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60多万苗族有多少“支系”?分布在哪里?今天我才知道!

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加关注,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招聘       银饰       十佳苗歌       旅游       图书



毕节苗族支系初考


文 | 祝德光


他称我称皆同源,天下苗族是一家。


苗族支系是一个客观存在体。是苗族社会结构的一大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毕节苗族内部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体现在语言差异、服饰差别、风俗习惯差异上的苗族不同群体特征比较明显,这种差异区别出了所谓的支系


在一些支系当中,甚至还出现了区别明显的次于支系的亚群体特征,被一些学者称为亚支系。因此,毕节苗族存在多个支系的现象是无法抹去的现实。我们应对这些支系的形成、地域分布、特征等有一些了解,才能更好的研究毕节苗族的发展状况,开发毕节苗族的文化资源,更好的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由于没有人对毕节苗族支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笔者想在此抛砖引玉,让大家来研究毕节苗族,关注毕节苗族,从而关心毕节苗族。


1

毕节苗族支系的称谓问题


毕节苗族支系的称谓,有自称、苗族内部他称和其它民族的他称三种;称谓来源也有三种,即按地域称、按头饰称、按服饰称。


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毕节苗族支系的各种称谓

   

 1、按地域称呼的有八个支系


(1)蒙直,即水西土司阿哲辖地的苗族,主要有三个支系,包括俗称木梳苗、六寨苗、黔西大方金沙三县的花苗,歪梳在安顺也被称为“水西苗”。


(2)蒙沙底,即汉族地方的苗族,为常说的川苗,主要有二个支系,包括俗称红线苗、七星关川苗和黔西大方金沙三县的川苗。


(3)蒙阿苏,即乌撒土司俄索辖地的苗族,主要指俗称小花苗的支系,木梳苗也被一些地方称为“蒙阿苏”。


类似于地域性质,实则按位地环境称呼的,还有俗称箐苗的支系,即深山箐林里的居位的苗族。


没有地域称呼的有俗称大花苗、素苗、青苗、赫章白苗四个支系。



2、按头饰称呼的有四个支系


(1)歪梳苗,包括织金、纳雍、黔西、大方四县的三个亚支系。


(2)木梳苗,包括七星关、毕节、织金、纳雍的木梳苗,为一个支系。


(3)长角苗,其中纳雍的一部分又被他称为“圆角苗”,也即箐苗,包括织金、纳雍等地的“蒙恰”“蒙阿懂”和“蒙耐”三个亚群体。


(4)红线苗,包括七星关阿市、大南山及大方长石等地居住的苗族。


3、按服饰称呼的有八个支系


(1)大花苗,即居住在威宁、赫章西部、织金部分地区的大花披肩苗族。


(2)小花苗,赫章、纳雍、水城交界地区居住的小花披肩苗族。


(3)鸦雀苗,即大方六寨苗族和黔西铁石、七星关小吉场的部分苗族。


(4)素苗,黔西、大方服饰较素的东部方言苗族。


(5)青苗,黔西、大方、织金青服饰苗族。


(6)花苗,黔西、大方、金沙花服饰苗族。


(7)白苗,赫章结构、平山居住的服饰以浅白为主色调的苗族。


(8)黑苗,即歪梳苗,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的苗族。


4、毕节苗族支系的自称、族内他称和族外他称


(1)阿卯,自称“ Ah maob ”,族内他称“ Hmongb Ntrongb”,意为以羊毛毡裹小腿的苗族,族外他称“大花苗”,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威宁支系。


(2)戛姆,自称“ Ghab mub ”,族内他称“ Hmongb shoud”,意为乌撒辖地的苗族,族外他称“小花苗”,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六冲河支系。


(3)蒙阿直,自称“Ab hmongb ”,族内他称“Hmongb ab nzhil”或“Hmongb shoud”,意即水西阿哲地区的苗族,族外他称木梳苗,现代苗族学者以其主要源地之一的七星关岔河称其为岔河支系。


(4)蒙直,自称“ Hmongb”,族内他称“Hmongb nzhil”,族外他称六寨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对其支系进行划分。


