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谈梅兰芳:“好随便翻新,又不肯研究翻新的方法与原则”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我与梅君兰芳素不相识,谅本文不至有捧他或诽他的嫌疑。我虽不识其人,但对于他的职业颇饶兴趣,所以现在讨论的是他的“艺”,不是他的“人”。
梅君兰芳(以后为方便起见,省去“君”字)是中国今日最负名气的一位演员,并且是一位有相当天才的演员。他有“伶界大王”之号,因此我们对于他的希望很大,很想他在戏剧上有点成就。
我现在肯来批评他,亦是此意。
照理,像梅兰芳这样的才,这样的受过训练,对于中国的戏剧似乎应该已经有了相当的贡献,然而结果是使我们失望了。最大的原因是由于他好随便翻新,但是他又不肯研究翻新的方法与原则。
纯粹的青衣戏,例如《三娘教子》、《武家坡》、《汾河湾》、《桑园寄子》他反置之不常演,却天天在那里闹些非牛非马的类似《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的古装灯彩戏。我并非反对这类的戏,假如排演得法。排演这类戏最要留心的是灯光与布景,一不小心,就闹笑话,就弄成非牛非马。可怜梅兰芳不但自己对于这些艺术是完全的门外汉,就是他手下,也没有研究灯光与布景的专家。
梅兰芳之《天女散花》
你看看梅兰芳出台的服装!你看看他那些五颜六色的绣花背景!你看看他用的那些红红绿绿的电光!不管调和不调和,糊里糊涂将它们硬凑在一堆!一般普通的观众看来,自然是新奇眩目,惊为鲜艳,不过在稍微懂点美观的人看来,真是要闹得浑身肉麻,两眼发花,颜色不是不能用,但要用得恰。电光不是不能用,但要用得切。用得恰与用得切,那非易事,非有天才的专家莫属。近代西洋舞台上最重视的,是灯光与颜色的调和,因为从前的人进剧场,多半是图耳朵的舒畅,现在因为科学的发明,大都为的是眼睛的愉快。昔日的戏是重听的,今日的戏是重看的,怎么看,怎么给人看,都非易事。服装的样式与颜色,背景的颜色与线条,道具的颜色与形式,灯光的明暗阴阳,不但都应该与绘画一般的调和,而且应该与剧中的情节,演员的动作打成一片。谈何容易!假如你没有艺术的天才和专门的研究,就是你一辈子费在这里面,也是枉然!
中国人本不善于翻新,所以百艺都进步得很慢。我们很佩服梅兰芳有这种翻新的精神,可惜他的研究不彻底,眼光看不准,所以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
梅兰芳之《麻姑献寿》
由三面式的舞台,我们就可以断定中国戏剧主要的目的原来是为听的。梅兰芳的唱,对于一般听惯了他的人,本极好听。就是不常听他的人,偶尔听之,亦还可耳,万一不可耳,不是梅兰芳的错,而是中国音乐本身的错。譬如现在舞台乐器中主要的胡琴,从来没有人想法进步,想法改良,或想法多制几根线,使它在运用上多有点伸缩。现在胡琴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了,太不够用了,太滞板而无变化了,不管运用者是何等的能手,充其量只能显出他的熟巧和功夫,决不能代胡琴自身加上些生动。只要你的声浪略略有点生动,你的胡琴则不能“合”上,这并不是由于你的琴师的手艺不到家,实在是你那把胡琴的力量有限。
倘若梅兰芳能迎合中国观众的“听好”,聚集专家改良舞台上的乐器,那真是一件伟大的工作,我觉得要进步乐器,非音乐家与名伶戏剧家合作不可,并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梅兰芳假如能做到这步,我想那时的梅兰芳,决不是这时的梅兰芳。现在的梅兰芳不过是一个最“红”的演员罢了。况且最红的,不见得是最好的。改良乐器后的梅兰芳,是一个真正对于中国戏剧有贡献的戏曲家了。认清楚,一个最有贡献的戏曲家,不是一个最红的演员,固然,这种责任谁都应该担负,不过以今日之梅兰芳任之,其成功似必较速且便。
与改良乐器附带而生的一个问题,就是皮黄的调调儿的加添,梅兰芳的“听”虽比他的“看”较有根底,但我总觉得他用的调子太少(其实这是皮黄的调子太少),唱来唱去总是那几个烂调,很难表现近代复杂的人生。西洋的歌剧差不多每出有每出特制的调,我们虽不能与人家比,但是多制几个普通调子,总不难办到。惟这种伟大的工作,还得梅兰芳来打先锋才好!
