群众幸福感
“供水管网、雨污水管网、屋顶防水、还有停车位都改造完了,真是为咱群众办好事;小区焕然一新,咱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群众对渭城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赞不绝口。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民生。渭城区以“美化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路径,先后投入2.1亿元,实施了43个老旧小区改造,受益群众7644户。
渭城区滨河小区改造现场。高依 摄
渭城区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是全市坚持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化基础性改革保底线,开展“小切口”改革惠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举措。2021年1—11月民生支出308.1亿元,30件惠民便民实事完成投资110亿元。
咸阳把促进就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出台稳就业26条,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灵活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21.4万人,2021年1—11月城镇新增就业4.6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同时,加大援企稳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减免降缓返”社会保险费13.2亿元,投入就业补贴资金2.5亿元,着力解决疫情冲击下就近就地就业难题。
成立市委教育工委,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推进职业教育“双达标”和“双高”建设。2021年,渭城中学新校区建成投用,咸阳正式成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行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下力气解决城区“择校”“大班额”问题。成立阳光幼教集团,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升至86%。
推进“健康咸阳”建设,卫生健康系统“两个允许”在全省率先落实。坚持医疗、医药、医改三医联动,公立医院“一控二变三保障”编制人事改革经验有序推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险”全面实现“一窗、一单”结算。同时,市一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市中心医院医技综合住院楼投入使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在渭滨街道柳仓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推广“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276个、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8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支撑,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集中托养+居家服药控制”,取得“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良好效果。
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6.8%。建立居民生活急难愁事公开征询制度,提前10天集中供暖、重点路段缓堵保畅、特定时间段公交车免费乘坐、春节假期市政停车场和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免费停车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小微改革和点滴变化中增强。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计划
实习记者:计肖
编辑:庞茜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
➥杨长亚就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