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研究

2017-08-09 余岛 三苗网X智慧苗族


作者简介:余岛,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史诗,其文化地位、内在容量、艺术形态均意重体大,是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巨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吴一文教授在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这一领域架设起一座国际学术交流之桥。



在吴一文的专著《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中,我们会为其引证的史诗文献及民俗志田野资料之扎实丰厚而感慨。其对苗族古歌叙事传统梳理系统而简明,对苗族古歌学理分析精要而准确。通过阅读,读者会对苗族古歌学研究领域的种种困惑豁然开朗。这种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苗族古歌学术研究领域,而且对于苗族神话乃至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的探究,都很有范式意义。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的史诗形态学、口头传统与程式理论、史诗创编与活态展演、史诗民族志等领域的拓展研究。在其研究中有关苗族古歌叙事语境与民俗、叙事形态与方式的时空描述和细节再现,大部分是其直接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你们家里名师多,祖公多人都善唱。你爷教会你爹爹, 你爹教你你更强。锐像客家好铜针,赛过织缎老挑簧。”这是吴一文的爷爷传唱的一首古老的苗族古歌《歌花》。这首歌一直激励着他在苗族古歌传承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和努力。


吴一文虽然出生在一个汉族村寨,但自幼跟随来自苗疆腹地清水江畔的父母学苗语、苗文、苗俗。这是一个苗族古歌演述和研究世家,他的祖父、外祖母是当地著名歌手,母亲和几位叔父、舅父深谙苗族古歌、传统医学、木铁制作手工艺等。其父今旦先生是最早提出“苗族古歌”汉语学名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与马学良先生共同开展苗族古歌翻译整理,60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进行苗族古歌的研究工作。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吴一文坚实的民族志观察和史诗理论的基奠。


吴一文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分为几大方面:文本翻译整理、多媒体记录、外部研究、内部研究和一些重要基本问题的梳理等。翻译整理既是研究的内容之一,更是研究的基础。虽然过去苗族古歌有过几个汉译本,但吴一文在研究实践和梳理其他学者的成果时深深感到,没有苗文原文,仅凭汉语译文的研究难以登堂入室,有时还会因译文的不准确导致望文生义,甚至错误百出。基于此,他和他的父亲对所搜集的古歌苗语原文,进行了苗汉对照整理翻译。正在此时,由于贵州民族出版社的倡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马克·本德尔博士的加入,使《苗族史诗》苗汉英文对照版的诞生成为了必然。该书汉译以七言为体,信、达、雅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六七百条汉语、英语注释,有助于苗、汉、英语读者的阅读理解。此书出版后随即在国内外史诗学界引起积极反响。有学者在书评中指出:该书是“苗族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经典文献,它既填补了中国苗族古代典籍多语对照译本的空白,又为逐渐成为国际显学的苗族古歌学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2012年11月,在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上被学者誉为“跨国合作的经典文本”。这部80万字的成果获得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在当今时代,如何采用多媒体方式科学、全面、立体记录类似苗族古歌这样活形态口头传统的演述?这是一项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项目《苗族史诗(黔东南)》的获准立项,为吴一文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便利。他和学术伙伴们冒着严寒酷暑六进苗乡,对原汁原味民俗文化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演述进行了录音、录像,对演述人进行苗语访谈并用多媒体记录。这是目前唯一综合采用该手段对苗族古歌进行科学采录的成果。同步录音、录像古歌实景演述9小时,文本近4000行。尤其让他欣喜的是,在这项田野调查中,采集到了原本以为失传了的苗族古歌《哈勇黎》。这部约1000行的古歌,因极具悲剧性叙事,一般场合不能演述,以致学术界和民间过去都以为失传了,这一发现为苗族古歌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研究苗族古歌及其文化,20多年来,吴一文坚持每年到苗乡做至少三四次田野调查,一个节日活动、一项简单祭祀、一次婚嫁回门、一栋新房落成……都留下他的身影,连续15个春节,他都在苗乡、在歌海中度过。


