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胭脂气 | 海飞丝解决不了的油腻到底是什么

2017-11-07 软软 南斗智库

关键词: 油腻  标签式群嘲

题记:前段时间,“油腻”一词在网络中走红,这场“油腻”大戏仿佛像场大型的“标签式群嘲”般让人扎心,而GQ实验室在上星期推送的名为《年轻人的油腻,那叫一个触目惊心》的文章更成为了这场闹剧的收官礼。


用GQ实验室的话来讲就是“抛开年龄,只要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携带了强烈的人设意识,就产生了油腻。”而文中提出的二十条建议,简直就是“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





1


“油腻”的标签式群嘲,随着作家冯唐的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愈演愈烈。



“油腻”这一概念,原意本是“先有油后有腻,油一旦吃多了,就会产生腻的感觉,身体一时之间接受不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但是,在网络的推送下,变成了一场闹剧。


GQ实验室的原文中,在朋友圈晒包、晒车、晒娃、晒学历、晒恩爱是油腻;在朋友圈转心灵鸡汤是油腻;生个病打个针发图在朋友圈也是油腻;总而言之,“秀恩爱”“稍显装逼”的举动都解读成“油腻”。



可以说,在群嘲“油光满面”的中年男性得到热度后,这群作者们又把目光转向了“油嘴滑舌”的年轻人。一位豆瓣网友对此评论:“油腻、直男癌、田园女权,这些词不过都是口袋罪罢了。先定个罪名,所有人往里填罪状。”



的确,网络中的口袋罪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什么 “直男癌” “中华田园女权癌”“扒蒜老妹”“穿貂老妹”“乡村名媛”…… 这些标签的出现,似乎在验证一个事实 —— “标签化”这个网络传染病从未得到治愈。



2


说句实话,笔者很想为“油腻”的人们说几句公道话。


油腻这件事其实并不分什么男女老幼。毕竟,整个微信“朋友圈”并不都是完全真实的。现在许多人发朋友圈,与其说的是记录日常生活,还不如说是精选或虚构出一些日常经历,构建出一个自己希望对外展现的 “生活日常”



但这么做就“油腻”了吗?


举个例子,很多生意人都讲究排场,在过去是金表金链大哥大,现在是奔驰宝马法拉利。对很多生意人来说,以“貌”取人,在许多时候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认知方式,他们会用一些外在的包装,让对方高看一眼,并得到合作的机会。



网上有句段子说的挺好的“你说我照片不像本人,可是我不发出来一张不像自己的自拍,怎么对得起乐此不疲的玩了整整两个小时的P图软件?”


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的确让“杀马特变贵妇,小混混变直播喊麦”的现象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但是,这些你觉得“油腻”“看不上”的,可能是那些人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同时,我很好奇,立标签、搞群嘲、设口袋罪的你真的觉得这世界全都是“阳春白雪”没有“下里巴人”吗

 


3


的确,“油腻”并非所有人进化的必经阶段。但是,把“油腻”一并扫进时代垃圾堆的心态,必须警惕。



他们喜欢炫耀,喜欢晒娃,怎么了?


他们喜欢转各种心灵鸡汤,怎么了?


他们玻璃心,喜欢在朋友圈发生病的照片求安慰,怎么了?


他们品味不够好,存在各种缺陷,怎么了?



“管我P事,管你P事?”


人家散发的“油腻”气味,你要是不喜欢,可以离得远一些。


别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骄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标签。



我就不信,身为70后的你,没有被60后骂过脑残?


我就不信,身为80后的你,没有被70后骂过脑残?


我就不信,身为90后的你,没有被80后骂过脑残?



所以,“油腻”不过是攻击异己的一种标签。


请不要对不谙世事、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给予说教和鞭挞。也不要踩踏边缘化、思想落后于潮流、生活偏离了社会中心的中年人的尊严。在人格上,没有所谓的政治正确。



靠着“攻击”别人的弱点来秀优越感,骗点击量,真的挺LOW的。毕竟,莫笑他人LOW,苍天饶过谁?



更多阅读

鸦片战争前,“他们”冒死乘着木帆船远渡他国

后“李刚”时代,如何迎接小学生的“家长江湖”?

这对海上神雕侠侣,PK清政府又单挑英国海军


(文章来源:南斗智库;作者:软软;编辑:火马、炒饭)



南斗智库

微信号:NandouInstitute

官方网站:www.nandou.org

“小机构,大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