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800年前苗族建造了“中华第一城”?真相每一条你都该知道!

东银西博 三苗网X智慧苗族 2019-09-06

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加关注,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招聘       银饰       十佳苗歌       旅游       图书


△△《七千年的名片》


一、中华第一城是哪座城市?


中华第一古城到底在哪里,可追溯到什么时候?历来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1978年开始发掘的山西陶寺遗址,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距今有4000—4300年之间,城垣内面积为13万平方米;第二种说法则是河南的西山古城,始建于距今5300~4800年前;另一种说法是1985年发掘的安徽省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此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这些都有相对完整的考古依据,证明其遗址已经具备城市的规模。

 

▲城头山遗址位置


而1994年的城头山古城的发现,打破了以上说法。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湖南常德市的小城澧县,距离县城约10公里,距今年代为6300年——6500年,打破了上述的各种说法。其中的稻作文化遗迹和古代城市遗迹的发展,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该发现曾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个考古大发现之一。城头山古城遗址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古城,可谓中华第一城。


城市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城头山遗址的发现,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又向前追溯了1000多年。


▲城头山遗址平面

 

二、城头山古城有什么特点?


第一,保存最好,体系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认为,“第一,城头山是其所在的澧阳平原和洞庭湖区年代最成系列的新石器遗址,从汤家岗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其文化的发展没有中断;其二,城头山聚落从一般村落到环壕聚落再到史前古城,聚落的发展稳步推进,这也是在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诸遗址中具有典型的意义;其三,城头山古城的发生、发展与消亡是一面镜子,可以由此而对整个长江中游甚至中国史前古城的出现和发展、消亡作一般规律性的考察,并最终得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城头山是一座人类持续性使用的古城,从创始、发展到消亡,都可以看到清晰的路径。


▲澧阳平原的古代聚落表

 

第二、最早的圆形城市。城头山有护城河,水深4米,护城河为圆形,在澧阳平原出现的古代聚落之中,大多采用此种城垣形态,这些古代聚落大多数和城头上属于个文化系统。往国外看,西方传说中的亚特兰大古城也是同心圆的圆形城垣,三层重城,往后4千年,远在江苏的古淹城(吴国人建立)也是类似的形态。

 

▲亚特兰蒂斯城想象图

 

▲古淹城遗址平面

 

第三,最早具有城市分区。城内面积城的直径约300米,意思就是长宽约600米左右,城内面积约80000平方米,也有学者认为是护卫首领的王城,因为后世的淹城也就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王城的周长500米而已。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相对完善的城市分区,据推测,城头山古城有一个政治中心,这个中心便是王宫( 日本学者称作“祭政殿”,中国学者称之为祖庙)。它位于城头山遗址最高处的遗址中央偏西的地点,坐北朝南。此外, 城头山古城还有公共活动区,位于城市中线。手工业区( 制陶) 位于城市主干道旁边,集中了全城的陶窑和附属设施。居住区围绕城市中心分布,墓葬区相对偏于城市一隅, 与居住区隔开。


▲城市区分想象(概念图)


第四,最早的防御性城墙。古城现存墙体宽25—37米,城高2—4米,城墙由夯土筑成,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上游栅栏,已经具备了防御性城墙的形态和功能。

 

▲城头山古城的城墙复原图


第五,最早的壕沟。古城南门为早期的陆地通道,发掘中发现有早期的壕沟,保存比较完整,壕沟外坡用竖立木桩、芦席、横木条和子篾扎紧成篱笆状的护坡设施,相当结实。


第六,最早的大型殿堂。城址中心附近发现较多的民宅,其中有一座65平方米的大型殿堂,据推测可能是祖庙,或者是王宫。其建筑形式为先夯土建台,其上建房。


▲城头山殿堂平面


第七,最古老的完整祭坛。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发现一个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黄土台略呈椭圆形,面积约250平方米,在较高部位有五个圆坑,坑中平放着一块椭园形的大卵石。东缘发现数量甚多的早期墓葬,其中一座墓的骨架葬于一大圆坑中,坑内随葬有牛的下颚骨和鹿牙,但没有陶、石器,专家考证所葬为巫师,或为城主。

 

