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蚩尤正名的先驱:纪念陈靖将军诞辰100周年

边朵 三苗网X智慧苗族 2019-09-06

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加关注,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招聘     欢乐苗年     十佳苗歌     旅游     图书



1、“不懂得过去,就不可能懂得未来,对他人他族不关心,也不会对本民族真关心。”——陈靖


2、“一生在长征,长征是人生。”——陈靖


为蚩尤先祖正名的先驱:纪念陈靖将军诞辰100周年

——读《蚩尤与中华民族的苗文化》一书有感


边朵(吴小花)


缘起:


早在几年前,总结老一辈留下的经验已然成为苗族群体的共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转识成智的方式形成整个群体共有的处事智慧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这亦是立族之本。


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在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杨培德和副院长安红的发起下,苗族的后学们陆续采访了贵州省原卫生厅厅长、苗族第二个博士张超伦,贵州省原省长、全国人大民委主任王朝文。在苗人邦的组织下,以闲聊的方式访谈了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廷硕。


今年,在陈靖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晓教授的倡导下,原计划在年底对陈将军夫人翟羽佳女士进行访谈,以期从亲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陈将军,并让后人从中学习以受益。然遗憾的是,今冬翟女士身体状态不佳,已迁往他处疗养,只得通过阅读陈将军的部分作品,作简文以纪念之,算是一篇读后记。


需要呼吁的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苗族精英如今已经皆近耄耋,他们与新中国一样历经风雨而屹立,在那些风云岁月中均累积了笑看艰险、淡对宠辱的处事智慧,这些智慧都需要我们后辈去探寻、记录并传承,这需要志同者们的帮助,期待更多的人参与……

 

书写之前,笔下不由踌躇,我并无缘得见陈将军,对于他的理解皆来自于对他作品的阅读及他人的转述。带着“纸上得来”的遗憾,我将自己的所感所知记录如下:


细致拜读他的作品,他的形象大致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当然,一个人是多面的,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陈将军给我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描述出来。在我眼中,他有三重身份,首先是一个饱含深情的苗学专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蚩尤先祖正名的研究与实践中;其次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丰产和离休后坚持创作的行为上;最后是一个坚韧不拔的红军战士,这主要在于他年近古稀仍坚持重走长征路的壮举中。


这三重身份印象中,因后两个身份已多人书写,且作为苗族的后辈学人,我主要着力于书写他的第一重身份。

01


一、蚩尤乃先祖:饱含深情有担当的史学专家

 

但凡治学,大多研究者总是一再声称自己乃是抛开血缘、舍弃立场、不带前见,以便使得自己能够不偏不倚地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保持中立,从而得出自己的“客观”判断。


但这样的主张已然遭到质疑,因为研究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立场。


陈靖将军明显知晓此事,他在投身苗学研究之前,就已经明确指出自己作为苗族后裔的身份,同时指出所作研究皆是因为热爱自己的民族


因了这份热爱,他要知晓这个民族的过去及未来,在知晓本民族的来龙去脉中懂得扬长避短。


同时他深知,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可能兼爱其他兄弟民族


既起了这样的念,陈靖将军选择了以史料为基,以苗族社会的当下神话体系、口传古歌为辅,对苗族的共同祖先——蚩尤进行研究,同时为蚩尤的平反正名而奔走相告。


他因爱而从事的研究最后汇编成册,主要收集在《蚩尤与中华民族的苗文化》一书中,我的阅读也主要集中在本书中。


在这一部以不同时段的文章汇编而成的著作中,陈靖将军按照逻辑次第开展了自己的论述,其逻辑步骤如下:


第一步,以“三重证据法”为考据方法,即同时采用汉文献中诸正史、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实物考古成果、苗族口传经典三重材料为考据,证明蚩尤乃是与炎黄二帝同为中华民族三祖。为了达成这个论证,他采用了大量的正史材料,其中先用汉文献的第一部正史《史记》引出蚩尤乃是与炎黄二帝同时期一方首领,其地位与二帝相等。


如《史记》正义记载:“九黎君号,蚩尤是也”。然《史记》等正史中的蚩尤被描述为“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也就是说,在大多汉文献的封建史观正史中,蚩尤的形象被描绘为“暴虐”。


影视剧作品中蚩尤的形象


为了扭转正史对蚩尤先祖的反面描述,陈靖将军先从对封建社会所谓“正史”史观的批判开始。


他认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其史观是一种独裁的“一元一统论”,这与中国的历史事实是不相符的,当下的很多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文中多次引用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观点。我想,苏秉琦先生所倡导的“满天星斗说”与他的表达几乎一致。


