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编戏曲的毛病:主角唱,配角唱,场场唱,处处唱

刘琦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听说戏曲演员有这样的感受:在戏里该安唱的地方不唱,憋得难受;不该安唱的地方安唱,唱得难受。看来,如何安唱,虽无一成不变的公式,但终不能随意设置,而是有优劣之别,有章法可循的。

 

 从戏曲创作的实际看,该安唱而不唱者少,不该安唱而唱者多。有的戏竟形成主角唱,配角唱,场场唱,处处唱,演员唱得嗓哑,观众听得心烦,尽管有的唱段唱腔优美而繁难,但由于钢没有使在刀刃上,并不能发挥预期的艺术效能。在传统戏中是包括“唱功戏”这种样式的,但数量并不大。一出戏能否写成“唱功戏”,也须视内容而定,不是什么戏都适于采用这种样式。

 

 “唱、念、做、打”,“唱”居首位。一般地说,唱功确是戏曲塑造人物形角的主要艺术手段。而在一出戏里,唱功的设置则应以内容需要为转移,以精当为贵,却不能搞成多多益善。剧种不同,安唱的规矩也不同。


 京剧具有洗炼、含蓄、传神写意等特色,在通常情况下,尤其不宜安排过多、过长的唱段。《穆桂英挂帅》一剧,豫剧的末一场穆桂英有几十句唱词,梅兰芳的京剧穆桂英在相应的地方却只唱八句原板。梅兰芳特意解释说,这种改动并不是因为他年岁大了“怕多唱”,而是由于剧种的“风格不同”。


梅兰芳之《穆桂英挂帅》

 

 唱功在戏曲里有其独特的艺术功能。唱与念,不只是形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唱功不仅是念白的音乐化,念白也不仅是唱功的口语化。它们虽然都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而其具体的职能却有所不同。安置适当的唱与念,往往不能互相代替、互相“翻译”。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这里说的是文与诗的区别,戏中念与唱的区别,也可作如是观。


 唱比念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是更有力的表情手段,更善于把戏剧人物内心深处的一丝一缕的感情波纹,或汹涌澎湃的心潮大波,鲜明、生动而充分地传达给观众。


 优秀的京剧代表作《打渔杀家》中,主角萧恩共有六段唱,总共不过三十几句唱词;而每段唱都安在人物感情激荡,不唱则不足以充分表达的地方。这六段唱分别抒发了萧恩在不同境遇中的自豪、感激、苦闷、气恼和复仇烈火等感情。每段唱都是在或激烈或深沉的感情驱策下,欲罢不能地唱出来的。


李少春、侯玉兰之《打渔杀家》


 戏曲中的唱段应是由人物的感情点燃起的火花。感情越浓郁,那火焰越明亮而美丽。换言之,只有当人物心里具有充沛的感情的时候,才适于安唱。当然,在戏曲中,有时为了增加气氛、引人注目、交代情节、调剂耳音等不同原因,也会安置一些唱段,但这终归不是主要的,不是戏里的主要唱段或重要唱段。

 

 因情起唱——这就是安唱之道的主要之点。当然,以唱抒情又往往与叙事和议论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当人物无情可抒时,却让他大唱特唱,这是有些戏中唱功繁重而不感人的原因所在。

 

 唱、念虽有别,但由念而唱、由唱而念却应转换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从而给人一种唱与念浑然一体、互相贯通的感觉。


 京剧《赵氏孤儿》的“打婴”一场,魏绛唱的一段汉调二黄,就堪称安唱准确,起唱自然的显例。魏绛意外地知道了,被他作为奸佞痛打的程婴,原来是个大仁大义的贤者。他万感丛集,愧悔、敬佩、感慨、振奋等复杂感情一时涌上心头。他不禁发出“这这这这…哎呀”的嗟叹声,紧接着便在“丝鞭”接“脆头”的锣鼓声中起唱“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一段唱。这正如古人所说的“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段唱象是感情的激流所形成的一道壮美的瀑布,达到了起唱自然和谐的极致。由念而唱,衔接得天衣无缝,而毫无突兀之感。清人何绍基曾说:“昔人论书白:折钗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以喻其无起止处也。”戏中安唱也应如此,既要因情起唱,又要起得自然,似“无起止处”。


马连良、裘盛戎之《赵氏孤儿》

 

 总之,要想使演员唱得舒服,观众听得满意,使唱工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就要把唱段安置得恰到好处。认真琢磨一下安唱之道,是戏曲作者不应忽视的一个课题。

 

 1983年


(《京剧艺术论》)


- 历史推荐 -


王瑶卿先生珍贵的十九式手势图

徐訏论梅兰芳:“既是英雄,而又是美人”

京剧与戏改:改革不要伤害京剧的特定语言

梅兰芳与跷工:梅兰芳究竟会不会踩跷?

谈唱戏保嗓:要注意“酒色财气”四件事

谈《一捧雪》:梅兰芳“浓妆淡抹总相宜”

说《大·探·二》:“女王临朝”只是戏,明代历史上绝对没有

俞振飞:程砚秋对于昆曲可谓“天赋独厚”

“尖团字”究竟是什么?“半尖半团”的唱法对吗?

徐兰沅:“好的京胡,应该跟随唱腔的情绪”

徐凌霄:说说民国北京的戏衣业

吴小如:论张君秋、李世芳之优劣

1959年田汉致梅兰芳的一封信(对《穆桂英挂帅》剧词修改的建议)

张伯驹:“我听了一辈子戏,也不知道什么是特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