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毛新宇笔下的毛岸英,内附珍贵历史照片

2018-04-30 文史百科
1
八岁与母亲一起坐牢


毛岸英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中国孩子们

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三个儿子,毛岸英是长子。
    
1922年10月24日,他出生于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按照毛氏族谱,属“远”字辈,毛泽东为他取名远仁。
    
毛岸英的一生辉煌又坎坷。自童年起,他就饱经苦难,幼时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在上海、广州、武汉、长沙辗转。
    
1930年,杨开慧被捕后,毛岸英跟着母亲一起坐牢,亲身体会了革命斗争的残酷、反动派的残忍。毛岸英很小明白了爱恨。在狱中,他对母亲杨开慧说:“妈妈,现在他们打你,将来我长大了要狠狠地打他们!”杨开慧牺牲时,毛岸英八岁,后经党组织营救,他和两个弟弟去了上海,在大同幼稚园度过了一段平安的时光。但就是在这里,毛岸英失去了弟弟毛岸龙——一个夏天,毛岸龙得急病夭折了。
    
毛岸英是顽强不屈的。在上海,毛岸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倔强的他甚至一度带着弟弟毛岸青出走,流落上海街头,做过很多脏活、累活,住在破庙里,冬天就用报纸和茅草做铺盖。
    
在苏联,战事吃紧,儿童院的经费受到影响,每个孩子只能领到半斤黑面包,毛岸英不怕,他会领着孩子们“自给自足”,在儿童院里种菜,收获后,还会把大部分蔬菜上交,作为对前线的支援。苏联的冬天十分寒冷,儿童院燃料不足,毛岸英就领着孩子们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森林里搭起帐篷,伐木、劈柴、做木匠活、打弹药箱子。
    
德军打到莫斯科郊外,毛岸英和小战友们一起,帮助抢修战壕。十九岁的他十分关心战事的发展,每次听完广播,都会用小白旗和小红旗在地图上将战争情况标出来。他渴望着战场。

2
斯大林赠送了他一支手枪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坚决要求参战,1942年5月,他被批准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学习,1943年毕业时获中尉军衔,不久他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图为毛岸英(左一)在士官学校的留影。

毛岸英是毛泽东最为看重的长子,有才华、有思想、肯努力,他曾经是毛家第二代中最有希望的一个。
    
他热爱学校,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在上海时,他和弟弟毛岸青流落街头,为了买一本《小学生词典》,他们可以勒紧裤带,三个月不吃早饭。在苏联,毛泽东曾经给岸英写信,叮嘱他:“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毛岸英进步很快,他不仅懂俄文,还能讲一些日常的法语、英语、德语,他各门成绩都很优秀,人也直爽,有魄力,与同学相处得很好,他在苏联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毛泽东也曾给毛岸英开过书单,包括一些古典小说、武侠传记、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
    
毛岸英不但学习书本知识,还在父亲毛泽东的指导下,在陕北进过“劳动大学”——在吴家枣园跟农民兄弟们学习种地,做农活,了解中国的农村,了解中国这片土地。毛岸英按照父亲的安排去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尽管他在苏联长大,但他一直眷恋着中国这片土地。
    
1947年,毛岸英深入农村做土地改革工作,这是他从劳动大学出来之后,又一次对中国农村现状的深入研究,他明白,“没有下面的实际接触,在上面会上就是听一百个最好的报告,也是没有多大益处,接受不了,这好比地不耕而撒上哪怕是最好的种子,亦是徒劳无功,一阵风就吹走了。”
    
毛岸英深爱着中国。1941年,联共(布)中央建议,十六岁以上的外国公民,可以加入苏联国籍,这是一种光荣。可是,十九岁的毛岸英却说:“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如果加入了苏联国籍就不方便了。”
    
可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有国际胸怀,这是一种大爱。爱和平,憎恨战争,可他并不惧怕战争,如果和平的代价是战争,哪怕流血牺牲,他也勇敢向前。
    
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毛岸英给斯大林写信,他说:“敬爱的斯大林同志: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信发出去后,没有动静,毛岸英就写了第二封、第三封,他在一位将军的允许下,进入苏雅士官学校、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终于上了战场。在部队,他做坦克连指导员,跟随苏军反攻东欧,一路凯歌,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之前,毛岸英回到了莫斯科。为表彰其战功,斯大林赠送了他一支手枪。

3
结婚时毛泽东的礼物是一件皮大衣
毛岸英和毛岸青

毛岸英深爱着父亲毛泽东。1946年,毛岸英与父亲重逢,他们已经分别了十九年。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毛岸英的进步很快,他始终记得父亲在信上说的话,“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
   
