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米唐沐:定义智能硬件的3大方法与3个挑战|2016智能+未来峰会纪要6

2016-12-14 唐沐 六合咨询

九宇资本、智东西、犀牛之星、极果、六合咨询共同主办,伙伴基金、BroadLink、UCLOUD赞助的“2016智能+未来峰会”圆满结束,此次论坛吸引近600位投资者和产业届人士参加。来自投资界、创业圈和产业链各方40余位重量级嘉宾,围绕“新经济、新智能、新三板”主题,探讨产业变革中的投资机会、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消费模式、汽车的智能化未来等,带来最前沿的实践、思考和判断,我们将整理本次论坛精彩内容陆续对外发出,欢迎关注。

小米探索实验室负责人、小米VR总经理唐沐精彩观点:

1、定义智能硬件的3个方法:升维、交叉、裁剪。

升维:小米将路由器升维为家庭传感器,将家庭成员、智能设备彼此连接起来,成为掌控家庭网络的入口。过去2年多时间小米路由器总销量超过900万台,连接上网设备超过1亿台,包括电脑、笔记本、手机等,以及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小米路由器以手机APP为载体变成家庭传感器,连接人和家庭,用户通过小米路由器可实时查看家里智能设备的状态并互动,比如调用摄像头看家里发生的事。

交叉:将2个领域产品的特性结合起来,比如小米VR眼镜玩具版是VR产品与智能穿戴产品的交叉,以玩具形式呈现。VR眼镜可以作为可穿戴设备来研究,用户戴的时候首先要舒服,同时VR技术不够成熟,小米用布料和拉链把VR产品用玩具形式做出来,降低大家预期。当新技术出现时用户预期特别高,但技术成熟度不高,做出来的产品可能不及用户预期,会有巨大的鸿沟,导致行业进入低谷,VR现在就处于这样的低谷。

裁剪:简化功能及用户设置流程,降低用户安装成本,让用户进行硬件交互,甚至不需交互。以WIFI信号放大器为例,家里WIFI信号覆盖普遍不全,单一路由器很难解决,通常需要中继器,而传统中继器设置复杂,普通大众很难搞懂。小米WIFI信号放大器去掉传统中继器的复杂设置和专业术语,不需要交互,只要插在路由器USB上即可自动配对,再放在家里WIFI信号无法覆盖的地方。

2、所有智能硬件都将面临3大挑战:硬件、软件、内容。VR是小米下一个千万级屏幕,小米第一块屏是手机,共销售2.2亿部,第二块屏是电视,约1,500万台,第三块屏是VR,有很好的硬件平台基础。

硬件:VR行业消费类头显是产业基础,过早做内容创业风险较大。VR眼镜最严重的问题是眩晕,小米VR采用16毫秒超低延迟+独立运动传感器+系统级优化+手机性能,极大程度减少眩晕。移动VR门槛非常低,国内手机厂商、三星、苹果等有非常好的优势可以在移动VR领域一展手脚,创业公司做移动VR必须寻找差异化优势,比如做到最极致的性价比。

软件:设法搭建一个生态,引入合作伙伴提供服务。建立完善的基础系统是任何软件系统所需具备的水和电,包括应用中心、支付、输入系统等。

内容:在平台搭建完善后,接入内容提供商。小米寻找大的内容平台入驻小米VR,比如优酷、爱奇艺等都会进来,包括游戏合作,一些游戏大作将在小米VR平台首发。内容是做智能硬件第3大特别深的坑,如果硬件和软件做得不够好,内容很难做好。

3、创业风向总在变,从智能家居到VR,现在是人工智能。真正的互联网产品创业者不在乎风口,而专注于不断优化迭代,只要找到合理的用户场景并做出好产品就有机会胜出。

未来满足以下要求的智能硬件即将快速进化,有机会流行:它在过去是否已经存在?是否是刚需,会频繁使用?是否可以通过升维把它智能化?够不够便宜?安装成本是不是够低?只有够低才能用互联网方式快速传播。功能是否可以一句话让用户明白?简单易懂以提升传播速度。

详细纪要:

