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过年了,你家杀年猪、炕腊肉、打粑粑、推豆腐、做糖糤了吗?

2017-01-20 微湘西 三苗网X智慧苗族



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




◆ ◆ ◆ ◆ ◆


湘西的年味

今天就是小年了,在湘西早早就能嗅到年味了,进入腊月,湘西人开始办年货了,由于世居山区,地处偏僻,湘鄂渝黔边区,土家苗汉聚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过年饮食习俗,杀年猪、炕腊肉、打粑粑、推豆腐、做糖糤……这些传统习俗,融在湘西人的血液里,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了,湘西人的心态已进入过年状态了。 


以前,湘西人比较贫困,准备年货是一屋人年前的大事。现在是湘西人过年的一道亮丽风景,散发着浓浓的乡愁。


杀年猪



湘西人准备年货,从杀年猪就开始了。


到了腊月,农闲了,猪肥了。寒风起,一声声猪的尖叫声就会从湘西的一座座村寨传来,看见吊脚楼的坪场上有一头猪被几个男人扯出来。猪尖叫着拼命地往后退,人七手八脚地拼命地往前扯,按在案板上,放个脸盆接猪血。杀猪有专门的杀猪人,往往从颈部一刀杀进心脏,瞬间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猪哀嚎几声就气绝了。


猪的主人家,却不敢看,主人躲得远远的,躲在一角偷偷的流泪:猪啊,哪喊你是吃货,好走啊。过去,一年四季,辛辛苦苦扯猪草喂了猪一年,主人起早贪黑的上山扯猪草,剁猪草、煮猪食,让猪吃饱长膘。现在,也喂白猪,也用饲料。没喂猪,屋里又有老人家的买个猪都要杀年猪。


主人在厨房里烧开水,水开了,放满修猪盆。杀猪人便把杀了的猪放入修猪盆里。先把四只脚踝处割个口子,然后从口子处用铁棍戳,让皮肉间有个通气道,然后,从开口处吹起,把猪吹得胀鼓鼓的,最后把口子扎好。这样烫好的猪好修毛,修得干净。 把猪修好,提起来,挂在梯子上,黑色的猪就焕然一新,变得白白胖胖的了。热漉漉的猪肉,轻轻一拍,猪肉就像水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抖动。便开始剖猪,从头到尾沿猪肚一刀划去,肠肝肚肺便现了出来,掏出用脚盆装好。然后就分肉,大功告成。辛辛苦苦,湘西人为的就是过年时能够让家里人过好年,就是为了炕一炕腊肉。


然后主人就把杀猪人砍好的猪肉,分几块给邻居、亲戚和杀猪的人。让他们分享一下一年辛苦的殷实和温情。 之后就是吃刨汤肉和炕腊肉了。


刨汤肉



  

杀年猪后便要邀请亲朋好友吃刨汤肉。


只要周末看到某公路边停靠多辆轿车,不用说都是请来吃刨汤肉的。许多人平日在城里憋屈了一周,周末乐意外出透透气,若有刨汤肉的去处,那是一件有趣也幸福的事情。天气很寒冷,而人情味特浓,倍感温暖。多次的被邀请,过足了吃刨汤肉的瘾。


湘西的农家养猪很多是用来杀猪过年的,这部分就很少饲料养殖,是用粮食或者时令的红薯、南瓜、猪草煮熟喂食的,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所以比饲养场出来的猪肉肉质要细腻可口,具有粘性,味道更纯正香浓,炕的腊肉更美味。正因为如此,也有好多城里人自己找关系到乡下买粮食土猪,同时过过杀年猪的瘾,一般就在当地农家就地解决,往往邀约亲朋好友凑凑热闹,吃的吃,送的送,到最后一条猪也没剩多少,图的就是一个乐趣。名义上的刨汤肉,不仅仅是新鲜出炉的猪肉,热心的主人会竭力展现他的热情,打豆腐呀,打粑粑呀,现杀土鸡呀,现杀山羊呀什么的,就算有心减肥,又哪里能抵挡美食当前的诱惑呢?一般情况下,还会连吃带包,抹着油腻腻的嘴唇,拎回一刀主人送的土猪肉。


