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哥去赶最后一个抢手部落的盛会,这里的笙歌别样美!

鱼鱼 三苗网X智慧苗族 2019-09-06
 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关注我们哟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你知道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后面还有多少个部落吗?如果你想知道,那就跟着我一起去一个地方看芦笙,顺便看看一块石头。


从江县斗里镇中里村苗族女孩服饰


2015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我和哥到下江镇秋里村看芦笙。


虽然开了很宽的公路,但是没有烫上水泥,这几天又下雨,因此道路泥泞不堪,很难走。哥开着摩托车,只载我一个人。宰略之前的路是油过了的,因此很顺风。过了宰略,道路到处是坑坑洼洼,有积水的,也有满满都是淤泥。路虽然不好走,但去看芦笙的人却络绎不绝,有很多泥泞的地方都快被踩干了。


哥载着我,开了一段路的车,又叫我下车。我步行一段路,他推车一段路,过了泥洼地,我又上车,他又开车。我们是上午八点左右从家出发,到了上午十一点多才赶到秋里。我和哥到秋里一个远房亲戚家做客,按辈分,我们该叫那家的女主人为姨娘。我和哥到那的时候,他们已经用过早饭了。哥推车沾了一身泥,我的鞋沾了一点泥。哥在屋外开玩笑说:“咱们倒像是去耙田回来呀。”


我们进了屋,姨娘和姨丈热情款待了我和哥。饭桌上只有我们兄妹俩,他们一家人都在准备盛装去看芦笙。姨娘偶尔看向我和哥这边,笑着说“吃饭去啊”。姨娘边给孩子穿盛装,又边忙给我和哥拿酒添饭菜。哥让她不用管我们,叫她先忙。


饭桌上有一大钵糯米饭,有紫血、牛瘪,还有青菜汤和各种小炒。哥总是把肥肉、内脏和辣椒挑着吃了,偶尔夹到好的瘦肉,就说:“这个是好肉,夹吃了。”他夹起,放在靠近我的那边碗,然后继续吃肥肉、内脏和辣椒。其实不仅仅是做客,哥在家时也都这样。


我和哥用完早饭,姨娘收拾了碗筷,又继续弄衣服。偶尔有来讨芦笙饭图吉利的,姨娘就笑笑对外边的人说:“现在弄衣服手不方便了”。外面的也笑笑说:“忙吧忙吧”,就又到别家去了。


我和哥在炉边烤火,,姨丈时不时又给我们加炭,然后去煮猪食、烧洗脸水,再去穿衣服。我和哥边烤火,边看他们一家人穿盛装。姨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在外面打工还没回家,她就把心思都用在两个儿子身上。她的大儿子约十五岁,小儿子约十一岁。她为他们穿衣、扣衣扣、系腰带、整头巾。弄好后,又到房里拿出银饰和斜挎包形式的挂饰(汉语直译为枪袋,是一种用于装饰的斜挎包,刺有刺绣,缝有银片和银坠),还有一些鲜红色的塑胶花。银饰和挎包都斜挂在身上,塑胶花则插在围成圈的头巾前方。


秋里的苗服和大洞、宰略及其附近苗寨的苗服皆大同小异,男女的上衣普遍为自织的右开衫银扣亮布衣,只是女的有花边,男的没有。男子的衣服,已婚的和未婚的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妇女和女孩的装扮却大异其趣。妇女的上衣为对襟亮布衣,衣服齐腰处缝有彩色绑带,下着蜡染糯粉白色百褶裙;而女孩皆穿右开衫绣花边银扣亮布衣,下着青黑色百褶裙。至于头饰和脚饰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妇女大都盘发,不戴银帽和银饰。而未婚女子,除了盘发外,还可以戴银帽和佩戴银饰。女性的脚饰主要是指绑腿,又叫“脚笼”,苗语叫“tiub”。而鞋则不太讲究,现在都以市场上的鞋为主,这与斗里等地的苗族不同,那边的苗族十分注重脚下的鞋,一般是自己缝制,十分美观。


从江县下江镇秋里村苗族女孩服装


在秋里,男子穿的裤子一般为直统大筒裤,但由于受潮流的影响尽皆改为小筒裤,,当成牛仔裤穿了,不过布料依然用的是亮布。已成婚的男子一般不系腰带和佩戴银饰及其他挂饰,头巾可戴可不戴,没有太多的讲究。但为了美观,部分年龄未过三十的已婚男子还是选择包上头巾的,但插花与否得看个人喜好,也得看不同地方的风俗。


给孩子穿戴好之后,姨娘便开始为自己和姨父准备服装。她从房里拿出盛装,给姨父穿上后才去为自己穿戴。她换了之前穿的白裙,另系了一条新的,然后才穿上上衣并系好衣带,看上去显得十分简洁而又不失美观。