(5)蒙哲,自称与族内他称均为“Hmongb ncis ”,意为水西阿哲地区苗族,族外他称花苗。现代苗族学者没对其支系划分。


(6)蒙洒,自称与族内他称均为“Hmongb shuad”,意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苗族,族外他称“汉苗”、“黑苗”、“歪梳苗”等。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蒙洒支系。


其中黔西亚支系一部分自称与族内他称“Khat hmongb shuat”,意为蒙洒苗族地方来的苗族。一部分自称 “Hmong ncis”,族内他称“Hmongb hiaox”或”Hmongb ndrangs hnaix”(蒙劳或蒙当耐),族外他称歪梳苗,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蒙洒黔西亚支系。纳雍的一部分也与织金衣服尚黑的部分在服饰上有较大的区别。


(7)德苗,自称“Ded hmiub”,族内他称“Hmongb ncangs ”(蒙藏),族外他称素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对其划分支系。


(8)巴德雄,自称“Bab del xongs”,族内他称“Khat kut nbuat” (卡枯巴), 族外他称青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明确其支系称呼,有学者认为与花溪的花苗同源。黔西南青苗鲁沟支系据说从黔西迁去,如此则可能属于现代苗族学者划分的鲁沟支系。


(9)蒙沙底,族内他称 “Hmongb shuad did”,意为汉族地方迁来的苗族,族外他称为川苗。现代苗族学者称为叙永支系。


七星关区部分自称 “Khat shuad did”,现代苗族学者称为寨和支系。大方金沙有部分自称“Hmongb died”(蒙屯),黔西部分自称“Hmongb ncis”,现代苗族学者似乎将其划为叙永支系。


(10)卡沙登,自称“Khat shuad died”,族内他称““Hmongb shuad died ”,族外他称红线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明确其支系划分,似乎与寨和支系近源。


(11)蒙若,自称与族内他称均为“Hmongb rongb ”,族外他称箐苗,意为居住在深山箐村中的苗族,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阿弓支系。


(12)蒙娄,自称“Hmongb ”,他称“Hmongb hlaox”,族外他称白苗,现代苗族学者把其归为寨和支系。



(二)毕节苗族支系称谓的混乱性


从上面的称谓看,苗族支系的称谓是极其混乱的,试作一比较。


1、以服饰颜色称呼的混乱性


历史上族外分苗族为黑苗、白苗、花苗、青苗、红苗。在毕节称为花苗的有威宁大花苗、赫章纳雍小花苗、黔西金沙大方花苗,主要以其服饰色彩艳丽为依据。


但是从语言上,三者分属滇东北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一、二土语。特别是大花苗,其与小花苗及黔西金沙大方花苗在婚丧礼仪上还有很大差别。


另外,黔西大方金沙自称“Hmongb ncis”的花苗还与白苗似乎又有很大关系。


黑苗在毕节主要针对歪梳苗称呼,但黔西自称“Hmongb ncis ”和“Khat hmongb shuat”的歪梳苗又被族外称为“花苗”,纳雍歪梳苗也不是典型的黑色服饰。川南有学者论证川南苗族为白苗系统,木梳苗也被称为白苗,但川苗与木梳苗服饰又有很大的差异。


同为川苗的七星关区川苗和大方、金沙川苗支系又有区别。青苗则有学者认为其与贵阳花溪苗族相同,但花溪支系则被称为花苗。


所以,以服饰称谓毕节苗族支系是不科学的。


2、以头饰称谓的混乱性


箐苗在有的地方被称为长角苗,但人数仅数千人的这个支系,在纳雍,其头饰却近似于圆盘形。相反,木梳苗因其妇女以长木梳作为头饰曾经在安顺被称为“白箐苗”。歪梳苗头饰纳雍一带、黔西一带与织金一带也不同,纳雍头饰有近似于圆盘形的,织金服饰则偏髻于一侧。红线苗,主要为妇女用一部份红毛线缠头得名,但小花苗少女红毛线的用量还比红线苗多。另外,小花苗由于少女用大量鲜红艳丽的红毛线缠头,也曾被称为“红苗”。