30岁那年出版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吴一文研究苗族古歌的处女作,它立足苗族古歌原文、立足扎实田野调查、立足苗族文化生态。从苗族古歌所反映的苗族族源、族称、迁徙,到社会形态、民族关系、支系关系;从哲学思想、原始宗教、婚姻家庭、人生礼俗,到农牧林业、手工业、天文历法等无所不包。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苗族古歌热”以来,第一部也是目前仅有的一部对苗族古歌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苗族学者李炳泽曾评论其为“一百年来(苗族古歌)资料收集和研究的积淀,是集大成之作”。


面对苗族古歌“外部研究”的推进,吴一文在思考,其“内部研究”和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长期未为学术界所重视,尤其是在口头传统的文本化过程中,如何置之于苗语语境,更好地理解其深邃而具体的文化“细胞”亟须发力。


如果说叙事传统研究是与国际史诗理论的接轨,那么中国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则为他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关键营养——对苗族古歌篇章词句进行“通解”的思路日益明晰。



2012年,吴一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苗族史诗通解》出版,这是他们父子“发力”的成果。该项目以古歌中苗语词汇为线索,对其中涉及的3000多处词句逐一注解,涵盖古语词解释、人物注解、古今地名考注、动植物注解、重要风俗解释、句子解意、段意解读、异文对比、关系词考证等方面。《苗族史诗通解》注释数量之多、之全、之详,非其他古歌版本可比,不仅对于深入研究苗族古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也开创了南方史诗文本化过程中注解与研究的新范式。该项目被誉为“一部苗族古代社会的大学问经典”,并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如今,苗族古歌进入学术界视野已逾百年,作为一部特定的民间文学作品亦有一个甲子,200余篇(部)的中外研究论著可谓大观,但是,“苗族古歌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苗族史诗”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却未能厘清,以致有的学者概念不清、内涵外延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吴一文结合古歌的演述传统、内容形式特点,运用国际史诗研究的新成果,提出了苗族古歌的定义:“是流传于苗语黔东方言区,以五言为基本句式、以穿插有歌花的问答式对唱 (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以创世、敬祖、迁徙为叙事主题,内部篇章之间有着紧密逻辑联系,具备史诗性质的苗族民间活形态押调口头传统。”这是目前学术界对苗族古歌较为完整、科学和全面的界定。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吴一文认为:“苗族古歌的研究是苗族民间史诗与口头传统研究的一把钥匙,越是深入越感觉不知道的东西太多,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


今年6月,吴一文的“20世纪50年代苗语文学史料整理译注”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他的苗族古歌整理研究又将迈向新征程。据介绍,该项目将对其父等前辈搜集的、包括苗族古歌在内的数百万字的苗语文学史料进行翻译整理研究,以期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可靠、更加可持续的苗族古歌及苗族民间文学与口头传统资料。



吴一文简介:

吴一文,男,苗族,贵州台江人,1970年4月生,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文学硕士,高级记者。


1992年7月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1992年7月至2001年12月,先后任贵州日报社民族部、农村部助理编辑、编辑、主任记者;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任贵州日报社经济二部副主任;2005年12月晋升高级记者;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09年4月,任贵州日报社群工部主任;2011年1月,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出版出版《苗族史诗(苗汉英对照)》《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苗疆闻见录(校注)》《苗族史诗通解》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文章不代表三苗网的观点和立场


为了感恩广大网友对三苗网的支持,在三苗网X智慧苗族公众平台创立一年之计,我们制作了少量的三苗网纪念衫,欢迎大家扫描或识别二维码购买


文字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三哥



延伸阅读

吴一文教授新著:《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三苗网高薪诚聘,这里有你的机会和舞台

龙建刚:忆炳泽

纪念李炳泽:《苗族语言与文化》一书出版

苗族第32代“巴代雄”在花垣县开坛传授《苗族古歌》


识别二维码,关注三苗网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咨询:13658814628


三苗网是中国开通最早、坚持最久、影响力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苗族主题新媒体。从网站到“三苗网X智慧苗族”微信公众平台,一直是民族地区最受瞩目的民族品牌。我们提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宣传与推广、特产电商、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有偿和无偿服务。欢迎关注联系,携手共创辉煌!

宣传广告与商城

联系:18985533350

识别二维码,抢商城新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