由于衣服都是自染的亮布衣缝成的,这种布的表面覆了一层混合物,布质有点硬,因此,姨父在穿上后却怎么也扣不上衣扣。姨娘看见后,就让我去帮姨父一把。衣扣也是一针一针给缝制起来的,衣扣上的银色圆形扣子只起到装饰作用,把衣服扣起来的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结。双手算敏捷的我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衣扣扣好呢。


帮姨父扣好衣扣,我又坐在炉边继续烤火,其时哥已经出去了。不一会儿,我就听见屋外叮叮当当的银饰碰撞声,芦笙的声音也从四面八方传来。此时,温暖的炉火已经没有了把我拴起来的力量,外面的动静就像一块大大的磁铁,把我的心思都给吸附了过去。我跟姨娘姨父打了声招呼,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去了。


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哥正在冲洗摩托车上的泥,已经洗得差不多了。看到我出来,哥便抬头对我说,由于路太滑,待会儿去芦笙堂就不开车去了,还说这寨上有一户人家,是我们的亲戚,家中有老人,他待会儿会去那一趟,看看老人,算是尽我们的一份心意,然后叫我一会就和姨父姨母一起去芦笙堂,我们就在芦笙堂碰面。我点了点头,就往那一群穿着盛装的人堆里走去了。


吊脚楼下的一群姑娘边谈笑边互相整理衣服,或是系绑腿,或是紧腰带,时不时又望向不远处的路口,因为那里是寨上停放芦笙的地方。芦笙节这天,寨上的男子都要肩扛芦笙来到这里聚集,等人们都来得差不多了,再一起赶往芦笙堂。



此时已经十二点过了,寨上的人也陆续赶到,不一会儿,路口的坪子上就挤满了人。插满草结和树叶的芦笙与人们身上的亮布衣和银饰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丛林深处盛开的一朵朵妖艳的奇花。


一位中年男子拿起小芦笙吹响了序曲,序曲一结束,所有芦笙一齐奏响,这预示着即将要前往芦笙堂了。再这样吹奏了几个回合,快到下午一点的时候终于出发。按照习俗,吹笙的人要走在普通行人的前面,因此,路上的行人纷纷给他们让行,就连车也开到路边停靠起来。我和这个寨子上的妇孺老少一起,跟在吹笙人的后面,场面虽不算壮观,但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秋里村男子服饰


原本以为,这次的目的地直接是芦笙堂,人们却在另一个寨子停了下来。姨娘告诉我说,这里有几个寨子要先到这个寨子聚头,等芦笙都到齐了,才一起赶往芦笙堂,这是古老的规定,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和姨娘家所在的那个寨子一样,这里也有一个坪子,只是面积更大了些。由于这几天下雨的原因,坪子上到处坑坑洼洼,中间几个地方还积了厚厚的淤泥,不过人们早就搬来石子和树枝垫在水坑和淤泥上,就算踩进去也没什么事了。


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几个寨子的人就都来了。坪子上是吹笙的男子,而坪子周围黑漆漆一片都是看芦笙的人。每次所有芦笙奏响之前,都会由小芦笙吹一小段序曲,这里有很多地方都会这样做。刚开始时,几个寨子先吹笙比赛,战斗了几个回合后再一齐吹,结束之后,就从坪子上撤下来,在寨老的带领下统一走到指定的地方祭祀寨神。祭祀的地方就在坪子下面的一条小路上,路中间和旁边的瓦堆上都摆满了酒。寨老端起一碗酒,一边念着祭词,一边用指甲蘸着酒弹出去,念完祭词就喝了一口酒,然后把碗传给其他人。吹笙的人似乎明白了寨老的意思,就纷纷拿起地上和瓦堆上的酒碗喝了起来。由于酒碗量少人多,人们就相互传着喝。喝完酒后,拿起芦笙就出发了。这一次,才真正是赶往芦笙堂。




除了吹笙的人依然走在前面外,这次的队列又有了新的变动,因为吹笙人的后面紧跟着的是这几个寨子里身穿盛装的青年男女,而妇孺老幼以及其他人要跟在这些青年男女的后面。


赶赴芦笙堂有固定的路线,吹笙的人和那些穿盛装的男女青年是必须要走这条路的,其他人则可以改道。作为客人的我,为了赶到他们的前面去拍正面照,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抄近路,我跟姨娘说了一声,就随着走近路的本寨人一起走了。


对许多苗寨来说,秋里芦笙堂的地理位置较低,我们是沿着小山路一直往下走了好久才看到公路。我当时就站在公路的上方,小路前面挤满了人,公路上也挤满了人,还有公路上面的另一条小路也挤满了人,我是为了等之前那几个寨子的芦笙才没有往前走的。


