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业人才的咸阳故事

咸阳发布 2023-08-25


创业人才的咸阳故事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咸阳的重才、识才、聚才、爱才氛围日趋浓厚,源源不断的人才集聚,正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势能。一起来看企业人才和咸阳的故事……


“百佳”与“咸阳”共谋新发展

       图为6月17日,陕西百佳年代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外观检验工人正在检查EVA薄膜生产情况。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第五雪 摄 
孟夏时节,微雨初歇,清凉难得。“刘师!卸货!”6月17日,一辆满载5吨原材料的大卡车慢吞吞驶进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陕西百佳年代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卡车刚停在厂区“盐城百佳”路上,叉车司机刘甲“已就位”。只见他轻动操纵杆、调整水平、提升货叉……一系列操作后,原料稳稳地放置在原料库中。“公司高度重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目前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工人们作业时相对轻松省力,也能很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陕西百佳年代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苏歆晨说。基膜生产车间内,8条线自动化生产线,150名工人,正在“奋蹄生产”。“一听二看三摸,别看我们这工作简单,但不容一丝马虎,出现残次品必须及时处理,严格做到不让不合格产品走出车间。”外观检验工人强妮妮一边细听控制台“警报”,一边在自动收卷机旁认真巡检。“我就是咸阳人,之前在比亚迪工作,去年来的‘百佳’,待遇也不错,光伏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我有信心我们公司会越来越好!”工艺工程师南冬说。“在外地不能干一辈子,去年听说这儿招聘就回来了,作为一名秦都人,‘百佳’建厂秦都我很自豪,也受惠其中!”配方班长张宣说。企业待遇优厚,员工干劲十足。陕西百佳年代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日生产量25万平方米,“安家”咸阳仅2年多,聘用当地150余人就业。2021年10月投资建设,2022年4月4条生产线投产运营,2022年9月8条生产线同时运营,预计2023年8月二期项目投产。“咸阳值得‘托付’!两年来,公司墙内的事帮办,墙外的事包办。只要我们有困难,招商、工信、税务等部门第一时间联系解决,想方设法让我们安心生产。”谈起秦都区“管家式”服务,陕西百佳年代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冰赞不绝口。一张张仅有0.5毫米厚的EVA薄膜,经过收卷、裁剪、质检、包装后,被运往“隔壁”下游企业——咸阳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生产。新能源光伏产业链日趋完善,“绿色”产能加速释放。“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咸阳服务‘百佳’,我们‘反哺’咸阳,加快建设、带动就业、贡献产值,努力实现‘百佳’与‘咸阳’互惠互利、发展双赢。”钱冰信心满满。

筑牢人才根基 打造强企高地

咸阳市科技大使、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晓强。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高强 摄

 研发人员260名,博士8人,硕士79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级人才2人,咸阳市中青年领军人才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和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各1个……在咸阳市一系列人才政策的支持下,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公司科研人员规模和素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3年参与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获授权专利50余件,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落地,带动了企业经营业绩持续向好,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5亿元,企业营收和利润保持了稳步增长。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科学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追求卓越”的发展之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坚持人才兴企的举措,在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基础上,为人才干事创业建平台、上条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时出台多项激励措施。“在咸阳市一系列人才政策指引下,我们公司提出了‘1121人才战略’,组建1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10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20名博士和100名优秀硕士。”咸阳市科技大使、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晓强自信地说。 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到不断推出新品上市,从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到搭建科技项目人才平台,2022年在研重点项目50余项,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首次超过了9%。随着公司研发能力和生产条件建设持续推进,企业形象焕然一新,HSE治理水平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同时,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还出台了系列科研激励和创新团队支持举措,科技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正向激励机制效果明显。 截至目前,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相继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务院国资委打造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等平台或称号,企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如今已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人才成长渠道畅通,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根基不断夯实,引领企业走上行稳致远的发展快车道。


“黄河”在咸阳的三次飞跃

工人从生产线上卸下轮胎。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石 摄

 6月16日,暑气散去,微风送来阵阵清凉,在咸阳高新领航学校,一场暖心行动正在进行。

 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向该校学生捐赠2500套午睡课椅,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午休困难,这既是这家企业回馈咸阳的一段“插曲”,更是社会责任担当的完美诠释。

 在中华西路咸阳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安装轮毂、配密封圈、打气充胎,工人们一丝不苟完成装配线上每一道工序,一个个产品“走下”生产线,进入特种实心轮胎耐久性能试验机,在高速运转的机轮上进行出厂前最后的“体检”。

  从供给国内到赚取外汇,扎根咸阳30余年的“黄河轮胎”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1992年,咸阳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在西橡十字附近投资建厂,占地11亩,员工20多人,为煤矿支架搬运车生产特种充填轮胎,年产值五千多万元。

“高新区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第二次契机。”咸阳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卓说,2012年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牵头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建成如今占地30多亩的厂区,拥有员工106人,实现年产值近1.2亿元,翻了一番。

 一件往事让席卓印象深刻。2022年企业要扩大规模,计划再次征地建设厂房。

2022年中秋,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放弃假期到企业调研,召开专项会议研究解决用地问题,由专人提供一对一服务,不到五个工作日就将土地、环评等相关手续办理完毕。

 占地181亩的新厂房建设如火如荼,2024年底可建成投产。

  席卓说,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有困难尽管说”的暖心承诺给了企业发展最大的底气。

