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地铁运营安全大解密

2017-02-21 城市地铁

您好,请点击上方“城市地铁并关注,以后就可在此查阅地铁相关信息及技术资料!记住,完全免费,放心关注!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日趋规模化、网络化,客流逐日攀升,市民、媒体、政府等对于地铁运营安全的关注度也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国际、国内频发的地铁安全事故,也再次提醒运营安全不容忽视。

纵观国铁、各城市地铁发生的运营安全事故,均具有偶发性,事故原因也不尽相同,引发事故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设计缺陷、系统故障、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操作不当等。但从分析结果来看,事故的发生又具有必然性,如设计缺陷在验收阶段未被发现,在偶发的系统故障情况下,规章制度未被落实,加上人员的不当操作,造成一起大的事故,如国铁7.23甬温特大事故、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等,回顾其发生的轨迹,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安全运营是地铁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一切都为零。地铁运营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解密地铁运营安全,供同行们参考。

一、 设计、建设和运营之间的无缝衔接问题

许多城市地铁一直采用的都是建设运营一体化的业务组织模式,理论上在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阶段的衔接上存在先天的便利和优势,确保一切为运营的建设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大打折扣。如因一条线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变动较快,工作难以做到精、细,许多好的理念、好的思路难以一贯到底,同样一些问题也难以跟踪到底,给运营留下隐患;工期紧迫、关键工程并行、各系统间协调不足等,造成“边建设、边接管、边运营、边发现问题”,而“边发现问题、边整改”就造成运营安全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被不当掩盖而成为癌症。其中直接关系到运营安全的列车车辆、信号系统等,更不容忽视。

二、 运营业务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问题

地铁运营筹备初期往往都以“车务、维修、车辆”三大业务为主展开筹备工作,因此也形成了运营重大技术问题以三大业务部门讨论协商解决的惯例,在运营层面缺乏一个技术权威部门,能够统筹决策重大技术问题。而在后期三大业务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生产部门,也相继成立职能部门,技术骨干和业务权威进一步摊薄,技术问题往往以行政方式解决。生产部门在各自分管的生产安全压力之下,侧重于各自的职责范围,缺乏大局观、整体观,不能形成合力。而职能部门鉴于人员构成(缺乏现场经验、业务技术不过硬等),侧重于生产结果统计,以生产现状来制定监管工作计划,缺乏前瞻性、科学性,难以做到“预防为主”,工作方式简单、手段单一(指标考核为主),无形当中与业务部门形成猫鼠的对立面,无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指望问题在产生问题的既有架构中解决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的革新或检讨受限于业已形成的部门本位主义和自我保护意识,难以寄望从运营内部去改善,而放任存在问题发展,后果难料。

三、 运营规章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问题

地铁运营是一个大联动机,支撑这个大联动机运作的关键是运营规章体系。许多地铁运营规章多数借鉴其他城市地铁经验,在开通运营后,随着新问题、新故障的出现,不断修改和补充,形成一个庞大和繁杂的文本体系,在执行过程中每个部门或人员都只关注与自身相关的部分,规章文本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无从检验。

而地铁网络化运营后,不同运营线路的设备制式对网络运营规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线路设备系统不断经受考验的前提下,各类应急预案相继出台,要求一线生产人员全部掌握,在瞬息万变的运营现场,运营规章成为员工执行的天条,而未曾全面评估过的规章文本体系需在执行过程中经受考验。

随着运营时间的推移,运营安全由“自动控制为主”逐渐向“人控为主”转变,每个系统都有各类故障下的人工介入预案,无形中将安全控制点从“预防系统设备故障的出现”后置至“系统设备故障出现后的人工处置”,人工处置成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加大了运营潜在风险。这些预案主要由车站最基层人员执行,他们是所有运营工种中岗位资格要求最低的一种,也是流动性最大的岗位,其安全保障效果不容乐观。

在安全生产法则中,“人”恰恰是最不安全的因素,在每一次事故分析中总能找到多条员工操作不当的错误,而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事故的就更多了,如一些地铁曾经发生过的司机驾驶列车逆行、闯红灯,行调放工程施工人员进入封锁区域,车站人员排错列车进路等等。

四、 运营人员的培训和适岗问题

鉴于地铁专业的特殊性,高校或中专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都不符合地铁的相关岗位要求,必须经过地铁运营企业的系统专业培训和岗位实习才能上岗。一些成熟地铁在长期的筹备和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满足了运营人员短期内急剧扩张的需求。但大量新鲜血液的补充,也给后期运营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许多新员工只会按规章要求机械执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事情超出规章范围就不知所措。一些城市地铁在快速发展阶段都出现过各类人为事故集中频发的情况。

地铁运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运营岗位人员的特殊要求,一是安全意识过硬,二是服务意识过硬,三是心理素质过硬(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四是业务和应急处置能力过硬。这些要求一是靠先天素质二是靠培训培养。仅以业务过硬作为员工是否适岗的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何甄别一个员工是否适岗,尤其是一些独立操作的行车或设备系统关键岗位,直接关系到运营安全,需慎重对待。比较极端的例子,如发生在惠州的大巴司机驾驶车辆冲撞行人事件,港铁列车司机在岗位上突发心脏病去世等等。

地铁运营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或措施能够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仍能减少和避免大部分的事故,而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置还能防止事故的扩大,将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预防为主中,“设备、制度、人员”是主要的三要素,必须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专业问题专家解决,不能因小失大。篇幅所限,对于运营存在问题未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详尽的说明,谨望以此为引,抛砖引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专题的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地铁网络的安全运营。信息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