过了一会儿,那些吹笙的人和青年男女终于从另外一条小路赶到了,眼前黑压压的人堆慢慢地开出了一条通道,人们对芦笙的自觉礼让和敬畏总是出奇地达成共识。吹笙的人和跟在芦笙后面的青年男女走后,通道又迅速被人群封锁了。


秋里、大洞等地苗族服饰必备的“红腰带”


我当时还不知道芦笙堂的具体位置,就问了下旁边一位本地人,没想到同时有几个人回应了我。他们说去芦笙堂还得继续往下面走,并让我和他们一起跟上刚刚走了的芦笙,可我为了多拍几张壮观的人潮相就没有跟他们一起去。拍足了照后,我才跟着小路上的人流走下公路。


沿着公路再往前走一会儿,我就后悔刚才不跟着那几个人和芦笙一起走了,因为前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把整段公路都堵得严严实实的。当时的情况,真可以跟城里的堵车相提并论了。为了赶往芦笙堂,有不少人还不辞辛苦选择绕路走,还有的甚至冒着风险翻下陡坡,这足以证明芦笙堂是有多么受欢迎了。


挤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我才从人群中挣脱出来。虽然当时的天气还比较冷,但我的额头上却冒出了一颗颗细小的汗珠,可见我在人潮中也是拼足了劲。好在我最终胜利抵达芦笙堂,在人群中推挤的酸涩在看到芦笙堂的那一刻不知不觉已消失殆尽。


芦笙堂就在秋里小学的操场及其后面的草坪上。操场是各寨子吹笙比赛的场地,而前面的草坪则是青年男女跳芦笙舞的地方。周边到处站满了看芦笙的人。


吹笙和跳舞的人各自摇摆着身体,身上的银饰也跟着一起晃动而叮叮作响。尽管这几天阴雨不断,但似乎是人们太过热情的原因,在云头躲了好些天的太阳也在这一天破云而出,时不时又露出几束阳光来。



到芦笙堂一段时间后,我就看见了哥。我走过去叫了他一声,又问他把摩托车放在了哪里。哥告诉我说,车放在一个熟人家里,他家离公路不远,晚上回家可以直接去开走,十分方便。我又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哥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就对我说回家改了路线,应该比来时的那条路好走,因此不会像早上那样在路上耽搁太久。于是就预定四点半左右回去,并嘱咐我回去时尽量不要惊动姨父姨娘,省得他们殷勤留客不让我们走,或者还要回家去给我们打包芦笙饭。我点了点头,就去拍自己的照片去了。


后来,哥果然按照约定的时间找到了我,并问我想回家了没有。我站了大半天也觉得乏了,就和哥一起离开了芦笙堂。


因为我是第一次到秋里,哥怕我不认识路,就先把我送到一个他开车必经的地方,让我在那里等她,然后他才去熟人的家拿车。不一会儿,哥就把车开来了,等我上了车,哥正想开走时,姨娘就打来了电话。哥告诉她说我们回去了,姨娘似乎说了很多挽留我们的话,哥就骗她说我们已经快到家了,并认真地给姨娘说了声抱歉,挂了电话后,我们就出发了。


哥换的另一条路果然比今早来的那一条好走多了,所以我们再不必担心到家很晚的问题。哥在路上突然提起秋里流传了很久的“生乌龟的石头”,并后悔没有带我去看,可是那天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比起早上来的时候,我们下午回家可谓畅通无阻,果然是天还没有黑就已经到家了。虽然我和哥没有留宿姨娘家,也不想麻烦他们给我们打包芦笙饭,但那包芦笙饭在第二天的时候还是被姨娘姨父托人送到了我们家。没想到我和哥原本不想要的“麻烦”却给姨娘和姨父增添了更大的“麻烦”,仔细想来也是挺愧疚的。


这次去看芦笙可以说让我满载而归,因为我不仅听了一大半天的笙歌和清脆的银饰碰撞声,还收获了一整个手机的美照和一份满满的热情。而唯一感到缺憾的,就是没有去看那块神秘的“生龟石”。我想,这大概是那个地方的山水为了让我再次造访而特意留下的悬念吧。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一次经历,看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苗族人的浪漫和热情。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文来源:鱼鱼

本期责编:九妹-牧遥


延伸阅读


开阳高寨牛王争霸赛

西江千户苗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8首届世界苗族文化艺术节

2018中国苗族姊妹节来了

又一个苗家小歌星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三苗网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咨询:13595041021

十年如一日,三苗网致力于搭建苗族地区与外面世界的桥梁,为民族团结复兴、民族地区发展服务。是开通最早、影响力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苗族主题新媒体。服务范围: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推广、特产电商、智慧农业等。欢迎关注和联系。

扫一扫,进三苗网商城

联系:18985533350

识别二维码,发现苗疆优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