用头饰称谓苗族支系也是不科学的。


3、用地域称谓的混乱性


小花苗与木梳苗,似乎是比较近源的两个支系,互相用地域称对方为“蒙阿苏”和“姆阿直”,但木梳支系又被其它支系称为“蒙阿苏”。同时用地域自称“蒙直”的六寨苗、木梳苗、黔西大方金沙花苗,相互服饰特点又有大的差异。歪梳苗在安顺又曾被称为“水西苗。


至于现代学者划分的地域支系则更让人一时难以弄清。


用地域称谓还是不科学的。


4、苗族内的称谓也有混乱性


苗族的自称与相互称谓,受族外称谓的影响很大,“蒙娄”“蒙耐”“蒙豆”,其实是“白苗”的意译。“蒙洒”,在毕节指歪梳支系,在四川筠连则又是白苗支系,其实是指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苗族的意思。木梳时而被称“蒙阿直”,时而称“蒙阿苏”。同时称“蒙直”的几个支系,相互间又有较大差异。


因此,自称与族内互称也不甚科学。 


2

毕节苗族支系形成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以地缘和血缘相结合,地缘分割血缘形成支系。西部苗族支系,主要形成于“两山两江”之间的四大区域,即平行的东大娄山、西乌蒙山、北长江、南北盘江之间的川南(含云南镇雄、威信)、黔西北(含云南彝良)、黔中(贵阳安顺)、黔北(重庆南和遵义)。毕节苗族支系则主要形成于黔西北、川南、黔中。


(一)毕节苗族的族群基础:九黎、三苗部落的一部分


人类学认为,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社会组织包括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结构如下:


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氏族;氏族+……+氏族=胞族;胞族+……+胞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部落=部落联盟。


即多个血缘家庭组成一个氏族,氏族内部不能通婚;多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胞族内部可以通婚;多个氏族、胞族组成一个部落;多个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


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不发生几次打断苗族社会发展的战争,九黎、三苗部落族群不作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通过多次整合,这两个具有渊源关系的部落人群会发展成为一个民族,而不会发展成为多个民族。至少其中的苗族会融合成一个没有支系的民族。


在人类历史上,部落的瓦解和结成是反复发生的。因此,五千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那场战争,阻滞了苗族社会的发展步伐,九黎部落联盟被打散后,苗族先民部落也成为一个松散的部落,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一直保持到三苗发展起来时。


从九黎到三苗这段时期,苗族先民基本上以胞族的组织形式存在。到三苗时期,三苗又形成了部落国家。三苗被打散后,三苗部落彻底瓦解,分散为多个部族,苗族先民部族只是其中的一个。


于是,三苗部落的主体部分成了苗族的主体族源。



(二)毕节苗族的支系基础:九黎、三苗部落中的众多胞族


苗族支系的形成,是以胞族为基础形成的。


三苗被打散后,苗族先民就一直以胞族组织为社会组织的基础。迁徙也以胞族为单位进行。以胞族为基础的苗族支系在迁徙中就慢慢形成了。


胞族形成支系,在西部苗族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苗族传说蚩尤有八十一弟兄;西部苗族普遍传说,苗族是由十二弟兄或八弟兄分开形成的。这种弟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弟兄,实际指的是胞族。八十一、十二或八,不一定是确切数,但都说明了苗族先民的胞族数量众多。人类学认为,氏族内部是不能通婚的,氏族有点类似于今天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氏家族。氏族规模扩大后,血缘关系已比较远的部分就分离出去形成新的氏族,解决了通婚的问题。不断发展分离形成的两个或多个氏族组成了一个胞族。苗族传说中弟兄分开形成苗族,应该就是这个过程。