正是中国传统封建史观的偏颇,陈靖将军转而向摆脱这一史观的学者求证,他在书中多次采用鲁迅、闻一多、范文澜等学者的观点来证明蚩尤确实是与炎黄二帝具有同等地位的中华民族先祖。


为了巩固这一说法,他开始关注考古界的实物考古研究成果,最终他将焦点放置在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研究上。为此,他不仅购买了关于此方面研究的书籍详细阅读,关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动态,还多次亲自造访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地,当面向相关专家请教。


在扎实的研究下,他断言良渚文化遗址与蚩尤集团有关,生活于此的人群当为比蚩尤集团更早的部落,因为海洋灾难使得这个文化一朝湮灭,迫使该部落北迁,最终形成强大的九黎部落。意为在炎黄二帝部落形成之前,蚩尤这一支便已经形成了以稻作为主的文明程度较高的集团


他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这种认可与蚩尤亭最终在江苏省吴文化公园落成有直接关系。


此外,他还从苗族的民间口传材料寻求证据。他发现在苗族的神话等口传经典中,多次提及“浑水”、“东方”,与涿鹿附近百姓称为“浑河”的称呼互相印证,认为苗族人对“浑水”的记忆为苗族曾在黄河中下游生活过的证据之一。


第二步,以血缘为线索,考据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兄弟关系。在陈将军的研究中,古苗人与羌、巴蜀诸族、僰族(今白族)、莫瑶(瑶族)、彝族、壮族、土家族等均有同源关系,而这些关系都是有史料可证的。如此一来,蚩尤便不单是苗族人的祖先,而是这些具有血缘关系的民族的共同祖先。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该放弃使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自称,因为如此一来,就把源自蚩尤的众多民族排除在外了。将“炎黄子孙”改为“炎黄蚩子孙”乃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举措。


第三步,为学术理论进行积极的实践活动。陈靖将军并非稳坐象牙塔的研究者,他在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为蚩尤的正名平反而忙碌奔波。为了给蚩尤先祖正名,做了以下事情:


其一,分别给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萧克去信,信中皆以饱含深情的口吻陈述了蚩尤先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阐述蚩尤作为中华民族先祖的正当性(详见附录)。


这三封信旨在引起政界和学界为蚩尤先祖正名的重视,时间跨度五年之久,可见将军对此事的耐心和坚持。


这三封信得到了政学两界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执笔回信,信件以“关于陈靖同志致李瑞环主席的信论及苗族问题的意见报告”为名,信中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回复,一为学术层面,通过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等人的研究,确认蚩尤为与炎黄同一时代的首领,同时赞同陈靖将军所言,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为一种封建史观,具有历史局限性,当下应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来对待这一问题;同时,从已经出版的众多民族史书中取证,认可蚩尤九黎与苗族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认定蚩尤不仅是苗族的祖先,他同时与炎黄二帝同时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三位著名始祖。二民族政策和现实意义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蚩尤应该具有与炎黄二帝同等地位,在公共场合使用“炎黄子孙”这样的称呼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不利于民族团结。三为国际意义,苗族为世界性民族,蚩尤先祖形象的确立有利于凝聚苗族力量,促进国际交往、和平。最后定论“传统形成的关于蚩尤的不正确认识和歧视看法,国家应该尽力予以消除,还蚩尤之本来面目,立我中华民族之始祖形象,促我中华民族之团结进步”。(详见附录)


其二,多次亲赴全国各地,为蚩尤先祖正名之事奔走。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98年7月25日,河北涿鹿“三祖堂”建成,意味着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岁月,炎黄蚩三位中华民族先祖最终达成了和解,同住一祠,尚飨后世祭拜。


中华三祖像


此间,他偕同众多研究者亲访涿鹿县的蚩尤冢、蚩尤北寨、蚩尤泉,重新踏寻先祖遗迹,尤其是蚩尤冢旁的古松矗然而立,不蔓不枝,遒劲繁盛,这便是蚩尤后代延绵不绝的隐喻。


同年,他多次返回苗区,意在苗族聚居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蚩尤陵园”,这项工作他持续多年,来回奔走于南京与苗乡之间。如今,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址于自治州首府凯里附近的香炉山,将此处建成“蚩尤陵园”,已然达成将军所愿。


此外,在他的多次提议下,“蚩尤亭”于2000年在江苏省无锡市吴文化公园建成,陈靖将军亲自为该亭题字。而亭中的蚩尤塑像由苗族艺术家、苗学专家杨培德所设计,如今已经成为蚩尤先祖塑像的经典版本。