话说回来,真是不忍心看着血淋淋的屠宰场面。那穿透耳膜的尖锐嚎叫,听得血液汩汩而出的声响,及至渐渐微弱的哀鸣,心里不是个滋味。然而,肉吃跳(指才杀就马上炒来吃),当刨汤肉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吃货们就按捺不住了。


吃刨汤肉也是联络感情的纽带之一,无论喜怒哀乐,无论悲欢离合,都能在一席觥筹交错间畅饮而尽,看那满堂的欢笑声,带着越来越逼近的年味,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


炕腊



  

湘西各族人都有炕腊肉的习俗。


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大部分用来制作腊肉。先将肉切成条条块块,重的四五斤,轻的一两斤,然后将肉抹上盐,有的放点花椒,有的放点五香粉,再将肉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塞紧,让盐分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将肉取出,挂在通风处,将水阴干,这样便可以炕了,农家堂屋里多有一火坑,肉则挂在火坑上面,个别的挂在灶上面,一边取暖作饭,一边熏腊肉,一举两得。慢慢用明烟经2个月左右火炕出来的腊肉,最后变成金黄或黢黑,腊肉就做成了。


湘西属高寒地区,农村烤火时间较长,腊肉炕的时间也长。炕好的腊肉可久藏不坏,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立冬。照例,清明过后腊肉在谷仓内储存,可以放几年。 湘西多山,树木丰盛,多烧杂木、松木,炕出来味道香醇。湘西腊肉其貌不扬,但味道好,嚼在口里,齿颊留香,满嘴生津。蒸熟的瘦腊肉,可以一丝丝、一片片用手撕着吃。洗净的肥腊肉通明透亮,放在阳光下可照见人影。除夕之夜,一家人围桌吃团圆饭,一碗腊肉是少不了的。一家人炒腊肉,满寨子飘香,也可蒸,也可以和干豆腐丝炖火锅,好吃得很。我最喜欢半精半肥的和腊肉骨头。腊肉,不仅用来待客,同时也可做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的礼物。逢年过节,人们总要带上腊肉去走亲戚。尤其那些小伙子,每逢节日来临,总要带上腊肉去看望岳父岳母,以博得女友及全家人的欢心。


现在湘西城里人,没得条件炕腊肉了,也要搭乡里人炕点腊肉,或买点乡里腊肉,挂在阳台,也是湘西过年一道风景。清明过后洗净放冰箱冷冻保存,味道经年不变。


打糍粑




一家打粑粑,几家人帮忙,好热闹。


湘西人把糯米粑粑又叫粑粑,书上又叫糍粑。湘西快过年时都要打粑粑。 打粑粑的原料以糯米为主,适当加点粘米。把糯米和粘米和好,泡一个晚上,在甄子里蒸熟。熟了的米饭,一粒粒涨得发亮,很香。大人和孩子都会抓一团尝尝。一边尝一边把糯米饭倒进石槽,两个强壮的男人用粑粑锤你一锤我一锤地此起彼落。“嗨!”“嗨!”“嗨!”“嗨!”尽在高高举起和重重落下的锤声里。打粑粑的锤音,在村庄里闷钝而响亮。打烂打糯,到后面下锤提锤时,锤上会拖出一条长长的米丝,像布匹和哈达,与锤子难分难舍,纠缠不清。糯米的粘性,就像磁铁和强力胶,把粑粑锤紧紧地吸着、包着,扯不断,化不开。


女人和孩子们就手里蘸点熟油,赶紧把打好的糯米团从粑粑槽里抱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趁热捏成一个一个小笼包大小的小团子,一溜排开,放在一条长木凳上,用另外一个木凳压上去,几人一齐使劲挤压,小团子就压成了饼子,圆圆的,排在板凳上。粑粑就成了。


小时候爱看大人打粑粑,尝一口蒸熟的糯米饭,分一个才做好的粑粑,烫就在手上拋来拋去,温了再吃。男人们嗨嗨嗨打得热火朝天,女人们手脚麻利的尽快做好粑粑,不然冷了不好压平。一派湘西年味,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