现在的苗族支系,无论大小人口多少,只要不是同个苗姓,内部都是通婚的。西部苗族每一个支系,从他们所采用的汉姓看,感觉姓氏极多;但苗族姓氏却不多,大多只有几姓(如赫章、纳雍、水城居住的“小花苗”为十姓,威宁、昭通居住的“大花苗”为九姓)。几个服饰、语言、习惯一致并相互认同的姓氏族群组成一个支系,这与胞族社会的结构非常类似。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苗族支系的形成,是以胞族为基础,通过迁徙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促成并不断加固的结果。


(三)毕节苗族支系形成的催化剂:政治、军事或地域分隔


九黎、三苗作为强大的部落联盟,主体是苗族先民,对应今天三大方言苗族的先民可能原来是三个部落,三个部落下面可能有众多胞族。每个胞族形成一个支系。


后来由于战争、政治等原因,一些支系或分化或融合,又派生出新的支系,于是每个大方言下面形成了众多的支系。一些支系虽然后来地理距离相距遥远,但特征相近,说明在胞族时代他们是渊源很近的;而一些支系虽然交错或毗邻居住,但特征差别很大,说明他们在胞族时代渊源较远。


毕节苗族支系形成,从其称谓和历史看,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因政治造成的地域分隔原因促成的支系。小花苗、木梳苗是在胞族基础上,被黔西北水西土司阿哲和乌撒土司俄索辖地的政治分割形成。川苗是四川南部形成的苗族支系的统称,也是地域分割促成的。歪梳苗主要形成于黔中,在黔中是贵州汉文化的核心区,为土司势力比较弱小的区域,在这个地域上与汉族交融较多,是在苗族胞族基础上形成歪梳苗支系的主要原因。黔西金沙等地的花苗,称为“蒙哲”,居住在水西辖地也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大花苗虽然没有地域称谓,但也因土司制度强化了其支系特征。


2、因军事原因促成的支系。六寨苗支系原属川南苗族,因军事原因迁入形成。箐苗因逃避军事迫害形成。青苗因军事征调融合形成。素苗因逃避军事迫害迁入形成。


3、亚支系形成主要源于支系分化融合。箐苗内部的三个亚群体,应该是三个其他支系中的部分苗族共同融合的结果。黔西歪梳苗亚支系,主要是歪梳苗和黔西自称他称均为Hmongb nchis的花苗交融的结果,这种交融形成了箐脚服饰和普底服饰的歪梳苗。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歪梳苗有较大的区别。



(四)毕节苗族支系形成的文化基础:服饰、语言、风俗差异和心里认同


毕节苗族,自称他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蒙”。苗语、百褶裙和妇女挽发、芦笙和挂鼓并都认为自己是苗族,这是毕节苗族的族群基础。


出现所谓的支系,主要是服饰不同、语言和风俗稍有差异以及这种有差异的人自我再次认同的结果。这种结果把不同群体的婚姻相对固定在内部,也把不同群体的自称相对区别出来,还把不同群体的服饰、风俗相对区别出来。正是这样,才出现了毕节苗族多个支系。


支系的存在,一方面禁锢了苗族内部的交融与发展,另一方面却形成了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 


3

毕节苗族支系的分布


尽管目前毕节苗族支系的称谓是不科学的,但由于支系确实存在,在还没有一个合理称呼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用被大家认同的称谓。按照前面的分析,初步区分毕节苗族,大致有十二个支系,分别是大花苗、小花苗、木梳苗、歪梳苗、青苗、红线苗、川苗、六寨苗、箐苗、素苗、黔西金沙大方花苗、赫章结构白苗。


经过近两千年的迁入、形成、融合、发展和迁出,1949年后,毕节苗族的分布基本固定下来。其分布状况如下:


(一)各县区苗族支系分布概况


毕节各县区都有二个以上苗族支系居住。


1、七星关居住的有六个支系


(1)木梳苗:中部、西南部;


(2)小花苗:阴底的野鸡对河;


(3)歪梳苗:朱昌、岔河;


(4)红线苗:区内东北部;


(5)六寨苗:小吉场东南;


(6)川苗(自称“卡沙底”):清水和普宜沿河、林口、燕子口等;


