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光大道》重庆站苗族歌手晋级16强!笙歌苗舞他精通!

武晓静 三苗网X智慧苗族 2019-09-06

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加关注,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



招聘     欢乐苗年     十佳苗歌     旅游     图书



重庆苗族:


❒ 星光大道,杨飞杨勇晋级!   近日,万盛选手杨飞杨勇二人带着他原创的苗族生态芦笙歌舞登上《星光大道》重庆赛区舞台,并成功晋级16强,获得评委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本文主要介绍杨飞的情况。


笙歌苗舞伴终身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也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节日。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鼓红苗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杨飞学习苗族芦笙歌舞编排和吹奏已近20年,通过不懈努力,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芦笙与改良芦笙不同的演奏技艺,还创办了万盛经开区更鼓红苗风情艺术团,更多次参加《星光大道》等大型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芦笙歌舞和吹奏这门非遗文化。


1 收藏物件 为苗韵留底


2018年12月22日下午2点,记者赶往位于青年镇更古村的更古苗湾。 走进杨飞家中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记者仿佛穿越到了几十年前的苗族民居,但见苗族同胞各个时期生产生活相关的服饰、用品、用具等珍贵物件应有尽有,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


杨飞用软棉布小心翼翼地擦拭前几天刚从贵州遵义搜罗回来的苗族物件,10岁的儿子杨斌奥站在一旁打下手。杨飞一边擦拭芦笙,一边自豪地向记者讲述苗族祖先蚩尤的传说,以及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擦拭完物件,杨飞走出“收藏室”,将房门锁好,回到客厅,来不及歇气就坐在一张极具年代感的苗族长凳上,背靠着墙,伏在一口油漆班驳的木箱上继续整理他早上出门前未整理好的芦笙。


如果不是靠在进门处那些工具的提醒,记者怎么也不会将眼前这个颇有情调的“艺术家”与曾靠卖力气挣钱吃饭的民工联系在一起。


“不是我存心让你等这么久,主要是我只在家待两天,我要趁我在家的时候,把它摆放好。” 杨飞介绍起他的宝贝,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这里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物件背后,都有一段讲不完的故事。它们不仅见证了苗族文化的时代变迁,更凝聚着苗族祖先的智慧与创作。


说起这些物件的由来,杨飞显得特别兴奋。过去的20年里,他不辞辛劳、自掏腰包,走遍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数十个苗族村寨,才将苗族祖先遗留下来的1000多件物件搜罗回来。为了给这些收集而来的物件安一个“家”,杨飞专门腾出家里的一间屋子,安放这些苗族物件。


“没事的时候,我就来看看这些物件,吹吹芦笙。”杨飞说,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苗族人,面对渐渐失传的苗族文化,他有责任和义务将本民族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保存下来。


杨飞在他的“收藏室”里教授儿子芦笙技艺


“我的主业是芦笙歌舞编排,副业是教学生们吹奏芦笙,业余爱好是收藏这些苗族物件。”


“早在2002年,我就开始学习芦笙,开始了我农民人生之外的艺术生活。” “我应该是最年轻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鼓红苗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苗族文化,希望后辈们把苗族文化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在这栋传统苗族民居里,杨飞向记者讲述了他20年来一直学习芦笙、传承苗族文化的心路历程。


2 机缘巧合 与芦笙结缘


1983年,杨飞出生在青年镇更古村的一个苗族贫困家庭。从小受到苗族文化,他每天看见家族长辈拿着芦笙进进出出,从小耳濡目染,对芦笙、夜箫等乐器略知一二,对苗族古歌、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有乐谱,当时学习芦笙完全凭记忆和练习,夏天割完水稻后长辈们就在院坝里吹奏,我们这些小孩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样的成长环境对我后期学习芦笙来说特别重要。”回忆过往,杨飞说,小时候第一次接触芦笙时,他就被这种乐器深深地吸引了。


“我10岁时母亲因病过世。当时家里孩子多,境况很糟糕。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刚进入初中不久,我就退学了。”说到这里,两颗泪珠从杨飞的脸颊上慢慢地滑落了下来。


退学后,年仅15岁的杨飞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包揽了家中的农活,从早干到晚,每天干完活后,杨飞只感到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颤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行走。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每当吃完晚饭拿起芦笙吹奏时,杨飞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2002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飞成了芦笙歌舞编导。


那天,杨飞跟着几个苗族同胞一起去南川区南平镇后山村的亲戚家串门,并在现场吹奏起芦笙。


后山村的一位村干部见眼前这个年轻力壮、颇有艺术天赋的小伙子不仅芦笙吹得好,还能随着芦笙的节奏边吹边跳,于是主动邀请他担任该村的苗族芦笙歌舞编导。杨飞欣喜若狂,一口答应了下来。