在湘西,不管人多人少,每家过年时都会打100、200斤粑粑。粑粑冷却后,放在一个大水缸里,用腊水泡着,放到来年春天都还可以吃。大人下地劳动,小孩放牛守牛,带上两个粑粑,在火边一烤熟当饭吃。


我最喜欢烧粑粑吃。粑粑,吃的方法很多,可以烧吃、煎吃、煮吃,“煮的煎的不如烧的”,烧起吃最好吃,我们湘西叫的烧粑粑其实是烤粑粑,是我小时候冬天特爱的事,是最过瘾的吃法。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坑。粑粑便是放在火坑边烤的,火坑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泡在冷水中的粑粑硬,让它烤软可不容易。烤粑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往往等不起粑粑烤香烤软。粑粑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粑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要不停换手才行。但一想到入口的绵软香脆,又不得不耐烦。粑粑在火气下烤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我们叫“鼓儿”了,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也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慢慢放下就不烫手了。


然后就着霉豆腐、酸菜、油辣子、白糖或蜂糖,那个好吃,人间美味。


现在住高楼,也有时用电炉烧粑粑,不过没有儿时火坑烧粑粑的味道了。现在经常煎吃,偶尔也和白菜苔煮吃。不管怎样,过年了,要吃点糯米粑粑,才感到像过年的样子。有时好高兴参加乡里打粑粑活动。冬至一过,街上也有专门卖烧粑粑的了。


推豆腐




腊月廿十五,家家户户推豆腐。


湘西人都是用传统的石磨来磨豆腐。不像纯机械生产的豆腐寡淡无味,石磨豆腐外观上块形完整,软硬适度,质地细嫩,无杂质,具有特殊香味,味道纯正清香。颜色白色中略带黄色,富有弹性,口感极佳。


当年的新黄豆经过一天一夜的浸泡,其皮壳软化,肉质饱满,富含水份。再一勺勺喂给石磨,石磨一口一口地嚼成泥磨成浆。白中带黄的黄豆浆放在纱布过滤,将豆渣过滤出。过滤出的豆渣,也是一道美味。吃不完的豆渣,湘西人把它们捏成一个个团子,装进一个篮子,跟腊肉一起熏。十天半月后,熏过的豆渣干干的、黄黄的、硬硬的,一股浓香,跟大蒜、白菜之类的炒吃,更香,那香浓得一个寨子都闻得到。


过滤后的豆浆,用开水煮熟,冷却,点浆。


煮浆,将原浆倒入大铁锅,土灶旺火煮沸原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没有煮沸的豆浆可是有毒性的哦!煮沸的原浆热气、香气一下子弥漫了整个灶屋。这时,大人会给嘴馋的孩子舀一碗原汁豆浆,那个味道可真香啊,一碗下肚,两个字——舒坦。喝了这样的原味豆浆,我是再也不会去买城里早餐车的豆浆了。


点浆,也就是点卤,这是传统石磨豆腐的秘籍。放的是石膏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出来的豆腐很少,味道很差;少了,就会全是网眼,捻不起来。大人们做得特别仔细,一边搅拌一边观察,半身被热腾的雾气笼罩,神奇的变化在豆浆缸中发生了,液态的豆浆变得稀稠起来,开始结成糊状、块状。点了浆,就成了豆腐脑。


压石,其实就是给豆腐花定型,压出的水份多一些,豆腐就老一些,压出的水份少一些,豆腐就嫩一些。把豆腐脑舀进纱布冷却,包好,压上木板和石头,把水压干,豆腐就成了。压在木板上的石头一定要用力均衡,不然豆腐就会疙疙瘩瘩、高高低低的,样子不好看。湘西人做豆腐实在,一粒小米大的豆渣都不会杂在里面。这样,豆腐摸起来特别硬,吃起来特别嫩。硬得可以用竹篾片穿着提起来走,嫩到入口就化。