他的研究不仅关注于蚩尤先祖,还以史料和当下苗族群体所呈现出来的言行对苗族人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苗族这一群体有勤劳俭朴、酷爱和平、与人为善的三大优点,但却同时具有三大缺陷:


一是能吃苦却不能把苦果吞咽下去进行消化,变成营养品,从中总结教训,从而扬长避短;二是能将就便将就,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三是站得高却看得不远,“有大度之心,无大任之志”。


这三方优点及三方缺陷,是将军站在苗族整体的高度上的审视,其间所体现出来的自豪及痛惜都能从他的字里行间展示出来。进行这样的总结,是他爱深责切的表达,也是他希望苗族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学会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从而能够世代沿袭生生不息。


他将苗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蚩尤九黎时期、三苗时期、大迁徙时期,将苗族的迁徙视为是古苗人的“长征”,就是希望苗族人该具有“长征”的进取精神。


如今,我们应该从将军对苗族的根性总结中看到优点,但更应该引起注意的便是我们缺点的改进。唯有深知自身缺陷从而竭力改正才有希望。


蚩尤雕像


二、长征为主题:笔耕不辍的作家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中将如此介绍陈靖将军:“有一位传奇老红军,他既会打仗杀敌,又会著书作诗,并进行了举世绝有的二次长征,是个文武全才。”(转引自赵行法:《永恒的情牵无穷的动力》可见,陈靖将军亦文亦武。在治文上,他不仅关注于苗学,还是一个以长征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红军作家。


陈将军于1934年参加红军,年方十六。按照将军自己的描述,他才上过初小二年级,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时间太少。他一生中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几百万字的作品,皆有赖于部队的用心培养和他本人刻苦持续的学习,他的勤奋可从他作品所呈现出的功底看出来。


从早期的俏皮活泼到后期的沉稳运筹,几近信手拈来的程度,无不是将军付出心血的铁证,这亦是他“一生在长征”的写照之一。


陈将军的处女作是一首俏皮小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下里巴式小诗”,那是在抢渡乌江(别名鸭池河)时临时受命所作。当此之时,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最后一批长征红军(红二方面军)终于顺利渡过乌江,而此事民国党追兵李觉纵队也恰到南岸,后卫团团长交代一个任务,写首诗给李觉看看,最后这个任务就具体落到将军头上。十多分钟后,将军的处女作新鲜出炉,诗曰:


远看像条索,近看鸭池河。

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

要过要过就要过,李觉送行蛮不错。

你在对岸站岗哨,我在这里洗个脚!


陈将军的处女作质朴生动,诗中语气戏谑,将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以如此俏皮的口吻写出,不仅是因为将军此时年纪尚幼有初生牛犊的无畏,更展示出他天生的豁达与开朗。这首诗虽然内容为强渡乌江这样的军事场景,但在我读来却颇有苗歌的韵味,尤其后四句中,尾字押调更具苗族古歌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据传当时风靡于整个部队。这首诗歌于1984年2月15日发表在《天津书讯》“处女作”专栏上。(参见《天津日报》)


若说陈将军最为人知的当是他以长征为题材的连载小说《金沙江畔》。这部小说创作于1959年,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小说缘起于《北京晚报》约稿,为该报的连载小说,预备在1959年大庆前载完。


没想到报纸的连载引起了北京评剧院院长的兴趣,在获得将军授权下将小说改成评戏,由白玉霜、马泰、新凤霞、魏荣元等名家同台主演,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由此小说也一炮打响。


小说单行本出版后,上海电影厂又将之改编为同名电影,1963年上映后轰动全国。盛名之下,小说被以多种方式改编,诸如连环画、地方戏曲等。特别是地方戏曲(如川剧)对之进行多次改编,已经成为很多剧种的经典曲目。


影视剧《金沙江畔》剧照


将军是个丰产的作家,大量的佳作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妙笔生花,更得益于他的笔耕不辍。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金沙江畔》外,还有剧本《原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话剧剧本《贺龙前传》、诗集《枪剑风云录》,散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等。即便是在离休后,他仍然创作了百万字的长征系列《重走长征路书简集》、《重走长征路集叶》、《寻根溯源录》和《诗言史》等。


可以说,即便是在写作,陈靖将军也将“一生在长征”的精神贯彻到底。

 

三、古稀之年而重征:坚韧不拔的红军老战士

 

若说前面的两个身份是将军长征精神的引申,那么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便是他执行此精神的本义表达。