梅兰芳到日本,据说得了不少的欢迎。所以现在又有人劝他到美国去。听说他自己亦在预备去,所以在几月前北京某报曾经登过一段“梅兰芳现拟赴美献技,一切均在筹备中,闻梅此去非同小可,实负中西艺术沟通之使命云”类似的新闻。当时我见到这新闻,不由我不佩服梅兰芳的胆量与志气,到后来有人郑重其事问及我,问我对于梅兰芳赴美的意见,这时我不觉踌躇起来。
梅兰芳在檀香山
梅兰芳到美国去是可以的,这亦是谁也不能禁止的,但是我劝他不要去唱戏,更不要负着东西艺术沟通之使命去。否则,他必失败。其原因甚简单,因为美国人不是日本人,日本人的生活之背景与我国相似,所以中国戏能在日本得到欢迎,有时确能得到彼邦人氏真正的欣赏,并不仅仅是些无聊的欢迎,美国人则不然,日本人要听的中国腔,他们不要听。
不要听,并不是不愿听,实在是不会听。所以梅兰芳想靠“听”到美国去出色,是梦想。不说别的,单就咱们舞台上用的那套音乐,就够他们美国人难受了,想拿他的“看”去出色,更是梅兰芳的梦想。美国舞台上的“看”,到今日可谓发达极了,真是无有不备,无备不精,他们戏场的经理先生情愿花几十万的金钱,为的观众的眼睛得到两三点钟的舒服,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美国人在“看”上是何等的讲究。虽然在美国舞台上,有时亦不无类似梅兰芳的“看”,但是梅兰芳假如到美国去给人“看”,除了他还有别种方法外,想在他的五颜六色绣花背景与红红绿绿的电光上得到人家的赞许,是办不到的!不错,梅兰芳还有一点可以吸引美国人,就是他是一个中国最好的旦角!一个男扮女的旦角!在这一点上他准可得到成功!因为美国人最喜欢这一套,正如我们乡下人欢喜看“稀奇”一般。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汾河湾》
我想梅兰芳到美国去的动机,一方面固由于那些捧他的人的怂恿,一方面难免不是误听那些到过北京的外国人的口头敦促,请别上外国人的当罢!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口头”是很少很少靠得住的!有时你以为他们在恭维你,其实他们是在取笑你,轻视你,拿你开心。譬如在一个极热闹的游艺会中,有一群外国人穿着中国人的绣花套子,戴着大红顶子,外垂着一个假辫儿,围着大伙儿耍笑,正耍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一个美国人带着微笑的面孔,向一个中国学生说:“贵国的装束真是美观,你看那套子上的绣花是何等的细腻,那缎子是何等的精致,那大红顶子是何等的魁梧,那小辫儿坠在背后是何等的有趣!我们美国人真是没有贵国人善于爱美!”这位美国人说完又哈哈大笑不止。可是这位中国学生是个傻子,听了这席挖苦话,不但不觉得惭愧,反倒得意洋洋,以为自己真是受了人家的恭维,所以连忙回答那个挖苦他的美国人说:“是的,是的,这算不了什么,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较这更美的东西呢!”
总之,梅兰芳要到美国去是可以的,但在各方面先应有充分的预备。假如他要去演所谓“古装新戏”,他应该对于颜色灯光请专家彻底的研究。假如他要去演普通的青衣戏,例如《三娘教子》《汾河湾》等,也许可以比较的出色,但是对于音乐服装亦应该有相当的改良。
梅兰芳之《三娘教子》
最好他能请专家替他另编或改编两出——不要多,只要两出——完全能代表中国思想的富于诗意的舞剧,照着中国舞台的习惯,到美国去排演,其成功似必较有把握。但是还要充分的预备,专家指导的预备!
一九二七年十月于北京
(《晨报》1927年10月28、29日)
- 历史推荐 -
“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人,对国剧和梅兰芳自有较深刻而公正的考量”(答客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