从此,杨飞便经常出现在区内外大大小小的苗族歌舞演出现场。


2008年,杨飞的父亲瘫痪在床,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他每月演出得到的那点收入根本无法应对家中庞大的开支。某天,他吹奏完一首芦笙后,跟演出的朋友们作了告别。 因为,他要离开家乡去广东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在外飘荡的那些年里,杨飞一心扑在工作上,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有在朦胧的月光下吹奏芦笙的时候,他的内心才能归于平静。


杨飞在表演芦笙歌舞


一天晚上,杨飞又像往常一样坐在工地门口吹奏芦笙。这天,工友跟他开玩笑说:“哎,我看新闻,人家芦笙吹得好的一场吹奏下来能挣上千元,比咱们干苦力活强得多,你这么喜欢芦笙,又吹得好,为啥不依靠这个赚钱养家呢。”


看着工友远去的背影,杨飞豁然开朗:是啊,能把爱好变成职业,是件幸运且幸福的事,我要学好芦笙!


第二天,杨飞便坚定地辞去了工地的工作,回到老家潜心研究芦笙演奏。只是,当别的芦笙手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摆龙门阵时,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学习芦笙歌舞编排。


杨飞说,当初跟他一起演奏芦笙的那些演员早已放弃了这个职业,这意味着,他已经是万盛芦笙演奏界的老前辈了。


3 精益求精 炫星光绝技


酷爱芦笙的杨飞知道芦笙是苗族的象征,传统的6管芦笙由于音域和音区的限制,只能演奏一些民间传统的芦笙曲和祭祀芦笙曲,远远跟不上现代社会需求。


2012年2月中旬的一天,杨飞的表哥上网查到,云南昭通有一种改良芦笙,可以吹奏现代曲目。表哥赶紧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杨飞。杨飞看到了希望,于是和表哥一起带着传统的6管芦笙,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奔赴云南昭通学习改良芦笙。


尽管节令已经立春,但途中路过的高海拔地区依然是冬天的面貌,有些地方还下起了雪。一路颠簸,两兄弟顺利到达云南昭通,考察了当地的多管芦笙,并买回8管芦笙,用心研究。后来,杨飞还去贵州雷山考察改良芦笙,买回一把15管芦笙,开始勤学苦练。


201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杨飞参加了遵义市的芦笙伴奏比赛,获得三等奖。“比赛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觉得连入选都不太可能,没想到还获了奖。”杨飞说,第一次参赛就获奖,令他信心倍增。


在这次比赛中,杨飞发现自己对改良芦笙掌握的技巧远远达不到,为了使芦笙歌舞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杨飞多次去贵州民族大学、贵州雷山民族职业学校考察学习,研究改良芦笙演奏。


杨飞说,刚开始还不觉得怎样,跟着老师走到教室门口,一想到要面对跟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学生,心里一下就发慌了。杨飞解释说,“在老师面前吹奏了几次后,我就不这样想了,学生们是专业学习芦笙的,我不是科班出身,吹得不好也没什么丢脸的,何况我觉得大家都是对芦笙的传承。” 


现在的杨飞说起当年的那段经历,倒是非常感谢贵州民族大学芦笙教授杨昌树和芦笙教师杨昌杰精心指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杨飞说,他跟两位老师学习芦笙歌舞吹奏和编排后,芦笙的基本知识、演奏技巧、苗族芦笙音乐文化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和知识装了一脑子。时间久了,禁不住也想编排几曲,一编就上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学习研究,杨飞改良的《欢乐的苗家》等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编创的《砍火星舞》《桶鼓舞》等苗族原生态歌舞获得了业内较高的认可。他也曾参加全国芦笙大赛,荣获传统芦笙吹奏组二等奖。



杨飞在苗族节日庆典上表演节目


杨飞与他的家人


“去年春节,我们再次去了云南昭通,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带去了改良的19管芦笙,以前教过我的人,现在反而成了我的学生,向我学习19管芦笙的演奏。”说到这里,杨飞格外自豪。


“我父亲那一辈使用的芦笙只能吹奏6个音,而我不仅能够吹奏传统6管芦笙,还能吹奏9管、12管和19管的改良芦笙,突破了传统芦笙只能吹奏传统芦笙曲目的局限。除了吹奏传统的乐曲,我还能吹奏国外的乐曲和当下的流行乐曲。”提及学习芦笙技艺这些年的艰难辛酸,杨飞说,相比父亲对祖辈技艺的保守传承,他花了大量时间进行创新,将传统的6个音发展到24个音,使芦笙的音域更宽泛、音调更丰富、声音更洪亮,赋予了芦笙这一古老民族乐器现代的气息。