2、大方居住着八个支系


(1)歪梳苗:主要分布在六圭河流域的鼎新、牛场、马场、理化、鸡场、黄泥塘等乡镇;


(2)木梳苗:主要分布在竹园、响水、双山、文阁、猫场等乡镇;


(3)红线苗:主要分布在长石镇;


(4)小花苗:在猫场镇有一部分;


(5)六寨苗:主要分布在八堡乡和兴隆乡;


(6)川苗(自称“蒙屯”):分布在长石、果瓦、大山、瓢井、达溪等乡镇;


(7)素苗:大方镇、竹园、星宿、普底零星分布;


(8)青苗:黄泥、大水、沙厂、普底、三元等。


3、黔西居住着五个支系


 (1)素苗:铁盔、铁石、朴后、仁和、永兴、雨朵、城关等乡镇;


(2)歪梳苗:六冲河、鸭池河两岸的大关、新仁、羊场、沙井、五里、林泉、红林、洪水、绿化、城关等乡镇;


(3)花苗:红林、金坡、洪水、定新、中坪、协和、素朴等乡镇;


(4)青苗:中坪、花溪等乡镇;


(5)鸦雀苗(六寨苗同支系):铁石。


4、金沙居住着三个支系


(1)川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居住在石场、平坝、岩孔等乡镇;


(2)花苗:城关、化觉等乡镇;


(3)青苗:安洛、新化、高坪、禹谟等乡镇。


5、织金居住着五个支系


(1)歪梳苗:城关、珠藏、官寨、后寨、鸡场、金龙、大平等大部分乡(镇);


(2)木梳苗:龙场、自强、大平等乡(镇)以及猫场、上坪寨、黑土等乡(镇)的个别村寨;


(3)大花苗:黑土的旮旯寨、黄泥路、花坡,熊家场的白马洞,实兴的海玛冲,阿弓的麻地窝等地;


(4)箐苗:阿弓的化董、官寨、长地三个村;


(5)花苗:与黔西交界有零星分布。


6、纳雍居住着四个支系


(1)小花苗:锅圈岩、姑开、治昆、羊场、龙场、维新、猪场、化作等乡镇;


(2)歪梳苗:乐治、沙包、阳长、猪场、雍熙等乡镇;


(3)木梳苗:署仲河的猪场、龙场、寨乐、化作、水箐、东关等乡镇;


(4)箐苗:水东、张家湾、张维等地。


7、威宁居住着二个支系


(1)大花苗:羊街、大街、兔街、云贵、石门坎、黑土河、龙街、雪山、小海、盐仓、草海、双龙、哈喇河、关峰海、秀水、迤那、牛棚、中水、玉龙、斗古、海拉、岔河、哲觉、黑石、麻乍、么站、金斗、炉山等乡镇;


(2)小花苗:板底、东风、二塘、猴场等乡镇。


8、赫章居住着三个支系


(1)大花苗:铁匠、双坪、辅处、朱明、可乐、河镇、德卓、安乐、结构、财神等乡镇;


(2)小花苗:古达、威奢、松林、兴发、雉街、珠市、水塘、白果、罗州、城关、达依、六曲、古基、哲庄、野马川、平山等乡镇;


(3)白苗:结构、平山。



(二)全市支系分布状况


毕节十二个苗族支系的基本分布态势是西北的大花苗、小花苗各自分区域居住,中东部各支系则呈现支系交错杂居、小地域分支系聚居的状况。


1、大花苗


大花苗,自称“阿卯”(Ab maob),无按地名称,按服饰他称“大花苗”,学者划分为“威宁支系”。 操滇东北次方言。形成于川南,唐宋迁入,为西部苗族中支系渊源较为独立的一个支系。明清大量迁往云南。


今天毕节市内主要居住在威宁羊街、大街、兔街、云贵、石门坎、黑土河、龙街、雪山、小海、盐仓、草海、双龙、哈喇河、关峰海、秀水、迤那、牛棚、中水、玉龙、斗古、海拉、岔河、哲觉、黑石、麻乍、么站、金斗、炉山,赫章铁匠、双坪、辅处、朱明、可乐、河镇、德卓、安乐、结构、财神、六曲,织金黑土的旮旯寨、黄泥路、花坡、熊家场的白马洞、实兴的海玛冲、阿弓的麻地窝等村寨。


