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笔记:长期发热之“功能性发热”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引言:
发热是临床很常见的主诉症状。

有一些长期发热的患者,就诊后做了很多的检查,费了很多经济和精力,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或者有一些发热患者住院后,相关基础疾病控制后,仍一直低热,让患者及医生一直困扰。

今天学习一下功能性发热。
定义: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体温的调节: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在生理状态下,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其体温会有所不同:

1.不同个体:
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可比成年人高;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比成年人低;个别人的基础体温可比正常范围略高或略低0.5℃左右。

2.同一个体不同时间: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较高,月经期较低。

3.不同环境:
运动、进餐、情绪激动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体温较高,低温环境下体温较低。

何为发热: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增多或(及)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就称为发热

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可认为有发热。

发热分度: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长期发热的诊断思路:


诊断思维注意点:
对长期低热者应鉴别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发热。
器质性发热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对功能性发热的诊断一定要慎重,功能性低热的诊断需根据较长时间的观察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如肺外结核、甲亢、恶性肿瘤,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方可确定。
 
女性尤需注意卵巢癌,男性患者诊断功能性低热需慎重。

有人提出用饮热水试验可助诊断。
一般认为,每日体温波动幅度超过1摄氏度,多次查血沉均增快,多表示有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低热的临床特征:

1.体温较正常人升高约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

2.早晨及午前体温高于午后及晚上体温。

3.经反复体检,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除体温升高外未见其他异常。长期观察,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4.低热可自行缓解。

5.退热药治疗无效。

6.经抗感染、抗结核、抗风湿等治疗无效。

7.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并需长期动态观察才能作诊断。

 
常见的功能性发热:

1.感染后低热
在其前往往有细菌、病毒、衣原体、原虫等感染,特别多见于病毒感染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治愈
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

注意:

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2.手术后低热
手术后可以有术后吸收热,一般在术后6-8小时开始发热,持续3-5天可自行缓解,但部分患者低热持续,而与手术相关的切口等均正常

3.功能性低热
多见于青年女性,为一种原发性低热。

日间温差不大(相差0.5℃左右),体温昼夜规律失常
晨间午前往往较下午晚间略高,体力活动体温可不升有时反而下降
持续数月、数年,体温往往在偶然或患者不注意情况下自动下降

患者又常兼有多汗、手颤、皮肤划痕症、呼吸性不整脉、怕冷、心悸、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4.夏季低热
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5.生理性低热
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部分妇女月经前7~10天体温上升至37.5℃,月经来潮后体温降至正常。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九版
2.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六版
3.长期发热的诊断步骤.作者:林汉华、张龙江


文:啰嗦
图:来自网络
类型:学习笔记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