1949年3月,毛岸英接到通知,父亲毛泽东将要和其他同志一起进驻北平,上级指示他们去颐和园,排查各种危险因素。毛岸英是愿意为父亲舍身的,为了排除国民党军队留下的不安全因素,他和同志们用脚丈量颐和园,半天走完十八公里,要知道,如果有地雷,他们很可能就会牺牲。毛岸英却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安全。”
   
因为对父亲的爱,毛岸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没有半点优越感,反倒将父亲的信任转作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刚正不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有亲戚来北京找他,让他帮忙安排工作,毛岸英对这种违背党的原则的行为进行了抵制。他并非不近人情,事实上,在他心中,亲情非常重要,但面对原则性的问题,他却不会让步。
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和毛泽东在一起
    
毛岸英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他所爱的是革命者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他们在延安相遇,是毛泽东为他们的相识和相知提供了机会。
    
经过了解和接触,1948年,他们在西柏坡定情。
    
他们打算结婚。
    
岸英和思齐去征求父亲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对思齐说:“你正在学习,还没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学习吗?”
    
思齐回答说:“婚后好好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的。”
    
毛泽东说:“你还小,不要着急,反正我们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
    
岸英说:“好,听爸爸的。”
    
1949年秋,岸英跟着部队进了北平城,不久之后,刘思齐也来到北平。9月,岸英和思齐商量着,过一些时候结婚,他们征求了妈妈张文秋的意见,她表示同意。
    
毛岸英又去征求父亲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说:“我同意。”又问:“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
    
毛岸英主张婚事从简,都有随身被褥,随身衣物,合在一处,就算结婚了。
    
毛泽东非常高兴,但作为父亲,他还是想要帮心爱的儿子好好办一办婚礼。毛岸英和刘思齐经过商量,列出了一个参加婚宴的名单,名单上有邓颖超、康克清、谢觉哉、蔡畅等。
    
毛泽东看了之后,笑呵呵地说:“你们只请了邓妈妈,请了邓妈妈,还应该请恩来;请了蔡妈妈,还应该请富春;请了康妈妈,还应该请总司令;请了谢老,还应该请王定国;还有少奇和光美同志也要请。弼时同志有病住在玉泉山休息,就不要麻烦他了。婚事简办,我完全赞同,就是要改一下旧习嘛。”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在中南海举办,晚上七八点,伯伯、叔叔、阿姨们带着小礼物,陆续来到菊香书屋。
    
岸英穿工作服,思齐穿灯芯绒上衣,裤子是半新的,鞋是新买的。
    
毛泽东举着酒杯,走到亲家张文秋面前,笑着说:“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
    
张文秋说:“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评指教。”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酒席上有些湖南风味的腊鱼、腊肉、红辣椒,毛泽东一边往徐特立、谢觉哉这些革命老人碗里夹,一边说:“孩子的婚事没让我操心,什么东西也没买,待会儿吃了饭,请你们到他们的新屋里去看看。”
    
婚礼结束了,岸英和思齐向父亲告别,毛泽东拿出一件黑色的皮大衣,是他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的,毛泽东笑着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物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
    
在场者忍不住哈哈大笑。
    
岸英和思齐的新屋,是机关宿舍的一个普通房间,门上贴红喜字,房内放着一张木板床,床上有两条被子,其中一条,还是思齐带来的嫁妆。房内只有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

在天安门城楼上

4
抗美援朝英勇牺牲
1950年10月,毛岸英(后排左二)赴朝作战前夕与战友在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合影。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主席号召青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岸英不顾多人阻拦,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毛泽东得知后,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毛泽东把毛岸英交给了彭德怀,让他带这个年轻人去朝鲜经受战火的考验。
    
战事吃紧,毛岸英走得也十分匆促,他先行北上,出国前夕,随彭德怀回北京,向父亲毛泽东汇报战事。1950年10月14日,汇报结束,天已经黑了,毛岸英匆忙找了一辆自行车去了医院——他的爱人刘思齐因阑尾炎正住院手术。
    
早在10月1日,刘思齐就因为阑尾炎住院了,这天傍晚毛岸英来过医院,但他坐了一会儿就走了,一去就是半个月,中途没有一个电话,现在他又回来了。医院里静悄悄的,毛岸英敲了敲房门,推门而入,走到刘思齐的病床前,关切地询问妻子的病情。
    
刘思齐不高兴,她无法理解丈夫为什么忙成这样,自己生病他却消失半个月。毛岸英没有说什么,他只是一个劲地道歉,可是,道歉过后,又说自己第二天要去出差。
    
刘思齐问他:“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毛岸英答不出来。刘思齐大为震动,他居然连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都忘记了!
    