2、小花苗


小花苗,自称“戛姆”(Ghab mub),按地名称“姆阿苏”(Hmongb ab shoud), 按服饰他称“小花苗”,学者划分为“六冲河支系”。 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战国从川南迁入,形成于毕节六冲河两岸,与木梳苗、箐苗等有较近的支系渊源关系。到清朝咸同陶新春起义之后,赫章野马川经城关、白果到罗州一带的小花苗迁徙外逃。形成今天分布在纳雍、赫章和水城交界一带,大体上以水城南开乡为中心的居住格局。威宁、毕节、大方、镇宁、紫云和黔西南有零星分布。是西部苗族居住比较集中地一个支系。


在毕节市主要分布在七星关阴底,大方猫场镇,纳雍锅圈岩、姑开、治昆、羊场、龙场、维新、猪场、化作,赫章古达、威奢、松林、兴发、雉街、珠市、水塘、白果、罗州、城关、达依、六曲、古基、哲庄、野马川、平山,威宁板底、东风、二塘、猴场等地。


3、歪梳苗


歪梳苗,自称“蒙沙”(Hmongb shuad),按地名被安顺等地他称“水西苗”,按头饰他称“歪梳苗”,学者划分为“蒙沙织金亚支系”“蒙沙黔西亚支系”。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战国开始迁入,明清融合形成于安顺、毕节交界一带,与安顺苗族有较近的支系渊源关系。在毕节,从服饰上分三个亚支系。现在的分布区域, 北起毕节七星关、经安顺、西抵盘县、南至越南北部, 遍及织金、纳雍、黔西、大方、西秀、镇宁、关岭、晴隆、普定、盘县、六枝等县市延伸到云南,在越南北部有较多人口分布。在毕节市内,歪梳苗的分布状况是:


(1)织金亚支系,主要居住在织金城关、珠藏、官寨、后寨、鸡场、金龙、大平等大部分乡(镇)。


(2)黔西亚支系,主要居住在黔西六冲河、鸭池河两岸的大关、新仁、羊场、沙井、五里、林泉、红林、洪水、绿化、城关等乡镇。


(3)纳雍亚支系,主要居住在纳雍乐治、沙包、阳长、猪场、雍熙。七星关朱昌、岔河,大方六圭河流域的鼎新、牛场、马场、理化、鸡场、黄泥塘等乡镇。


4、木梳苗


木梳苗自称“阿蒙”(Ah hmongb),按地名称“蒙阿直”(Hmongb ab nzhil),按头饰他称“木梳苗”,学者划分为“岔河支系”。 


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 战国从川南迁入,形成于七星关、大方,与小花苗、箐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清朝咸同苗族起义失败后,原住大方、毕节、纳雍等地的一部分木梳苗支系市外迁徙到平坝齐柏乡、清镇流长乡、普定县菜子冲、修文索桥、乌当区高寨田、安顺市龙宫附近、紫云洗鸭河等地。还有部分迁入云南省镇雄县、越南的莱州省等。市内迁入纳雍县猪场乡的岩口、水箐、石旮旯,龙场镇地伟、化作乡枪杆岩等地,龙场大营木梳苗,后来又从猪场、龙场一带顺着六冲河而下,迁到织金五里河以支,后由以支分散迁徙到织金各处。在织金木梳苗族分布于全县十一个乡镇,主要集中居住在以五里河为中心的龙场镇、大坪乡和自强乡等县境东面。


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大方竹园、响水、双山、文阁、猫场等乡镇,织金龙场、自强、大平等乡(镇)以及猫场、上坪寨、黑土等乡(镇)的个别村寨,纳雍署仲河两岸的猪场、龙场、寨乐、化作、水箐、东关等地,七星关中部、西南部。



