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司马 有束光 2018-10-14


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772 个与众不同的人



今年2月,在费城展览的秦始皇兵马俑被人偷走了一只大拇指,结果美国出动了FBI去追回,费城市政府还向中国进行了正式的书面道歉。电影中的桥段在现实上演,只因为它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的国宝,一根手指头就会引起一场风暴。


而如果没有一位叫赵康民的老人,国宝兵马俑很可能成为田里赶麻雀的“稻草人”。


他阻止了一场灾难,也是从他开始,沉睡千年的秦代瑰宝被唤醒,惊艳了世界。兵马俑发现者这个荣耀的称号,却在漫长的时光里,冠在了另一个人的头上。




5月底,纽约时报、BBC、每日邮报......

国外铺天盖地的报道

献给了一位中国人:赵康民。

外媒给他很多珍贵的头衔:

“修复兵马俑的人”

“发现了中国8000具兵马俑的考古学家”

“第一个鉴定了兵马俑是文物的人”......


BBC,每日邮报,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这场铺天盖地的报道,

距离赵康民去世,

已经过去了1个多星期;

距离赵康民骑上自行车,

风一般赶到那口井边,

已经过去了44年。

因为他,尘封千年的古物第一次“复活”,

并有了名字:秦代武士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赵康民也未曾想过,他涉足的这块地底下,竟有足足8000兵马俑,如今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俑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


在80、90年代,外国领导人只要来中国,都会来看一看穿越千年的秦人。

 

第一个来参观的“好奇宝宝”领导人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后来,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也来了。


 

在国外,大英博物馆的历史阅读室,

卡尔·马克思曾经读书的地方,

为了展览兵马俑,

他们把满满当当的书架

挪得干干净净。



每一个看到兵马俑的人,

与它两千多年前的眼睛对视,

都会被无与伦比的力量所震撼。



秦始皇陵兵马俑霸气征服世界,然而,当年那个“拯救”兵马俑的文物专家,却好像没多少人记得了。


2018年5月16日,赵康民去世。


他的讣告在国外掀起追悼飓风,在国内却没有激起很多涟漪,关于他的国内报道也寥寥无几。


这个老人的名字,湮灭在5月中旬的鸿茅药酒,滴滴修改头像,创造101里……

 

拯救兵马俑的考古学家:赵康民


对于赵老的去世,北京青年报在《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赵康民悄然离世》一文里评价说,那个壮观的“地下军团”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守护者。


为何说赵康民“拯救”了兵马俑,是秦俑的最初守护者?


时光回到44年前的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


 “哎,不好!挖到了瓦盆爷,会不会叨扰了神灵哟?”

 

1974年,西杨村的几个挖井农民一铲子下去,挖破了真人大小的头,还有一大堆瓶瓶罐罐,兵器,砖......



这里头大部分是陶做的,还有青铜,在庄稼汉眼里,陶值不了几个钱,那青铜制的箭头倒是可以卖给废品站称几斤旱烟。

 

接到电话,临潼文化馆文物干事赵康民急了。“这是俑!这可能是秦朝的俑!”


“文物!国宝!”几个挖井的粗汉子懵了:“这下真闯祸了。”


“当时残俑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大概七八块的样子,有脚,有手,还有两个头,就在井附近,周围还有些砖块。”赵康民回忆。

 


现场还焚着香,点上了蜡烛,纸灰遍地……原来,有些农民以为挖出的是主旱灾的神灵,害怕遭报应,就在一旁烧了纸。

 

但更多村民是把这些东西当做战利品拿回家了。


陶俑头戴上个草帽就变身稻草人,可以吓唬麻雀;秦砖盖房时兴许用得着,当枕头也成;陶罐装米装粮可以防老鼠;铜箭头拿去废品站卖点钱,换点旱烟;瓦片片被孩子们当成玩具四处乱丢......

 

幸好,赵康民及时前来,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


 

凭着铜簇、秦砖以及西杨村

距离秦始皇陵只有1500米的位置,

加上现场查看,

他当即判断村民可能挖到了秦武士俑陪葬坑,

而此时,被挖出的文物已被弃置28天,

一直无人过问。

距离兵马俑坑1.5公里的始皇陵

 

“这井不能挖了。这些很可能是国宝,

如果是秦代的东西,那就千金难买。”

 他弯下身,

小心翼翼地把兵俑的残肢碎片拾掇在一起,

又去废品回收站和农民家收来遗失的碎片,

全部用车拉回了县文化馆。



当天晚上,

赵康民就将全部残片分类排队,清洗。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

他细细地用环氧树脂胶粘接碎片。



用石膏填补残缺的地方,

最细小的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

他必须特别谨慎小心。



三天后,两个秦武士俑“复活”了!

个头足有1.78米高,

身穿战袍,双臂下垂,

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威风凛凛。


 

赵康民很兴奋,甚至内心涌起自豪,不过转而就陷入隐隐的担忧中。

 

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破除“旧事物”的时代氛围还没有完全褪尽,他担心雕像被摧毁,就打算暂时守住这个秘密,等合适的时候再向上汇报。

 


恰巧,一位路过此地采访的

新华社记者蔺安稳看到了修复的武士俑,

于是写了一篇文章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

很快消息就被中央知道了。



1974年7月,第一批考古专家从北京来到这里,开始了挖掘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令赵康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当时的挖掘现场影像资料


当数以千计的战士塑像以战斗阵式排列,

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时,

可谓用霸气震撼了整个世界!