很高兴在这个场合跟大家分享小米做VR的一些想法,当然其实不只是VR,我这次演讲主题还是探索未来的一些新硬件方向。

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有2段从业经历,第一段是在腾讯去得比较早,2003年就去了,当时腾讯只有200人不到。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用过2003版以前的QQ,恭喜你们暴露年龄了。2003年我去的时候把QQ的蓝灰界面改成了一个很有娱乐感,具有设计感的界面,加入了头像、表情,挺不好意思也加入了广告,但是当时腾讯确实特别需要那笔钱。我在2003~2013年做了腾讯几乎所有产品的体验设计。

然后到小米做了小米路由器、小米家庭智能摄象头,这是我们的生态链企业,摄象头也是智能领域里一个特别重要的品类。今年年初小米影业和小米VR也放在我这边来带。

我想简单说一下在小米做智能硬件,或者定义智能硬件时我们经常用到的3个方法,升维、交叉、裁减。

首先说一下我来小米做的第一个产品,小米路由器。这个产品在过去2年多时间已经销售900多万台,900多万对互联网公司来讲这个数字不是特别大,但对做智能硬件来说是特别不容易达到的数字。为什么做路由器?这个看起来特别居家,特别工具化很无趣的产品。

另外一个数字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就是目前它连接了超过1亿台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不光是电脑、笔记本、手机,还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比如说摄象头,一些我们自己都识别不出地址的奇怪硬件,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这种设备越来越多。这个设备使得我们可以去掌握家庭网络入口,这个东西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做这个东西用得最好的方式是升维,升维在很多场合不同维度大家都阐述过了,但是对路由器这样的产品升维会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个领域一直是过去没人关注过,也没人做好过的。


升维是不是简单在智能硬件做APP?不是,你要从用户角度着想,智能APP只是用户体验的一个小载体。我把路由器当成家庭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告诉你家里面发生的很多事。所以我在做这个APP的时候是把它当成人和家庭的连接,你家里每个设备都像是你在微信里的一个成员,点击就可以看到它目前的状态,如果是摄象头你可以看到家里发生的事情,如果是电视机,你可以看到目前大家正在看什么节目,甚至可以产生很多互动。还有一个特别小的功能,很受欢迎,就是家庭成员回到家,手机自动联入网络的时候,你手机会收到一个通知,比如你老婆回家了。功能很小,大家觉得有意思,这个用户体验很到位。

我想说的一个交叉案例是在硬件定义时的交叉案例。我在8月30号发布小米VR眼镜玩具版,这里有很多想法。大家对VR的认知是从海外来的,我觉得VR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产品领域,既有最顶端、最高级的产品,又有特别低端普通的山寨企业,花十几块钱、几块钱就可以做出一个VR产品,所以它特别奇怪。

当我们定义我们的试水产品,小米做VR领域第一个试水产品,或者说正式版的预热版产品时我用交叉方式。因为我认为VR眼镜甚至可以是一个可穿戴产品,它不是一个高科技的特别高不可及的产品。我们用布料和拉链做,你从用户角度着想,它和我们专业做VR的专业人士设想的不一样。用户戴的时候首先需要舒服,所以我用布料和拉链把VR产品用玩具形式做出来,降低大家预期。我特别同意姚总分享的那个曲线,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用户预期特别高,但这个时候技术并不是特别高,而做出来的产品可能不及用户预期时,这里会有巨大的鸿沟,甚至会有一个低谷,我想现在VR就处于这样的低谷。


我发布这个产品的时候拼命降低大家的预期。为什么叫玩具版?玩具版就是为了降低大家预期,让大家知道你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可以买到VR体验,你先感受一下。如果感受好你可以花多一点钱感受我们未来的产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是用VR产品交叉了智能穿戴的产品领域,做出一个符合大家预期,甚至大家拿到49元的产品觉得超出预期。这个产品不到2个月销售了40万台。我们还做了一些更具亲和力的版本。

