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雨生:你不告而别,我才后知后觉,已是20年!

2017-11-11 光荣 我们的民谣与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399g8r3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海》


 1、

那么遗憾,那么耀眼


20年前的11月12日,年仅31岁的张雨生因车祸抢救无效去世。


这世上,才华的逝去让人叹息,比如江郎才尽。而真正让人扼腕的是,负载才华的生命早早走向尽头。千年前,早逝的王勃让人遗憾。千年后,早早离去的张雨生亦让人遗憾。



多少人因为《大海》记住张雨生,而他年轻的生命亦像潮落无声的大海般退去。很庆幸他有《大海》这样的作品,后来喜欢他的人,可在全世界70%的地方纪念他。


他真正耀眼的,不止是年年保持神话的专辑销量,或是传唱度极高的《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这些都是表象。张雨生的特质在于,他的作品脱离苦情歌的窠臼,更难得的是,有些作品还为社会带来的清醒作用。


多数人误以为1992年的《大海》是张雨生最优秀的代表作,且把它理解为一首关乎爱情的歌。其实不是,《大海》是张雨生迫于唱片公司的压力向市场妥协的一张唱片。而且这首歌,从张雨生本身的经历出发,是唱给妹妹的。



1986年张雨生的妹妹张玉仙溺水身亡,他后来回忆,“两年前,从小与我最亲的妹妹,在梨山附近的山涧不幸溺死,那一年她才15岁。虽然从头到尾,我没有掉一滴眼泪,但这个伤口一直在我心中。她是那么可爱,那么懂事,而且歌声又那么好。老天真不公平,妹妹他一直比我更爱唱歌,唱得比我更好。”


于是这种伤口藏进了无尽的大海里,也藏进了在外界看来指代不明的词作里,“想要说声爱你 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 你在那里”


如今听来极为励志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是张雨生的代表作之一,而这首歌放在那个80年代的台湾来看,不仅仅是励志,还有开启民智般的效用。



在台湾7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被称为“新新人类”,而张雨生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有着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是年轻一代的心绪停留于蠢蠢欲动,而张雨生的声音点燃了这种蠢蠢欲动。


当强调“自我”的声音呼之欲出,年轻人们找到了内心的自我认同的载体,于是这首歌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心中的风向标。


张雨生耀眼的光芒,还来自于他的声音。他被称为“音乐魔术师”,有人这样评价他:非科班出生,音乐天赋极高,中音极美,高音非常纯净,不带杂质,最为难得的是,张雨生的声音竟然还带有童声,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音乐天才。



当难得的声音陨落时,都有人叹惋。比如二十多年前的邓丽君,比如几年前的姚贝娜。而张雨生,是被很少提及但亦足够珍贵,足够遗憾的歌手。



2、

那么前卫,那么热爱


毕淑敏说,“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按照这种说法延伸,唱片中没有大胆尝试个人风格的音乐人,怕声音里都是虚无的灵魂。


按踪迹可寻,乐坛中敢于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在意市场遇冷的危险而推出个人色彩浓厚作品音乐人,有两个。一个是1996年推出《浮躁》的天后王菲,一个是1992年推出《张雨生创作专辑》的张雨生。而张雨生,整整比王菲提前4年。



这是由张雨生一手包办作词作曲,专辑内容非常宏伟,极有格局,包含了对社会环境批判,战争批判,文学典故等内涵,还有爱国情结、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环境的不满,对于脱离俗世理想世界的渴望等情结。


这才是张雨生自己所追求的音乐。但是由于这种内容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再加上先期宣传力度不佳,专辑销量非常惨淡。唱片公司为了挽回自己的收入,张雨生也为了让自己的音乐继续走下去,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于是同年市场上又有了大众以为的代表作——《大海》。



1994年,前卫而鲜明的《卡拉ok·台北·我》仍以惨淡收场,而张雨生对此并无悔意,他在回忆时说,“一些同业认为在商业机制下,我有够胆大妄为,制作助理一再提醒我费用超支的情况,公司内部屡屡投来的迷惘但同情的目光,为宣传的切入点伤透脑筋…然而,状况与变数终会过去,唯有作品会留下来,那些用心、那些灵光闪动瞬间的惊喜会不断带给后继的人希望!”




那张专辑实实在在的产生,使得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张专辑依旧前卫,依旧闪亮。前卫的背后,是张雨生的热爱与追逐。他追逐摇滚,且把这种追逐用于提携后辈之上。


1996年,乐坛张惠妹横空出世,她的首张专辑《姐妹》,销售量超过108万张;1997年,第二张专辑《BAD BOY》,销量更甚,作品里流淌着新鲜的摇滚血液,撼动了华语乐坛的半壁江山。连续两张专辑销量超过百万,突破张学友销量纪录。她成为上90年代末乐坛的神话。而这神话背后的制作人,是张雨生。



而张雨生在为张惠妹制作第二张专辑后就离开人世,这的确遗憾。但仅仅两张专辑,就实现了他早年的期许:


“我期许,我能走出摇滚坦荡大路,进而使台湾(中国)的通俗音乐能有专业且不同类型,这样才是音乐升级的正途,才能培养长久且世界性的艺人及乐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44h07win&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那么久远,那么接近


十年前不是2007,而是1997。二十年,张雨生离开人世已然久远,而华语乐坛没有把他祭于尘埃,他依旧紧紧挨着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并没有忘记他。今年五月,第28届金曲奖入围名单中,授予张雨生“特别贡献奖”。随后,张惠妹在微博里写,“属于你的荣耀,永远都不嫌晚,跟你的音乐一样永恒。”



那些声音没有忘记他。提及台湾的民谣女声,绕不过陈绮贞与张悬。而她俩,亦对流行范畴中的张雨生充满喜爱。


陈绮贞曾抱着吉他,浅浅唱着张雨生的《天天想你》,而张悬,在2008年的专辑中翻唱了张雨生的《如果你冷》。他们喜欢张雨生的作品,把这种喜欢以翻唱的形式延续了下去。



近几年,关于纪念张雨生的小型音乐会也进行着。但提及张雨生,大众脱口而出的还是《大海》。事实上,张雨生不仅是张雨生,大海不仅是大海。大众审美下的固化认知,也许是片面的,但这并不妨碍,张雨生是立体而鲜活的。


11月12日,我没有忘记他,只希望再提及张雨生时,我们谈论的,不止是大海。



- end -



永恒的张雨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