更难以置信的是,

这些兵马俑的存在是为其君主护驾,

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

光是战士的头就有三十种不同的样式,

还曾有网友说:

中国人都能在兵马俑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2000岁的秦人里藏着“明星脸”


除了兵马俑之外,

这里还有100台马车和数万件

包括剑、斧、弩弓在内的铜制武器。


保存完好的弩,青铜箭头,青铜剑


秦始皇本人的墓穴则仍然被掩埋,没有展开挖掘,因为考虑到打开墓穴对文物可能造成破坏。

 

兵马俑曾被西方誉为“现实主义的杰作”,1987年还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后接待过200多位国家领导人。


电影则为它加上了无数浪漫的演绎。张艺谋和巩俐,在《古今大战秦俑情》里,一首焚心似火串起两世情缘;金喜善独守在墓穴,等待千年后的成龙到来,陪伴她的是秦朝信守诺言的将士……


《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木乃伊3》


然而,

赵康民的发现者身份很长一段时间,

都没有得到承认。

 


如果你恰巧去了秦始皇陵博物院,会发现为来访者签名的是杨志发。

 

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并不清楚每一样文物的历史价值。


然而,因为挖井时恰巧挖到第一块兵马俑的碎片,于是杨志发被当成“兵马俑的发现者”,甚至被戏剧性地推向了全世界。

 

杨志发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握手


杨志发被邀请到国外讲述传奇经历


杨志发成功转行,在博物馆礼品店专门做起了图书签售。


后来好几位农民都跳出来说“我也看见了,我也是发现者。”

 

“看见不等于发现。”真正的考古学者都知道这点,“当几个农民看到赤陶碎片,他们不知道那是文物,还弄坏了它,而能值得上钱的铜箭头则是拿去卖了。”

 

赵康民的出现,即时制止了村民破坏秦始皇陵陶俑,并收集那些被敲碎的残肢,重新修复出第一个兵马俑,还为这些沉睡千年的古物命了名......


秦兵马俑如果没遇到赵康民,将是一场灾难。



直到1990年,国务院才正式承认了赵康民,并给予他国务院特别津贴。

 

尽管如此,沉默的发现者赵康民,依然冷静而客观地称呼他自己。

 

在临潼博物馆,他为游客签明信片和书时,会写上这样一行字:“赵康民,率先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兵马俑的人”。



秦陵兵马俑是赵康民人生的巅峰,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身份如何变幻,他都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工作,平时不是蹲在地上研究文物,就是埋头于成堆的资料与书稿前。


他不善言辞,不讲究吃穿,却从不辜负考古人这个身份。

 

几十年早出晚归,他骑坏三辆自行车,写下五十万字调查笔记,发现四十多处古迹遗址和古墓,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就咬几口夹着青辣椒的馒头,困了就在躺在树荫下......


2000年他退休了,

很多人劝他可以休息休息,享享清福了,

老人挥了挥手:“我闲不住”。

后来,在临潼博物馆的游客中间,

你总能看到一个戴着窄沿帽的老人,

站在在几尊兵马俑前,

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关于发掘、

修复的神奇故事。

他就是赵康民,彼时他的身份是义务讲解人。

 


2018年5月16日,

这位秦始皇陵“地下兵团”的最初守护者,

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文物,

以及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走进他的书房,

你会发现书桌上还摆着一本

未修改完的文物书稿。

 


在中国,像赵康民这样的考古人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电影小说里惊心动魄的桥段,反而更多的是单调乏味,日复一日的重复。


然而,他们就凭借一双巧手,却让那些深埋地底,早已辨认不出本来面目的文物,穿越时光,重新焕发了生机。

 


44年,赵康民躲在名声的背后,尽着一个考古学家的本分,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只为在荒野之中苦苦寻觅之后,能在历史留下的尘埃里发现无价瑰宝,留给世人一笔财富。


他并非见到兵马俑的第一人,但他是鉴定、修复、命名它的第一人,如果没有他,兵马俑的命运未卜。

 

赵康民,以及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默默静守在角落里发光的人,都值得我们的鲜花和掌声。


有时候,只问心中执念,不问流年,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本文图片源自google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资料参考自:

 新华网 《“他把生命交给了考古事业”——记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拓荒者赵康民》

中国文物报 《临潼文物事业发展的拓荒人——赵康民》

北京青年报《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悄然离世》

 http://www.bmy.com.cn/2014new/contents/222/13856.html

http://www.bmy.com.cn/2014new/contents/222/13855.html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3110861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4256970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44244493

https://www.nytimes.com/2018/05/22/obituaries/zhao-kangmin-restorer-of-chinas-ancient-terra-cotta-warriors-dies-at-81.html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757373/Chinese-archaeologist-discovered-restored-Terracotta-Warriors-dies-age-82.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