那么大一包豆腐,一餐是吃不完的,湘西人就把豆腐也放在火炕上熏成豆腐干。或者找来一个木桶,铺一层稻草,放一层豆腐,再铺一层稻草,再铺一层豆腐,火炕边捂着,让火的热气把豆腐加温、发霉,做成霉豆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豆腐乳。发好霉,伴上辣椒粉、花椒粉、姜丝,在油汤里泡上一个月,霉豆腐的颜色灿烂而干净,比龙肉都好吃。特别是生病的人嘴里没味时,来两坨小小的霉豆腐,马上就能吃上三大碗米饭。


湘西人还会把豆腐切成三角形,用油炸成油豆腐,这可是我的最爱。寒冬腊月里,吃腊肉火锅的时候放上自制的油豆腐,吸饱了肉汤的油豆腐鼓胀鼓胀的,再蘸一下油辣子吃,味道极好!传统石磨豆腐的独有风味是如今机器生产的豆腐无可比拟的,而湘西石磨推出的豆腐又是别处不能比的!


糖馓


  

糖馓,是湘西逢年过节、结婚生子时,招待亲戚朋友时必备的一道风味小吃。把它捏碎了用开水冲泡请客人吃,叫请茶;也可以把炒菜的热汤倒在上面当锅巴吃,口口香脆。吃糖馓会渗入大量唾液酶,有助消化吸收,促进胃肠蠕动,提升肠胃机能。


糖馓的制作原料有糯米、菜籽油。将糯米蒸熟捏成团或者片状。在太阳下自然晾晒,直到晒干发硬为止。再用茶籽油或菜籽油炸后直接食用。或是不经油炸,捏碎加水加少许油煮至米粒松软,待水干时不停用锅铲翻动,以防粘锅,再撒上盐、胡椒配上煎蛋,是女人生子坐月子的滋补食品。还可加温水泡软后,和肉沫一起剁碎,加蛋清制作成肉沫丸子。


土家族生养孩子必备“糖馓”。孩子生下之前,外婆家里就必须准备“糖馓”以及鸡、鸡蛋等等物件。然后,在吉日(一般选婴儿出生满十天)带领亲戚朋友抬着抬盒,挑着挑盒,去女儿家“看月”,为婴儿“打十朝”,送礼表示贺喜。


做酸汤



  

湘西人过年少不了酸汤。酸汤是苗家人喜用的调味品,因为它是苗家菜的基础,人们常用酸汤烹制酸汤鱼。


这里的“酸汤”可不是用醋或者西红柿加工的汤。湘西苗家都备一个坛子,专用来“养”酸汤。用当地杉木做成的敞口大木桶,或者选用瓷器厂生产的火色老、抽瓷好、无穹筋、无沙眼、体形美的敞口或有坛沿的瓷坛。


苗家人有一套传统的酸汤做法:事先将少量的面粉与淘米水调匀,用文火加温不断搅匀,直至快沸腾时将其倒入土坛中并盖好坛口。酸汤材料虽然简单,但是做法很讲究,性子急、脾气暴、没有耐心的人就做不了。酸汤需要将淘米水不断地加热,文火慢慢不断地升温,期间不断用手试探温度,感觉开始烫手(大约40℃-50℃),如此反复多天多次。所以性子急的人,容易使汤汁温度快速升高,或者手感差异大,温度掌握不好,酿造的酸汤味道不好或不酸。因为酸汤需要微生物发酵,温度高了会杀死细菌,温度低了不利于发酵。


酸汤预制好放入木桶(泡坛)后,可以不用密闭封存隔绝空气,但必须用新鲜树叶、纱布、木板等盖住,以防混入杂物、杂菌而酸败变质。待其4-6天发酵变酸即成酸汤。每次取用后即又向坛中加入新的淘米水,以便下一次使用,也可用米汤来制作。如果因天气原因或者汤脚受损使酸汤不够正味,可以将酸汤放到炉子上炖一下。盛酸汤要用专用的碗具,不能碰到油,否则酸汤会“生花”,失去原味。