陈靖将军参加红军之初是一名司号员,但这个身份在红二方面军在贵阳附近召开的一次祝捷晚会上发生了改变。在此次晚会上,战士们让他上台表演,他唱了一首改编山歌,歌曰:“走了一山又一山,肚皮走扁腿走酸。刀山火海难不倒,不见红军心不甘!”他欢畅嘹亮的歌声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而此时站在人群中观看演出的贺龙老总也对此表示赞赏,大声说道:“好啊,把这娃儿拉出来,送到宣传队去!”正是贺龙老总的这一吩咐,他从司号员变成了宣传员。


宣传员的长征生活非常艰辛,每天在部队出发之前,每个宣传员都得背上一大捆标语先赶到前方沿途张贴,而傍晚休息之前还要参加后卫团的“收容”工作,几乎每天都是夜幕降临才能回到宿营地。而其他战士进入梦乡的时候,宣传员还要编写第二天的标语。(参见《瓮安当代人物专题》)如此辛苦的征程,大多数人想来不会再进行第二次,可陈靖将军却不是这大多数人。


1986年,已近古稀的陈靖将军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重走长征路。当此决定作出之时,亲近的老战友们不忍他年高涉险而出言劝阻,但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得到了组织及徐向前等老将领的支持。


陈靖将军与徐向前元帅合影


当年九月,他携妻挈子,开始重征。


1988年,他以70岁高龄开始攀登札浪大雪山。


攀登之前,他告知同行人员:“上得去算我胜利,上不去的话,死了就算。同过去牺牲在这大雪山上的战友们一样,你们就地从简,将我埋葬在大雪山上!”当他凭借一瓶氧气满怀豪情爬上雪山之巅时,在宿营地写下了《采桑子·生日登山》:“莫道古稀举步难,走横断山,登横断山, 札浪雪峰朝顶攀。 越上四千七百米,环视长天,饱览长天,人生几回得此观。”


如此,陈将军成了“七万里重征第一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


陈靖将军在长征途中




写后记:


读罢掩卷,抬首远眺,窗外北风肆虐,在2018年即将结束之际,新一轮的寒潮即将袭来,室外盛产于岭南的紫荆树见风摇曳,繁花骤坠,落英缤纷。但我却突然觉得并不这么惧怕这凛冽的寒冷了,陡然间生出的勇气,恰恰是将军的著作所给予的,这是我作为读者的个体体验。


本文是站在苗族这一群体的立场上来书写陈靖将军,但其实真正能使得这些文字产生效用的却是个体。就我个人的感知而言,陈将军是站在一个民族整体的立场上来审视苗学,但他的实践工作却是以踏踏实实的个人行为在进行。如此想来,我们便可以如是作想,陈将军是苗族人群体的榜样,但这种榜样力量的发挥却需要我们每个个体的亲证与体验。


“万里跋涉寻常事,一生都在征途中”,这是将军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概括,勇踏征途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也希望本文能让读者获取新的勇气与力量,这些勇气与力量可用在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研究中,也可用于应对个人的困境中……


我想,在这点上,将军的坚韧不拔、立场坚定、永在征途的红军精神所呈现出来的激励功用是超越民族的,这种精神的激励适用于每个人类个体。这是陈将军喜闻乐见的,也是我们纪念他、告慰他在天之灵的最好方式。于此,亦学将军作“下里巴式”小诗一首,以结束本文:


江畔山巅讴壮曲,持刀执笔踏征程。

芒鞋竹杖临高处,还顾蚩尤冢上松。


陈靖将军生平简介


陈靖,苗族,贵州省瓮安县草塘陈家湾人,1918年6月出生,2002年10月30日去世。


1934年9月参加红二方面军的前身一红六军团。红军长征时期,历任司号员、警卫员、宣传员。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在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历任“战斗剧社”音乐队长、舞蹈队长、戏剧队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挺进剧社”社长,八路军一二0师任团青年干事、宣传干事、宣教股长、营教导员、摄影科长、宣传科长等职。参加“百团大战”、抗击日军“五ー大扫荡”以及昌平、平谷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直属炮兵政治处主任、副政委,炮兵旅政治部主任兼教导团政委、野战军第四纵队十旅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炮兵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特种兵政治部主任,参加大同、察南、石家庄、张家口、平津等战役。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负责组织华北军区特种兵受阅部队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的准备工作。


建国后,1950年夏,奉命参加组建华北军区炮兵的工作,担任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春,被选送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解放军防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政治部主任兼科研部主任。1959年夏,调入中央军委军战史编写组,参与编写红二方面军战史,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诗集《长征路上》和小说《金沙江畔》,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1962年,调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任政治部副主任。“文革”十年慘遭迫害。平反后调任南京军区炮兵顾问(9级正军级)。