4 传承文化 让民艺腾飞


悠远的芦笙曲,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了现实。


“一曲优美的芦笙是有爆发力的,它会吸引你的双手抱着芦笙,边吹边跳停不下来。”杨飞一边吹着芦笙,一边指导儿子杨斌奥练习,一招一式都很认真。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创作的芦笙能得到别人的赏识。”提及自己的芦笙吹奏广受重庆及周边省市欢迎一事,杨飞显得异常高兴。


“有一个芦笙爱好者到重庆出差,无意中得知我芦笙吹得好,便专程来到万盛看我的演出,以示鼓励。 ”杨飞永远也不会忘了那位贵人的话:“你虽然很年轻,但悟性很高,从未专门系统地学习过芦笙吹奏,凭自己感觉编排的芦笙歌舞比很多科班出身的专业选手都好,让人听了很舒服。”



为了丰富红苗文化内涵,传承红苗文化精髓,推进苗族文化发展,2014年,杨飞成立了万盛更鼓红苗风情艺术团。


艺术团第一次演出的时候,如何给门票定价成了难题,这让杨飞思考了很久。“一场演出能赚回成本就行,关键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杨飞说,只要表演能得到认可,可以和全国各地众多苗族同胞一起探讨苗族文化,门票收入能保本就行。


艺术团成立以来,在杨飞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了“2014万盛首届红苗砍火星节”,原创作品《舂米舞》在CCTV-7《乡村大世界》演出,而他本人也多次获得重庆市“文化艺术之秀”称号。


杨飞(前右)与红苗风情艺术团团员合影


除了完成团里的工作,他还受邀开办芦笙课堂,教授学生苗族芦笙歌舞,培养芦笙演奏人才。多年来,杨飞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芦笙吹奏技艺传授给每一个想学的人。


他说:“芦笙,对于苗族人家来说,不仅是他们喜爱的一种乐器,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今,会吹芦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特别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苗族芦笙很好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了解它,喜爱它。”


他说:“今后会更努力挖掘、传承、打造苗族特色文化、我充满激情和活力、把苗族文化即芦笙歌舞推向全世界。


杨飞以及更古苗族文化:



人物档案



杨飞,苗族,1983年出生,重庆市万盛区青年镇更古村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鼓红苗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他走遍贵州、四川、云南等地,遍寻名师、勤学苦练、交流芦笙文化。通过不懈努力,他熟练掌握了传统芦笙与改良芦笙不同的演奏技巧,除了掌握自己所属的西部苗族芦笙技艺,他还自学了中部苗族芦笙的吹奏。


他在不断提升芦笙演奏技艺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荣誉:

获评重庆市“文化艺术之秀”;

2014年成立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更古红苗风情艺术团;

2014年作词的苗族多声部声乐作品《舂米欢歌》荣获重庆市首届“美丽乡村”原创歌曲大赛铜奖;

2015年举办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更古苗湾篝火晚会,晚会上重庆卫视新闻;

2015年作词的苗族多声部声乐作品《布谷闹春》荣获重庆市第二届“美丽乡村”原创歌曲大赛表演金奖、原创歌曲创作大赛创作金奖;

2015年参加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之性荣获艺术之秀称号;

2015年参加贵州雷山,首届苗族芦笙歌舞大赛,传统芦笙组,吹奏苗族祭祀芦笙,《开山芦笙曲》二等奖;

2016年举办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更古红苗,迎新春红苗情,大型篝火晚会;

2016年作词的苗族表演唱声乐作品《苗家迎着幸福来》荣获重庆市第三届“美丽乡村”原创歌曲大赛表演银奖;

2016年乡村大世界,作品《舂米舞》央视七频道演播厅录制;

2016年中国苗族《跳坡节》广西隆林苗族歌舞大赛,原生态芦笙舞蹈,作品,《舂米舞》三等奖;

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苗族芦笙歌舞大赛,苗族原生态芦笙歌舞《扎拉度》一等奖,艺术团骨干分别荣获传统芦笙组二等奖,苗族刺绣三等奖;

2016年贵州雷山全国芦笙歌舞大赛,舞蹈《扎拉度》三等奖;

2016年应邀参加四川省宜宾市兴文苗族鸡岁苗年活动,演奏芦笙曲《苗山情》;

2017年重庆市第二届民间艺术之星大赛(砸啦嘟)荣获艺术之秀。

2017年成功举办重庆苗族飞歌联谊会及苗年节。




对本期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拉底部 ↓↓↓

留言哦!


图文来源:万盛日报 杨飞

视频来源:杨飞

本期编辑:九妹—小楚



猜你喜欢

征集|2018苗族·年度人物+年度新闻,由你推荐!

为蚩尤正名的先驱:纪念陈靖将军诞辰100周年

贵州下雪了:石门坎苗族天麻种植户急需您的帮助!

刚刚宣布!文山又迎来一位苗族副州长!



民族  |  文化  |  传播  |  电商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投稿:158636984@qq.com

 链接苗族与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