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舞台上一群人表演,你也在其中,怎么让观众注意你?”

周少麟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几十人围在一起谈话,你刚走过来,怎么让人注意你?舞台上一群人表演,你也在其中,怎么让观众注意你?玩弄节奏!

 

 出色的交际花有这个本事,她到哪里,一大半人的视线会集中过去,为什么?她漂亮?会打扮?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她懂得打破场上的节奏,另起一个节奏,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仅是要打破节奏,而且要在极短暂的几秒钟里作出判断:在这一圈人中,谁是中心人物,打破的正是他的节奏,把他引入自己的节奏,那么其他的人就不在话下了。

 

 观众什么时候注意力最集中?一种是你新起的一个节奏,他没有见过,感到新鲜,他必定注意你,比如角色上场,观众要看。另一种是打破原来的节奏,观众感到异样,必然引起注意。有时候台上不出错,他快要睡着了,你一出错,醒了。因为你打破了原来的节奏,他感到不舒服。


周信芳、周少麟之《战长沙》

 

 许多人在台上跳迪斯科,乐曲喧天,大家都在摇摆扭动。这时你走上台去,怎样让观众在许多人中一下子发现你,并且看你不看别人?如果你上台去合着台上人群的节奏,跳得再好,观众是不会注意到你的。如果用完全不同于迪斯科的节奏,比如缓慢地在台上走着,甚至就地不动,观众马上就看到你了。


 一般演员没有懂得运用节奏的奥妙,因此上得台去,平平淡淡,引不起观众的注意,要得到观众的注意,须先打破原来的节奏。周信芳演《清风亭》中的“摔僵尸”一段可以说明问题。

 

 在《清风亭》一剧中,周信芳饰演张元秀,他追赶养子张继保到了清风亭,恰巧遇到孩子的生母周桂英,两人争着认领孩子,结果张元秀眼睁睁看着抚养了十三年的张继保将要随生母走了,急痛之下昏了过去,摔了一个“快僵尸”,直体向后倒下,这是一个精彩的技巧动作。


周信芳、刘斌昆之《清风亭》


 在这时刻,周桂英呼唤儿子以后,观众急切要看张继保是否跟生母走,这里母子二人有一段表演,孩子和母亲的感情吸引着观众,这是人之常情。正在这时,老头儿张元秀摔僵尸,观众不会去注意,没看到,等于白摔。周信芳每次演到这里都能把观众的视线预先转移过来。


 这里,他用了什么方法呢?他把右手向旁边突然猛烈地大幅度伸开,同时把手中拐杖丢掉。当时,观众正注意周桂英母子相认后的表演,突然觉得舞台那边有什么动静,回过头来,正好,他一个“僵尸”摔下去,谁都看到了,为他的精彩表演喝彩。


 他这段表演分了三个步骤:一、拉开手,观众头统统回过来;二、看到我丢拐杖下去。有人演这出戏,摔“僵尸”时不懂得这个方法,没有等他摔倒,观众才回过来看,他已经躺在地上了,摔的精彩的过程没看到。周信芳的奥妙在于,选用了个很普通的、合乎人物和生活的动作打破节奏。这样就给观众视线的转移争得了一个时间。


周信芳与周少麟


 中国人的诗歌讲究抑扬顿挫。舞台上每分钟也都在做这种事情,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非洲人敲鼓,就是用轻重快慢来传递信息,代替语言。打破节奏,也很有讲究。你打破得很硬(节奏变化得突然,有棱角,反差很大),或者不太硬(变化不那么突然),或者打破得比较软(变化不明显,观众不大觉得),都可达到不同的效果。


 我前面讲过一个《徐策跑城》的例子,为什么周信芳在到了高峰后,下来时观众没有感觉呢?因为这时他节奏破得软,顺流而下,观众不太觉察。而他再上去时,就破得硬一点,观众必然会感觉到。因此观众总觉得他一直有劲而不过火。所以打破节奏也要掌握火候,在不需要时,你打破得太硬,就过火了;当需要时,如果破得不够硬,就不到家,瘟了。

 

 周信芳创造的“冷锤”(“仓”一锣),是一种运用打击乐强烈地打破节奏的方法,用以表现语气的份量或人物内心突然变化的节奏,效果非常好。这一锣完全跟身段上的破节奏相配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冷锤”来源于原来的“叭、答、仓”“一、二、三”,观众从“一、二”就有了准备,后来省去了第二下的“答”,变成“叭、仓”,观众还是有“一”的准备,后来直接改成“仓”一锣。乐队和演员用心板同时在“仓”上破节奏,因为观众毫无准备,特别觉得出乎意料之外。冷不丁的来一下子,所以称之为“冷锤”。这大概是舞台上最硬的破节奏了。


周信芳之《徐策跑城》

 

 历史上,不论古今中外,都出现过一些细腻的,没有多少信息的表演,当时确实受到观众欢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生活节奏,通常甚至几年内,生活上根本没有什么变化,随着科学工业的发展,人的生活很可能年年变、月月变,甚至日日变、时时变,因此,观众要求也不同了,他们越来越不要求细腻的表演,而要求大量的信息。因为他们在生活上已经习惯于接受大量信息。那些本来没有多少信息的戏剧,怎么再能吸引观众呢?


