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苗族芦笙舞

 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关注我们哟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广告合作:18611701202)


苗族芦笙舞(市级非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58nfi9uk&width=500&height=375&auto=0


芦笙舞是苗族仅有的舞蹈,无论悲喜集会,都要跳芦笙舞,须吹奏笙。主要有自娱、竞技、祭祀三种类型。芦笙舞吹奏人是主舞,其他人是伴舞。一般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芦笙曲艺牌调繁多,可归为悲调和喜调两类。悲调有伤葬牌、道场牌、做牛鬼牌,喜调有喜集牌和生日牌。苗族芦笙舞步复杂,大体分三类五种。芦笙舞是苗族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马鬃苗族无论悲喜集会,都要跳芦笙舞。主要流布地在马鬃苗族乡中岭村、中岗村、龙台村三个少数民族村。










据史料记载,唐代少量苗族迁入桐梓马鬃,到了明代,苗族开始大批量迁入。马鬃苗族芦笙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的艺术财富。《桐梓县志》记载:马鬃苗族群落形成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因马鬃山高偏僻能躲兵,苗族便纷纷从习水、四川等迁入,解放后迅速增加,建为苗族乡,聪明的苗家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芦笙的内容,并与外地的先进文化深度融合,使古老的芦笙舞蹈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一是艺术价值。芦笙舞动作优美灵活,节奏快乐活泼,变化异常,从曲艺到舞蹈,都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极富地方民族特色,对研究民间民族舞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经济价值。芦笙舞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通过芦笙舞吸引游客体验舞蹈、出租服饰等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年来,马鬃苗族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二是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助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2016年,马鬃苗族乡青年农民杨勇创办了“桐梓县马鬃苗族乡苗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他带领艺术团编排了《欢乐的苗家》等20 多个苗族芦笙歌舞节目,多次参加省、市、县文艺演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获得观众好评,并多次获嘉奖,使马鬃苗族芦笙舞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苗族芦笙舞(申报地区:绥阳县)





尖山苗族芦笙舞由“跳步、跺脚、踮脚,矮人步、蹉步、鸡掏食、蜻蜓点水、老牛擦痒、狗磅碓、十字穿花、龙摆尾、老鹰展翅、苍蝇搓脚、勾脚”等步法组成,以传统“芦笙舞、纺织舞、摘花舞、梭步舞、甩脚舞”为基本动律,融合“肩倒立、头倒立、前滚后翻、头旋地即头钻地”等特技高难度动作,一边吹奏芦笙一边表演。整个表演过程,手不离芦笙、嘴不离芦笙,表演不断,芦笙吹奏不断,舞者踩着芦笙节拍点子,一气呵成。可二人表演,可群体表演。“阿哥的芦笙响,阿妹的脚板痒”,在苗家,芦笙与舞不能分家,只要听到芦笙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会跳起来舞起来。一对男女跳花,跳来跳去产生了情意,有了好感,对上了眼,看中了就带回家,由一对跳花男女变成一对情人、变成一对夫妻。所以,勾脚舞又叫情侣勾脚舞、夫妻勾脚舞;跳花时男子吹芦笙、女子伴舞,边吹边跳,因此,勾脚舞又叫跳花芦笙勾脚舞。是苗族游方、踩山、聚会时跳的一种特殊舞蹈,是苗家男女交往、传递情爱的一种特殊方式。尖山苗族芦笙舞由芦笙杂技滚地舞、跳花芦笙勾脚舞等内容组成,是苗族舞种中的一种特殊舞蹈。



 尖山苗族村寨,位于绥阳县枧坝镇芙蓉江畔,海拔1300多米,居住着以白苗为主的苗族人民。






尖山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大山中,以农耕守猎为生,守猎时常与野兽厮杀滚打,形成舞蹈雏形。后在苗家的祭祀、踩山等活动中,掺和芦笙伴奏、杂技的动作、在地上滚动表演,在“勾脚”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杂技“、“滚地”成份,丰富了芦笙舞的表现内容及形式。集中展示了高难度的芦笙舞蹈技能,体现了苗家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追求和苗族人民不惧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创造、创新的精神。



尖山苗族芦笙舞形成、传承、发展四百多年历史,一直传演不衰。反映了生产生活中的尖山苗族同胞情感世界和与大自然作顽强斗争的精神风貌,传承、弘扬、发展芦笙舞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苗族芦笙舞(申报地区:仁怀市)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究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常见的苗族芦笙舞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娱性芦笙舞,这种类型是最为普及的,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第二种是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第三种是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在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因此,这类舞蹈现已很难见了; 最后种则是礼仪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仁怀市的苗族芦笙舞便属此种类型。


苗族芦笙舞在仁怀市则主要分布于后山乡、苍龙街道、鲁班街道、喜头镇等地的苗族人民中。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糜一时了。


苗族芦笙舞原始古朴、简单大气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拓展价值。


目前仁怀市境内的苗族芦笙舞,只有后山乡传承较好。鲁班街道陶家寨村人口较少,均为散居,芦笙舞传承不得不面临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无人后继的情况。加之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愈发不受年轻人重视,老一辈人的技艺又缺少相关支持力度,缺少经费,导致传承面临断代。


三苗网X智慧苗族

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芦笙舞是岁月赐予苗族的礼物。欢迎留言给我们。


图文来源:遵义群文

本期责编:九妹-牧遥

延伸阅读

昆明一个苗寨花山节的典型模式

罗娜依在海外唱苗族山歌

头条丨施秉端午龙舟文化节

重磅|云南“花山节”+“十佳苗歌”颁奖典礼

听苗家小伙谈谈他心中的: 秋缘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三苗网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咨询:13595041021

十年如一日,三苗网致力于搭建苗族地区与外面世界的桥梁,为民族团结复兴、民族地区发展服务。是开通最早、影响力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苗族主题新媒体。服务范围: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推广、特产电商、智慧农业等。欢迎关注和联系。

扫一扫,进三苗网商城

联系:18985533350

识别二维码,发现苗疆优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