再说一个案例是裁减,这是我去年发布的一个产品,无线信号放大器,我创造了一个新品类。这个产品其实是一个过去大家叫做无线中继器的产品。过去的产品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匪夷所思的设置过程,普通用户不能掌握,一堆你无法理解的术语。所以当我在构思这个产品的定位时,我脑子里都是怎样让人更加理解这是什么东西,因为需求是在的。每个人家里无线WIFI覆盖不全,这不是单一路由器可以解决的问题,无论接多少天线,洗手间仍然有可能没有信号,你需要中继器,但是这个东西没人懂,所以你要裁减。我裁减了强电部分,使得它更像是在手里把玩的温良无害的产品,只要把它插在路由器USB口上,灯变蓝了就有信号了,甚至不需要硬件交互。它的用法是这样,先插在路由器后面灯变蓝,然后放在别的地方,那里就有信号。所有人更习惯和更容易掌握的是硬件交互,而不是打开APP经过很多步骤最终设置好一个东西。所以裁减在定义智能硬件时特别重要。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我认为所有智能硬件都会有一个铁人三项的设置,硬件、软件和内容。

当我们在年初决定进入VR市场的时候,我们对整个VR行业的认识是这样的。具体没时间讲了,但是有3个重要的想法。第一,我相信消费类头显是产业基础。我见了非常多创业团队,他们有些做内容创业,有些做技术和硬件创业。让我最心痛的是做内容创业这批人,我觉得大家出现太早了,还没有一个硬件消费平台过早做内容创业可能会真的赔得干干净净。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机会胜出,也还是有一些团队做得蛮好的。

另外一个是移动VR门槛非常低,对国内手机厂商,甚至三星、苹果,他们都有非常好的优势可以在移动VR领域一展手脚。所以我在10月25号发布VR眼镜正式版,它的对标产品是三星的VR,三星卖99美元,在中国我们本来想做到99元人民币,但实在干不下去。大家知道小米是在性价比上最努力的企业,我说我做不到99时,我不相信别人可以做得到。当我做到199的时候,我也不相信别人可以做得到,因为我们在亏钱。


我对小米
VR的认识是它是小米第三块屏,小米第一块屏是手机2.2亿部,第二块屏是电视,1,500万量级,第三块屏我认为是VR,所以它有很好的硬件平台基础。


山寨厂商和具备独立传感器厂商做出来的产品非常有差别。VR眼镜最高问题是眩晕,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包括16毫秒超低延迟、体感手柄。硬件部分想尽办法做到最极致的性价比,然后在软件部分要设法去搭建一个生态,让你的合作伙伴进来唱戏。我们首先会把所有基础搭好,这是做任何软件系统所需具备的水和电,包括支付系统、输入系统。


然后我们寻找大平台进入我们平台,像优酷、爱奇艺和其他平台都会进来,包括游戏合作,一些游戏大作都会在我们平台首先发布。所以内容其实是做智能硬件第
3大特别深的坑,如果你的平台前2项做得不够好,内容这一块也别想。这是目前我们接入的一些内容,时间不多,我简略过一下。

我想再说的是,其实风向总是在变的。从2013、2014年智能家居刮了一阵风,今年VR刮了一阵风,今年下半年VR风来得快散得也快,突然刮起了人工智能的风。在我看来真正创业,做产品创业其实并没有什么风,也没有什么春夏秋冬,做产品的人眼里只有不断优化迭代,这是做互联网产品的不二法则。别管外界刮什么风,你只需找到合理的用户场景,只需看到现在的产品有没有满足这个场景,你就可以做出好产品,抓到你的机会。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即将快速进化的硬件,这是我可以看到的,只要满足这些可能性就有机会做出流行的智能硬件:它在过去是否已经存在,你是否可以把它通过升维方式智能化;它是否是刚需,是否会频繁使用;另外够不够便宜,如果是特别贵的东西,它的门槛特别高。还有安装成本是不是够低,只有够低才能用互联网方式快速传播。最后功能可以一句话让用户明白,这样可以提升传播。


这是我的微信,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六合咨询:挖掘明日之星,发现价值,传播价值。

六合咨询

微信公众号:lhzx690

加入六合新三板投资群:加微信lhzxxsb(六合咨询)

业务合作微信:48807395、LiTao_TMT

邮件联系:x3@6hezixun.com

实习生通道:zhaopin@6hezixun.com

请务必阅读文章最后免责声明与风险提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