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文/程步尘
(投稿请戳公众号下方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孟小冬(1907-1977),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老生演员,被天津《大风报》捧为京剧“冬皇”,为杜月笙的第五位夫人。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清雅肃穆,唱腔端严厚重,极得余派之真传。
△孟小冬之《空城计》
1947年,在杜月笙寿诞义演堂会上演出完《搜孤救孤》后,观众热情不减,迟迟不肯散去,万般无奈之下,杜月笙到后台劝说,孟小冬方才换上旗袍,到台前鞠躬谢幕(这是她唯一的一次演出后谢幕)。那个时候,观众所看到的孟小冬,大多是挂着髯口的老生扮相,只有在画报上,才能一睹她生活中的样子。
孟小冬还有一些反串旦角的形象,从没有在舞台上呈现过。
△余叔岩、孟小冬、李少春师徒合影
梅兰芳的戏服在当时的京剧舞台上,可以说是最为绚丽夺目,且造价昂贵的“奢侈品”,在与梅兰芳结合的那几年,孟小冬经常穿上梅的戏服,拍摄种种照片,在梅兰芳与梅党设计迥异于传统扮相的“梅氏古装”时,因孟小冬容颜秀丽,多次被当作模特儿,画上戏妆,梳上新样式的发髻,穿上新设计的服装,拍成照片,以供研究与欣赏,齐如山在回忆录中记载: 正顶上之髻…于神仙夫人自然合宜,但如小姑娘或丫环,则宜梳旁髻,垂于鬓旁,方显着幼稚年轻。但这个旁髻始终没有研究好,后来研究了一种,只由孟小冬梳上照了一张相片,确极美观,这张照片在社会中存留着的还不少,诸君或者有看到过的。所以好看者,也是因小冬之面貌好,《红楼梦》中所谓容长脸儿,身材亦细瘦而高,所以美观。兰芳脸形稍宽,梳旁髻不易美观,所以永未用过。
△孟小冬古装
孟小冬移居港台后,曾参加欢送国画大师张大千侨居南美饯别宴会,即席反串《贵妃醉酒》助兴,颇见功力;香港著名粤剧前辈白雪仙在访谈中表示,孟(小冬)老师在旦角表演上,点拨过她,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孟小冬的说戏录音中,往往也是把同场旦角的唱念一同说出,可见那时候的名角儿,有“真本事”,不仅对自己本行的表演烂熟于心,对于同台的其他行当,也了解颇深。
孟小冬的旗装照片很多,除了《四郎探母》,很多只是“拍着玩儿”,很有意思的是,在北洋画报炒作梅孟绯闻的照片中,就有一张孟小冬的旗装,手里抱着一只哈巴狗,十分生动有趣。
此外,她还有一张与清朝最美格格王敏彤(又名完颜童记、立童记)的旗装合影,王敏彤是满洲镶黄旗人,人称大格格或王大姑娘,是末代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的表妹。其父立贤是军机大臣崇厚之孙,其母为乾隆皇帝五世直系孙女、贝勒毓朗二格格恒慧之女。孟小冬与这位喜欢京剧的贵族格格,有很深的交情。
△孟小冬旗装
△孟小冬之《游龙戏凤》
△孟小冬《四郎探母》饰公主
孟小冬这些反串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可惜现在的人,大都不太清楚“反串”这一词的本来意义。在戏台上,演员总有自己的本工行当,与性别无关,在本行以外的演出或拍照,方能称之为“反串”,这个词在现在已经被错用得滥了,以讹传讹,变为单纯反转性别表演的代号,从词义的流传规律来讲,或者不久以后,辞典也会对讹传的用法进行认可,毕竟词语的意思还是人所规定的,谁知道呢?
- 历史推荐 -
中秋节唱不完的“八月十五”
汪曾祺:“样板戏无功可录,罪莫大焉”
巴金:“样板戏”在我心上烙下的火印是抹不掉的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细说京剧《春秋配》的情节与版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