 要演戏,一定要控制全场。只有用玩弄节奏来控制。我打破节奏,让观众注意我。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我可以要他看什么,他就乖乖的看什么。我能把观众捉到我的“袜子”里去,信不信?人与人碰到都是先看面部,而且只看面部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眼睛。这是因为人需要信息,首先就要从面部来索取,甚至不用语言表达时,眼睛仍然是首先受人注意的地方,因此,演员最重要的是眼睛,演员要会运用眼睛在舞台上做“特写镜头”。

 

 如果我的眼睛闭上了,观众无法看到眼珠,只能看脸部。如果我把头低下来,让掉脸部不给看,他们就只能看我的身体。这时他最注意的是手,因为人除去头以外,身体最能表达的部分是手。如果手也看不到,那么能动的还有两只脚。我把眼、脸、手、脚比作一只只电灯开关,从眼睛开始,依次把这些开关“关”掉,那么“亮”着的哪一个,就是要你看的哪一个,这个就是舞台上的“特写镜头”。


周信芳之《打严嵩》

 

 比如我站在台上不讲话也不动,你们一定都看我的眼睛,假如我把眼睛、头、手这几盏灯都关掉,只剩两只脚哪一只脚动,就是哪一只脚的特写镜头。再举一个例子,我可以用脚或手的特写镜头来表演角色的内心活动。我要表现一个人有一件事拿不定主意,在我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之后,用一只手撑着头,然后垂下脸,另一手的手指在桌上轮流弹着,你就知道这个人在思考了。我如果忽然停手,你就知道我思想上出现了一个变化,不一定是决定性的。这个例子说明,用两个手指也能表达思想。同样用脚也可以,先抖抖,然后停顿下来。

 

 你要观众注意什么,可以先引导观众到我所引导的目的地,观众定会回过来看我(找答案)。我必须在他眼睛还没回来时,就先把我“关”掉,迫使观众到那个目的地去。现在我要表演袜子里有一样东西扎脚。我先起一个节奏,再打破节奏,必然引起观众注意到我的脚上,然后我脱下鞋子,观众仍看脚,我再摸摸穿着袜子的脚,脚动动,再脱下袜子,在袜子里找一找,捏着手指看一看,观众似乎和我同时看到我的袜子里的一根小针,明白是这根针刺痛了我的脚,你看,观众不是随着我关闭一只只“开关”而被“捉”到我的臭袜子里去了吗?这就是舞台表演上制造“特写镜头”的方法。

 

 总的来说,舞台上创造“特写镜头”就是:起节奏打破,“关”掉不必要的“灯”,留下的就是要你注意的部位,但是你要记住:引到了以后,观众已明白了,你就不要再拼命表演,捏着“针”左看右看唯恐观众不清楚,也不要手伸进袜子左掏右掏,半天不拿出,观众也会厌倦。这个过程中,我眼睛绝对不能看观众,不然他就不进袜子了。

 

 要是你要观众集中看你的面部表情,那你就要把其他部分都“关”掉,形成一个面部大特写。周信芳演《清风亭》,他饰老人张元秀,和养子分别时有一段念白,每次演到这里观众感动得流泪。他就是用了“特写镜头”关掉所有不太重要的“开关”。台上三个人,小孩的生母背身站在台后部不动,关掉了。养子跪在他的面前(脸向里),遮掉他的下半身,只看见他的上身和小孩的背影。老头先用右手抚摸孩子的头,起到连接和交流的作用。再用髯口(长胡子)遮住自己的右手和孩子的头。这样,连孩子的头也埋在他的髯口里,关掉了。迫使观众没选择地只得去看张元秀的脸。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被他牢牢抓住,凝神屏气,静听他大段念白。他在念白中再玩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高低平仄,再加上脸部表情,自然越发感人,以至于多少年后,观众还能回忆起他的这段表演。


周信芳演出《清风亭》与梅兰芳合影

 

 有的演员很卖力气,拼命表演,甚至完全发自内心,让观众看他面部怎么痛苦,与孩子的交流怎么动人,眼泪鼻涕都来,还能看到他的身体和语言的配合等等。给得越多,观众的注意力越分散,越不能集中到他的这一段念白“袜子”里去。我的教学法的着重点,在于懂得节奏、玩弄节奏来控制全场,而不是用做戏吸引观众。玩弄节奏,是表演的唯一关键,也是表演者最佳的唯一手段。没有节奏,就没有世上的一切。


(《海派父子》)


- 历史推荐 -


梅兰芳谈旦角表演及《穆桂英挂帅》形象塑造

中秋节唱不完的“八月十五”

孟小冬晚年珍贵影像(1971年参加记者会的场景)

从京剧《大探二》说起:“情节全属无中生有”

京剧影片《洛神》全彩修复版(1955梅兰芳、姜妙香主演)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周汝昌:齐如山记录的“红楼梦异本”掌故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