▲中间的祭坛遗址


第八,最早的成规模稻作文化遗迹。在城南壕沟淤泥中,出土了稻、瓜等170多种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籽及猪、羊、狗、鹿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骨骸。距离城头山遗址1公里处,还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城头山遗址10多公里处,则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40%有人工栽培痕迹。相对于万年发现的水稻遗址,这里的稻作更为成体系,其稻作文化遗迹更为完整。

 

▲早期的碳化稻谷


第九,最早的稻田和配套灌溉设施。城头山遗址的稻田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早期的稻田遗址


第十,多处的陶器作坊。在城头山遗址,已发掘10座陶窑, 其中7座位于城址中部,有红烧土块、灰坑和灰沟,专家推测为砖的前身。内部集聚着众多的陶器作坊,且大部分集中在主干道周边,专家推测当时已经建立交易的市场。



▲城头山陶器作坊遗址


第十一,最早的木桥和船桨,古城南门壕沟中发现了一件制作非常精致且保存完整的木浆、艄及壕沟上架设的木桥(已垮塌),可能是最早的木桥和木船。木船为独木舟。

 

▲壕沟和木船遗址


第九,最早的贮酒器。城头山遗址还发现有斟酒器陶鬶和贮酒器陶瓮,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年前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陶温锅的发现,证明在城头山已出现了酒肆(酒店或酿酒手工作坊),从而将卖酒行业的出现大大提前。也说明了当时的粮食比较充裕,民众相对富裕。

 

▲城头山古城的器皿


除此之外,城头山遗址至今15此发掘,出土文物众多,共1.6万余件。城中发现的白陶中,出现了八角星纹。城头山古城连续使用了2000多年,期间居民对其城垣多次修缮,大型扩建工程就有三次,使城垣不断增高、增宽,有些部分一直保存至今。城头山古城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座保存完整、内涵丰富、文化序列非常清晰的古城址。

 


三、城头山古城是什么族群建造的?


城头山古城位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地处澧阳平原西北部,处在武陵山脉东北侧,洞庭湖西北地区 ,这个区域,自古就是苗瑶民族居住的地区,古代为武陵脉地区,至今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族、苗族和土家族。那么城头山古城到底是那个族群建立的呢?

 

▲中国苗族主要聚居区


199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单先进和澧县文管所曹传松对该城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试掘。得出结论认为,屈家岭文化中晚期,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北岸的原始民族集团力量达到鼎盛,其影响力北至河南中部,南到沅水中上游,东到鄂皖赣边界。民族集团力量的强大和扩展,呼唤着建立统一的或地区性的公共权力。


因此,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 北岸出现 了数座早期城址、如已见诸报道的石首走马岗、天门土城、江陵阴湘城大体都筑造于这一时期。城头山遗址则是其中一个,这个区域势必有着一个强大的族群在活动。


那么具体到城头山古城的建造者,是什么族群建立的?以前很少有学者论及,大多都笼统的说为古代部族。而上海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的人类学基因研究和贵州大学李国栋教授的稻作文化研究,直接指明了城头山古城的建造者为——古代苗瑶族群,下面我们仅列举八点重要的科学论述作为支撑。


第一,DNA分析,根据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教授研究表明,从Y染色体谱系上追溯,城头山遗址大圆坑墓葬中的“城主”,类型恰恰是苗族的O3-F11。

 

▲苗族基因谱系


▲李辉教授演讲


第二,城头山遗址使用了大量的枫木作为祭祀木材,出土木材的80%以上都是枫香木。日本学者对遗址周边也进行了植物孢粉检测,结果发现该遗址周边并不存在枫香树自然林,因此出土的祭祀用枫木应从远处搬运进来的。现在,苗族三大方言区都保留着枫香树信仰,苗族中部方言和东部方言,建木房的中柱最佳者为枫木,因为其祖先神主设置为中柱之中,苗族中部方言则认为枫木生人,祭祖鼓多用枫木。由此可见,城头山古城遗址和苗族有着莫大关系。

 

▲瑶光苗寨护寨树——枫香树


第三,出土文物的元素分析,出土文物中出现不少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大量存在,最早则是出现再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之中,而高庙遗址从DNA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则是和苗瑶民族有密切关系。现如今,苗瑶民族的服饰中,还遗存大量的八角星纹。

 