 相较于席卓对营商环境的关心,企业生产负责人周川川更在意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

“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是大势所趋,提升科技含量是必由之路,我们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周川川说,去年开始公司重新规划产品定位,为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搭建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信息化管理软件为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在市科技局牵线搭桥下,咸阳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通过实施“胎联网”项目,给轮胎装上芯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数据可以实时交互传输,便于企业实时了解载荷、温度、产品运行时间等信息,尤其是在矿井下,实现数据跟踪,安全系数更高。

 从咸阳起步,历经30年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如今国内大型机械化采煤无轨辅助式运输车大都留下了“黄河”印记。

 路况不同轮胎花纹设计规格不一样,必须根据客户需求研发设计。对于即将召开的咸阳市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黄河轮胎”满怀期待,盼着在本次大会上能够结识具备高分子材料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做服务,为科技支撑“穿针引线”;企业彰显社会担当,在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这是“黄河”轮胎滚动30余载的前行“密码”。

相向而行 “蓝博”与咸阳同频共振

图为6月18日,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在进行产品零部件装配。咸阳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徐浩 摄

盛夏伊始,万物并秀。

6月18日,走进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高大宽敞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擦拭、打磨、维修、包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成立于2004年的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坐落于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是国内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精密导轨副及精密模具的龙头企业。

作为“咸阳导轨副”集聚地的领头羊,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云凌讲述了蓝博人一路走来的努力与成绩。

“创立之初,公司只有二三十人,租用的厂房面积只有4亩,唯一能依靠的是技术。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努力工作。”邱云凌回忆:“当时我们每天与员工同吃同住,起早贪黑,摸爬滚打,拧螺丝,验产品,做实验……一个人顶十几个人。但由于厂子规模小、品种单一,如何在市场中找准定位,脱颖而出,成了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时刻,秦都区给出了“锦囊妙计”,主动上门服务,对接需求,使得企业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厂房不够,政府立刻帮我们征地40亩,员工出行不便,经过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将19路公交站点延伸至‘家门口’……到位、贴心、给力的服务让我们倍感温暖。”提起政府的惠企政策,邱云凌赞不绝口。

2010年蓝博搬进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建6条精密导轨新生产线,年产值超4000万元,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踏实的深耕细作,蓝博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市、区各类奖励50余项。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十多年来,公司累计获得各级政府奖励补助资金超过千万元。”邱云凌说,300多万元税款暂缓缴纳,对企业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逐渐清晰,蓝博品牌开始闻名于导轨副行业,产品远销德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行业创新领路人。邱云凌说,这几年,乘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东风,蓝博机械不断加大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成立知识产权部,组建研发团队,引智引才,攻克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技术,先后研发新产品约30余项。

 邱云凌表示,在咸阳,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政府营造了宽松便捷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发展有信心、有动力。”

时间的轨道镌刻发展的印记,岁月的年轮辉映承载的初心。蓝博机械持续了近20年的“长跑”仍在继续。

“未来,公司将继续履行企业责任,落实企业担当,做精、做强、做大,为创建民族品牌而不懈努力。”展望公司未来,邱云凌踌躇满志。

从小作坊到龙头企业的嬗变

咸阳勃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亦馨 摄

从小作坊到研发生产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具的龙头企业;从30万元起家至今年产值超7000万元;从十余人的队伍到130余人的人才团队;……咸阳勃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是一家专业从事航空发动机领域叶片成型模具、叶片加工配套工装、测具、夹具的科技导向型企业。今年1~5月份,该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200万元,同比增长12% 。“在咸阳,不论是项目建设还是企业发展遇到困难,都能得到最好的解决。”咸阳勃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亚军回忆,公司2003年成立,从无技术、无资金、无管理的小作坊,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源于咸阳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帮助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历经20年的发展,市委组织部、科技局、工信局等单位为企业问诊把脉、技术培训、跨地域交流、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给企业增信心、求创新、谋发展增添了无穷动力。2012年,在市科技局的指导帮助下,该企业成立了研发中心,不断吸收行业内高级人才。2013年该企业被授予“咸阳市叶片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咸阳市叶片成型技术创新团队”。 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科技成果累累,特别是“一种航空发动机多层孔板发散冷却涡轮叶片陶瓷型芯一次成型的方法”,此发明专利是2014年市科技攻关项目,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封锁,解决了一项“卡脖子”问题。2017年,随着企业的持续壮大,航空工业的跳跃式发展,单靠现有研发人员已不能满足要求,在秦都区委牵头下,企业特聘知名院校及研究院专家教授,并于2021年8月挂牌成立“特色专家工作站”,为企业科技发展和创新带来新动能。该企业因流动资金短缺运行困难时,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及时为企业纾困帮扶,积极对接各银行,促成银企合作,贷款流动资金500万元,解决了企业运行难关。同时,2021年至2022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税收优惠315万余元、财政设备更新奖补72万元。采访中,“优质服务”成为企业家口中的高频词。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新项目加速建设不断落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换挡升级,不仅代表着企业对咸阳的信心指数,更是咸阳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厚植发展沃土的生动注脚。田亚军表示,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人才兴咸”大会,感触良深。公司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根本是人才。随着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的到来,必将给咸阳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代表咸阳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对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不懈努力。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勃力模具一定会为咸阳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我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第五雪 梁高强 李石 崔亦馨
实习记者:徐浩

编辑:庞茜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 



咸阳:厚植人才沃土 “智”撑高质量发展

“引留用”并重!咸阳完善创新生态全链条

关注!引汉济渭工程通过通水阶段验收具备通水条件

共享盛会,倒计时2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