另外,用酸汤点的豆腐相当有味。酸汤与泡菜水和卤水一样,保存得当,愈存愈香。


烧米酒


  

在湘西,几乎家家户户常年藏有一缸香醇的米酒,用以盛情接待客人,或者家人自饮。


糯米酒是外婆那代传承下来的,从古至今凡是坐月子的必定要吃这个身体才好。全是手工,水是天然的山泉水,烧的是柴火。


只要在黄昏晚饭时分走进村子,老远就闻到那种浓烈又带有一丝清雅的酒香,那香气不浓不淡,闻起来令人愉快又感觉不到有丝毫粗俗的味道。特别是哪家酿酒的时候,初闻到那种新鲜出炉的米酒的香味更是强烈而粗猛,细细嗅来似乎夹杂着还略有轻微的焦香。


刚刚出炉的米酒味道更厚更醇,不会喝酒的人只要添上一小口就会晕头转向了。有许多酒量好的人就喜欢喝刚刚酿造的酒,刚刚出炉的米酒乍一看,颜色清澈透明,光泽明亮,没有任何悬浮物更无浑浊物。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碗中的酒呈浅黄或金黄色,若把盛酒的碗端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无数洁白细腻小气泡在上下翻滚,这无疑更会吊人胃口,令人垂涎欲滴。


米酒是湘西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粮。特别是在婚嫁喜庆之时,酒的魅力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乡下人家喝酒不讲究规则,他们只喝一种米酒只求尽兴就行。他们喝酒的姿态也是千姿百态,有站着喝,有坐着喝,有蹲着喝甚至有爬到桌子上去喝的,有时喝在兴头上连已经烂醉如泥趴在地上的人也不放过,把他拉起来再喝,直到呕吐不止才叫两个人把他架着回家去。


尤其老人家对米酒情有独钟,每天晚饭时面前总摆有一碗米酒。我小时候每当看到外公喝酒时那种超然独酌的醉态就羡慕不已,恨不得自己马上成长,当时就可以和外公一样喝上一杯醇香的米酒。如今,人们喝的白酒大多是机械化生产,传统的古法酒酿的工艺日渐少见,但由于老一辈湘西人喜爱喝家酿米酒,这种古老的酒酿工艺得以留传下来。


湘西人酿米酒依旧遵循古法。将米淘洗后,浸泡一两小时,上木甑蒸煮四至五小时。一甑一般可蒸20斤米。将米饭冲浇三至四桶凉水,进行冷却降温,再将米饭搅拌均匀,让其降至常温并保持温度一致。将酒曲药丸擂碎,并将其均匀洒至米饭上。将洒有酒曲的米饭搅匀,装入陶缸覆盖好,埋入谷壳中发酿48小时。发酵后的米饭加水浸泡一个月,成了酒坯,便可入锅蒸酒了。蒸酒要用文火,添柴的多少与间隔很有讲究,人不能离开。蒸酒的过程中,顶锅里的冷却水要更换四五次。经过四五小时的蒸煮,便有了一坛香淳的米酒。


自酿米酒,由于采用祖传酒药和工艺,酒老味淳,深得湘西人的喜爱,除了周边常有人上门购买外,还被人带往外地,作为礼物送人。


湘西的年味,在打糍粑的木槌声中升腾

湘西的年味,在苗寨人的欢笑声中渐浓

湘西的年味,在醇香醉人的米酒中绽放

湘西的年味,在祖辈相传的记忆中永存


为了满足广大网友和苗族群众喜爱视频的需求,为了宣传苗族视频创作者的才华、宣传视频中主角的才华,三苗网将开设【三苗视频】栏目,您有什么看法呢?点击最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图文来源:微湘西公众号

本期责编:九妹


提示

三苗高薪诚聘,奇迹参与见证


运营经理: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比如网络企业中高层管理,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等,具有创业梦想和激情,具有团队精神,具有民族情怀。最好是在贵阳和凯里工作。具体请加微信详谈:Maoming_shi,申请加微信留言:应聘



链接苗族与世界丨三苗网X智慧苗族

www.3miao.net

欢迎关注本微信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