自结婚过后,毛岸英去长沙、苏联出了两次长差,刘思齐和毛岸英朝夕相处的日子,算来算去也只有寒假那二十多天,毛岸英总是忙碌,苏联专家来了,他就让刘思齐去院子里走走,或者去李克农办公室、会客室坐坐。刘思齐当时有些不理解,公事为什么不去办公室谈,一定要到家里来谈?
    
毛岸英告诉刘思齐:“我这次要去的地方很远,很不方便,接不到信,你不要着急。”
    
刘思齐不便多问。
    
毛岸英接着说:“将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要着急工作。”
    
刘思齐点了点头。
    
毛岸英又说:“每周六,你都要去看看爸爸,不要因为我不在,你就不去了。还有,你要帮助岸青,他在生活方面自理差。”
    
晚上11点,医院大门口,刘思齐目送毛岸英离开,她隐约觉得有些不寻常,但在当时却又说不出什么。毛岸英也有些反常,他走走又回来,深深地向思齐鞠了一躬。
    
就这样,毛岸英告别亲人,走上了朝鲜战场。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第一天。上午11点左右,美军飞机实行轰炸,毛岸英是作战值班员,他和战友一起,正在一间木板房中收拾作战地图和文件,燃烧弹落下,木板房瞬间变成一片火海……
    
毛岸英牺牲了。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彭德怀当天就告诉了周恩来,但毛泽东当时身体情况不好,周恩来和刘少奇商量后,暂时压下了消息,直到1951年1月2日,毛泽东才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
    
毛泽东听后怔怔的,一声不响,所有人不敢说话,低下了头。这可是毛泽东最喜爱、最看重的长子啊!
    
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但他忍住没有掉泪,只是一声长叹:“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岸英牺牲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刘思齐并不知道,因为怕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所有人都隐瞒着这个消息。三年了,刘思齐感到有些奇怪,她知道了毛岸英去了朝鲜战场,可是,这么长时间她却没有收到毛岸英寄来的片纸只字,抗美援朝结束了,美国签了停战协议,可毛岸英还是没有回来。一切都无法继续隐瞒下去。
    
1953年,毛泽东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刘思齐。
    
为了不让思齐受到太大刺激,毛泽东是一点一点地说的,他先说起毛家牺牲的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福轩……刘思齐感到疑惑,最终,毛泽东还是痛下决心,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了刘思齐。这是一个晴天霹雳。刘思齐几乎快要被伤痛击倒,她以泪洗面,不思茶饭。
    
毛泽东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
    
他又对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在毛泽东的鼓励下,刘思齐投入到了新的学习和工作中,但她一直都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形单影只,1959年还生了一场大病,她根本没有重新组织家庭的打算。
    
毛泽东多次劝说她,刘思齐只是哭,不肯表态。刘思齐对妹妹邵华说:“我怎么能忘记岸英呢?他去朝鲜参战,为了怕我担心,就说去外地出差。我最后连他的尸骨都没见到,你说,我怎么能接受这个现实呢?”
    
见姐姐太过悲痛,邵华忍不住,就跑去找毛主席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姐姐连岸英哥哥埋在何处都不知道,她怎么忍心再嫁别人!”
    
毛泽东哭了,对邵华说:“孩子,都怪我想得不周到,这样吧,你就陪你姐姐去一趟朝鲜,为岸英扫墓。”
    
1959年初春,在邵华的陪同下,刘思齐来到朝鲜,她伏在毛岸英的墓碑上,泣不成声,喃喃说道:“岸英啊,我看你来了,代表爸爸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直到这个时候,刘思齐才真的相信,毛岸英离开了她。
1959年,邵华陪刘思齐去为毛岸英扫墓。

从朝鲜回来后,刘思齐还是没有重新组织家庭的打算,她忘不了毛岸英。毛泽东知道后,给她写信,希望她“争气”,从伤痛中走出来。刘思齐也的确争气,她克服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完成了学业。1961年秋天,她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科研部门做翻译。这一年,毛岸英已经去世十一个年头了。毛泽东为刘思齐的未来考虑,他希望她能够找个男友,成个家,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再次给思齐写信,说:“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毛泽东为刘思齐的婚事操心不已,终于有一天,刘震向毛主席介绍,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有一位年轻人叫杨茂之,苏联留学回来的,为人老实正派,可以介绍一下。
   
毛泽东还不放心,他安排两个年轻人接触了一段时间,看看是否合得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个人情投意合,1962年2月,在毛泽东的操持下,刘思齐再婚,收获了幸福。毛泽东将自己的《卜算子·咏梅》抄录了一份,并附上三百元,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思齐,祝她日后幸福。
   
晚年时,毛泽东曾向自己在长沙一师的老学友周世钊谈起往事,他语气沉重地说:“当然,如果说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提出,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要作战,就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前线打仗,这还算什么领导人呢?”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图文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