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究竟看了哪几出京剧?

文志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在渝曾先后两次观看京剧。第一次,9月5日晚,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假中央干校礼堂举行茶会,招待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及其馆员,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王若飞,以及国府中枢要员应邀作陪。会上,斌良国剧社(厉家班)演出京剧助兴。第二次,10月8日晚,军委会政治部张治中部长奉蒋之命,为毛主席即将离渝,特于军委会大礼堂举行盛大欢送宴会。席间,又有厉家班的京剧演出。

 

 关于这两次晚会所演京剧情况,当时的新闻报导中提及不详,于今众说不一。如《重庆文史资料》第24辑,邹集记述9月5日晚会之《毛主席与蒋介石共观京剧》文:“……演出的京剧为《穆桂英挂帅》”;《人民戏剧》1981年第8期,阿甲的文章《搞现代戏锲而不舍》中,也曾提到:“我记得,(延安平剧院)有一回在杨家岭礼堂演戏休息的时候,碰见了毛主席,问他在重庆看戏的感想。他说:‘蒋介石三次请我看戏,看了两次,一次是看《法门寺》,一次是看《十三妹》,他们在技术上比你们好些,风格没有你们高,你们演得深些。’”《戏剧电影报》1991年第24期,李赐《毛主席在“陪都”看的什么戏》一文,“是晚我曾观剧。观剧后当晚所记日记:‘毛泽东看完了《穆柯寨》便走了”。


 

 那么这两次晚会上,毛主席究竟看的是什么戏?近年来,在参与《重庆戏曲志》的编修工作中,我曾对此进行查证。


 看来,第二次(10月8日晚)看的《十三妹》,是准确的。因为1945年10月9日重庆《新民报》三版《山城咋夜绮宴开,毛泽东辞别重庆》报导中最后一段:“自由式的夜餐,冲淡了严肃性,最后并以山药旦的鼓词、厉家班的《十三妹》以娱来宾。”以此为据,诚可信也。


 至于该剧的演员,厉慧敏饰何玉凤,可以肯定。远自厉家班成立以来,此剧的主演就舍她无谁,而且她自己对这次的演出,至今尚还记忆犹新。唯其对给她配戏的其他演员,因年长日久记不太实在了。但是,根据那天晚上厉家班还同时在一川大戏院上演了全部《十三太保》(见当天《新民报》、《新蜀报》戏剧广告)的情况分析,剧场那边是少不了厉慧良、厉慧斌和厉慧兰的。那么这边,十之八、九就是赵慧聪(安骥)、李慧娟(张金凤)、李慧来(恶僧)、厉慧森(赛西施)等。


厉慧良、厉慧敏之《打渔杀家》

 

 关于第一次(9月5日),则前引三文,怕是皆有出入。其《穆桂英挂帅》原非京剧剧目,系由梅(兰芳)先生于1959年始自河南豫剧改编而来,解放前的京剧班社,当然都不可能演出;而且查遍厉家班解放前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关穆桂英者,也只有《穆柯寨》、《枪挑穆天王》、《辕门斩子》和《天门阵》几个单折,有时分别上演,有时合演则名《杨宗保与穆桂英》。

 

 其二,如果是《穆柯寨》,那么到第二次时,就不会是《十三妹》;反之,既然第二次已确认《十三妹》了,那么第一次就不可能会是《穆柯寨》,因为当时厉家班这两个戏的主演,都是厉慧敏,并且又都同样以旦角应工。当时的厉家班,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有挑梁顶柱的名角。如此重要的演出,恐怕招待会的主办人和戏班的负责人,在先后两次为同一客人的专场安排上,都会尽力避免演员重复和艺术形象之雷同的。


厉慧敏之《十三妹》


 其三,《法门寺》倒是厉家班常演剧目,但其情况与《穆柯寨》有似。并据厉慧敏、陈慧君、厉慧森、童慧苓、贾宝麟等多位曾亲自参加该晚会的演出者回忆,都说那天演的是《三国志》,并且指出演员为厉慧良(前孔明,中鲁肃,后关羽)、厉慧敏(周瑜)、厉慧斌(曹操)、厉慧兰(后孔明)、厉慧森(蒋干)。

 

 另据重庆《新民报》当时的戏剧广告:10月8日斌良国剧社(即厉家班)10月8日夜台全部《十三太保》;9月5日则仍旧登载的是9月4日的广告“一川斌良国剧社(即厉家班)9月4日夜台《十三妹》”。这也就是说,当厉家班10月8日在军委会礼堂晚会上演出《十三妹》的同时,他们在剧场还上演了《十三太保》;而9月5日在中央干校礼堂晚会上演出时,剧场就停演了。由此可知,厉家班当时的演出实力,象《十三妹》《法门寺》等这类需要演员不多的戏,是完全可以分队演出的。如果9月5日晚会上演出《法门寺》,从营业收入着想,剧场则大可不必停演,正如10月8日那样;既然那天剧场没有演出,势必是晚会上演出了占人较多的《三国志》了。或者这也可以作为《法门寺》之说,乃是作者记述有误的旁证。


厉慧良、厉慧敏之《别窑》


 而厉慧良于1991年7月16日在《北京晚报》文艺副刊上载文《我第一次为毛主席演戏》中也说:“开演前,毛主席在张治中等人陪同下步入剧场就座。记得他穿的是一件灰色制服。过后,蒋介石才来。他一进门,照例是全场起立行注目礼。但毛主席仍坐在沙发上泰然自若。只是在蒋介石走到他面前时才站起来握了握手。他那不卑不亢的神态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天演出的剧目我记得是我一赶三(前鲁肃、中孔明、后关羽)的《群·借·华》(注: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虽然在慧良赶角问题上与慧敏等所记稍有出入,但从如此众多当事人均同说一剧的情况看,《三国志》应当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了,所以,当今尚未发现更具权威性的文字记载之前,我认为毛主席在重庆所看之京剧,一次是《三国志》,一次是《十三妹》。

 

 (《重庆文史资料》第39辑)


- 历史推荐 -


我看过最好的《大 ·探 ·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谭、裘、张”

说《伍子胥》:杨宝森的唱腔没有汪派的昂扬刚劲,但更挂味儿

京剧《杨家将·碰碑》中的“石虎”究竟是什么?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细说京剧《春秋配》的情节与版本

新编京剧为何大多难以保留与流传?

赵燕侠:“京剧旦角的唱念,要使观众一字一句都听清楚”

侯喜瑞谈科班生活:单调、枯燥的“七年大狱”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