5、花苗


花苗自称“蒙哲”(Hmongb ncis),按地名也称“姆哲”,按服饰他称“花苗”,学者对其支系未做划分,应与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支系渊源较近。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形成于贵阳毕节交界一带,应于战国时期迁入形成。


今天在毕节市主要分布在黔西红林、金坡、洪水、定新、中坪、协和、素朴,金沙城关、化觉,大方织金有零星分布。


 6、红线苗


红线苗自称“卡沙的”(Khat shuad died),无按地名他称, 按头饰他称“红线苗”,学者对支系的划分缺失。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标准音的第一土语。明清川南迁入,形成于毕节川南交界一带。与“川苗”、六寨苗、赫章镇雄等地“白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


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七星关东北部、大方长石镇等地。


7、川苗


川苗自称“夸沙底”(Khat shuad did)或“蒙屯”(Hmongb died),按地名他称“川苗”,无按头饰服饰名称,学者划分为“叙永支系”。明清川南迁入,形成于四川南部,与红线苗、六寨苗、赫章等地“白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为:


(1)“夸沙底”亚支系,在七星关清水和普宜沿河、林口、燕子口、韩家山、层台。


(2)“蒙屯”亚支系,金沙石场、平坝、岩孔,大方长石、果瓦、大山、瓢井、达溪等乡镇。


8、白苗


白苗自称“蒙娄”(Hmongb hlaox),无按地名他称。学着未对其支系进行划分,应与寨和支系比较近,另与红线苗、六寨苗、“川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明清镇雄迁入,形成于川南滇东北交界地区。


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赫章结构、平山。


9、素苗


素苗自称“德苗”(Ded hmiub),按服饰他称“素苗”,学者划分为“铁盔支系”,无按地名称,属于东部方言。在毕节苗族中为支系渊源关系较为独立的一个支系。


南宋起从湖南洞庭湖迁入,主要分布在黔西铁盔、铁石、朴后、仁和、永兴、雨朵、城关,大方有零星分布。


10、箐苗


箐苗,自称“蒙”(Hmongb),按地名称“姆若”(Hmongb rongb), 按头饰他称“长角苗”,学者划分为“阿弓支系”。 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战国从川南迁入,清朝形成于纳雍、织金、六枝交界的深山区,与小花苗、歪梳苗、木梳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总人数只有数千人。


今天分布在纳雍、织金、六枝交界的山区,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织金阿弓的化董、官寨、长地三个村,纳雍主要聚居在张家湾镇的老翁、百兴镇的丫口老寨子、水东乡平寨等地。


11、青苗


青苗,自称“巴德雄”(Bab del xongs),无按地名称,按服饰他称“青苗”,学者没有划分支系,应与花溪“花苗”、即花溪支系同源。明初“调北实南”迁入的部分苗族与战国末迁入的苗族融合形成,支系成型于贵阳毕节交界地区。


今天在毕节主要分布在黔西中坪、花溪,金沙安洛、新化、高坪、禹谟,大方有零星分布。


12、六寨苗


六寨苗,自称“某”(Hmongb),按地名称“蒙志”(Hmongb nzhil), 按地名他称“六寨苗”,按服饰他称“鸦鹊苗”,学者对其支系划分缺失。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清初叙永迁入,支系形成基础在川南,最终形成于大方。与红线苗、川苗、赫章结构“白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


今天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七星关小吉场东南,大方八堡乡、兴隆乡,黔西铁石等地。

 

(文/祝德光;图/由杨家训、王琳、杨婷婷、杨利等提供)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三苗网任何立场或看法。


对本期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拉底部 ↓↓↓

留言哦!


图文来源:西部苗族

本期编辑:九妹—小楚



猜你喜欢

邰昌妮:走遍国内外推广苗绣,家中有个博物馆!

国务院表彰100名“改革先锋”中有几人少数民族?

三苗网独家专访:他如何拿下这个国家级大奖?

杨胜美新歌《情醉阿哥阿妹》,甜美歌声



民族  |  文化  |  传播  |  电商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链接苗族与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