1959年,与陈毅元帅同时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他们也是红军业余作家中最早被国家最高级专业作家协会接纳入会的会员;后又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入会,并被多家文艺团体,包括解放区文艺研究会、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延安文学研究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以及多省苗学会聘为顾问、研究员。陈靖的作品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与黎白合著)、《长征路上》(诗歌集)、《猎鷹记》(与丁ー三合著)、《原子时代与国防》(军事科教片)、《金沙江畔》获空军文学创作二等奖,被上影厂改编为同名电影,被中国评剧院改编为同名评剧;《往事情深》(散文集)、《贺龙生平纪略》、《贺龙前传》(话剧)、《吼声集》(诗歌集)。重走长征路是陈靖一直以来的一个夙愿,那场悲壮至极的数万里长途奔袭给他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印记,也留下了太多的奥秘。作为当年的亲历者,他总想再去实地勘察、采访,重拾当年那种在任何超极限的困难下都压不垮的红军精神,并记录下来代代传承下去。1986年初,他写报告上交总政余秋里主任,表达了自己的这个心愿和决心:“如果我在(重走长征路)途中遇到意外,就同当年长眠于万水千山的战友一样,从简就地掩埋……”很快,3月24日,总政秘书长粟光祥转达了余主任的批示:“精神可嘉,予以支持…”并根据陈靖当时已是68岁老人的实际情况,做了细致具体的安排。


陈靖重走长征路于1986年9月1日从江西南昌出发,沿当年三个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西路军共5条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历时21个月,640天,行程36260公里,翻越8座雪山、过草地730公里,在昔日的战场实地勘察、座谈,看望了309位当年因伤、病留下的红军战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困难,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促使五位在历史上蒙冤受屈的红军将士(冉少波、席大名、麻孜阿布、安登榜、扎西)得到了正名。沿途与军民座谈、作报告200多场,创作诗歌千余首,为解放军报开辟的“书简专栏”写稿80多篇,积累了大量资料。1988年6月4日在大別山六安市结東。


重征归来,在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后,开始着手整理资料,用近五年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书写了四本书:《重走长征路书简》(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重走长征路集叶》(画册)、《诗言史》(重走长征路诗集,李先念主席题写书名)、《长征溯源》(纪实体)。陈靖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和唯一的一位全方位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因此,陈靖亦被人称为“三亲老红军”一亲是1935年亲身经历长征二亲是51年后的1986至1988年亲身重走五条长征路;三是亲手写出四本关于红军长征的书。


同时,陈靖同志不遗余力,在重走长征路期间及结束以后,全身心致力于苗学研究,在八九年的时间里,调查、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有理有据地为苗族始祖蚩尤平反正名,推翻了长久以来妄加在蚩尤身上的不实、不公之辞,同时,首次提出了蚩尤与炎帝、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彰显了其崇尚民族大同的优秀品质。同期,完成了《蚩尤和中华民族的苗文化》一书的创作。2001年初,陈靖已是82岁的老人,他想完成最后心愿之一:将重走长征路所收集的大量资料制成图板,将墨迹、树叶画、沿途邮戳,裱好装入镜框,将这些实物运到长征路上展出,在发挥传承长征精神上尽微薄之力。他亲自进行规划、设计,写解说词,并同司机刘健、公务员陈建军亲人羽伟一起,昼夜赶制、装箱。于2001年秋运抵贵州镇远、瓮安和都匀等地展出,年底回到南京,准备休整后于2002年再度出发,后因身体状况入院检査,8个月后,于2002年10月30日,匆匆离世,让所有认识他的人们感到突然和震惊。


就此,陈靖走完了他84年、军旅生涯64年的人生路。


病重期间,陈靖谈起他离休后的生活时说:“离休后的二十年的生活是很充实和无愧的,没有浪费时间,都在脚踏实地的做实际的事,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弥补了'文革”中失去的宝贵时间,虽然还有很多愿望来不及实现,但也足矣!”


——摘自《陈靖作品选》


附录1: 给李瑞环主席的去信


 

附录2:中国社科院的回信(部分)


作者简介:边朵,汉字用名吴小花,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对本期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拉底部 ↓↓↓

留言哦!


图文来源:边朵

本期编辑:九妹—小楚



猜你喜欢

刚刚宣布!文山又迎来一位苗族副州长!

苗族这些植枫、护枫、祭枫的“枫俗”你了解吗?

又上央视!Angelababy推荐,苗医和三七有何渊源?

年度盛典 | 第八届“欢乐苗年”三苗网将宣布重大计划



民族  |  文化  |  传播  |  电商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链接苗族与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