▲高庙文化和苗族


第四,鸟图案的发现,再高庙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鸟(凤)图案,是大眼睛、弯弯嘴巴的造型,这个造型再苗族的刺绣中经常出现,而且苗族中部方言的一支,则自称为Ghab Nes(噶瑙),直译过来就是凤鸟氏族的意思。

 

▲高庙文化和苗族鸟纹比较图

第五、贵州大学李国栋教授从稻作文化起源的角度,也认为城头山遗址和苗族的关系密切。


第六、苗族文化的记录,由于苗族文字失传,依靠古歌古辞记录历史,虽然不能完全当做史实,但也能反应一些问题。


苗族史诗《亚鲁王》中的记录,人类在一个空间中由于饥饿,迁徙到另一个空间(地球)建设家园,依据上个空间的居住地布局,火布当去扶起了十二个太阳在十二个集市里轮回,集市围着中心展开,所形成的的城则应是圆形城市,城市有城墙。所含的意义则是,古苗人(后来分化为苗族、汉族、布依族等各民族)是从另外一个空间或者星球而来,到了地球依据上一个空间的居住形态,创造了地下的城市聚落。湘西《苗族巫辞》的记录,所记录的最终要要回归到一个有三道土墙的城,此城应该不是城头山,有些接近淹城,不过其形态类似,应是受到城头山的影响。


第七、依靠苗族刺绣和蜡染记录历史,苗族刺绣中除了有关于信仰的八角形纹、凤鸟纹织袜,还记录着城头山古城的城市、建筑布局的历史信息。下面仅举城市形态的蜡染图纹中城市和建筑与城头山古城进行对比。


▲苗族刺绣中的古代城市、建筑的记录和城头山古城的对比


第八、苗族其他文化中所透露的内在联系,在城头山遗址中,上述七点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木桥、独木舟、酒器等在苗族文化中的遗存非常丰富。其中木桥作为城头山遗址的重要交通构筑物,其单独在城西南架桥,除了出行需求,有可能和苗族架桥求子,祭祀桥神护佑孩子有一定关系;其次是独木舟,众所周知,至今西南各民族中,仅有苗族保留了独木舟的做法——施洞的独木龙舟,具有一定的信仰和历史信息;再次是酒器,苗族虽然分布广泛,但是大部分苗族说酒的音,几乎都是ju,而且酒文化相当丰富,苗族除了有十二路大歌,还有十二路酒歌,城头山遗址6千多年已经制造酒器,可见先民们很早就懂得造酒之法。

 

▲苗族的一个现代聚落的形态


城头山遗址的发现的区域不单单是只有城头山遗址,而是澧阳平原一系列的遗址群,长期研究稻作文化的李国栋教授认为,9000—4200 年前,澧阳平原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季节性洪泛湿地,分布着彭头山、宋家岗、八十垱、汤家岗、城头山等众多稻作遗址,也发现了众多相近的文化符号。关于这些遗址的族属,很少有人论及,但根据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推断,上述遗址皆为古苗人所建。

 

四、总结:揭秘中华第一城的族属


总结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中华第一城为城头山古城,其创建者为苗瑶先民。考古遗迹的科学研究雄辩的证明,苗瑶民族的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历史贡献。城头山遗址的发现,是上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被镌刻到“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考察城头山古城遗址的族群所属,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民族多元、同根、一体的格局是不可辩驳的,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苗瑶民族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


如果对人类族群的起源、八角星纹是否是八卦、古城城主是否为伏羲氏、史前聚落的发展、筑造城历史和技术、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稻作农业的兴起等方面感兴趣的,这个城头山古城是必需考察之处。



备注:为了避免他人认为是苗族自己主观臆想的推断,后面的引证多数是当今学者们的论证,其中李辉教授、李国栋教授都是汉族。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三苗网任何看法或立场




对本期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拉底部 ↓↓↓

留言哦!


图片来源:东银西博

视频来源:造就学者 文化中国

本期编辑:九妹—小楚


猜你喜欢

致沿海苗族同胞们的邀请函:浙江有一个约会在等你!

苗寨惊现一古代石刻仪器,重12吨,能“计时”!

苗族歌手夜叶杨燕发布新专辑!


民族  |  文化  |  传播  |  电商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链接苗族与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