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笔记:药物敏感,为何体温下不来?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引言:

临床上,常常碰到一个药物体外试验提示敏感,但临床治疗不一定百分之百有效,甚至临床治疗可能无效的情况。那为什么呢?


患者因“发热、尿频1周”入院。

相关检查:

胸腹部CT、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血象:偏高。

尿常规:有异常

降钙素原:2.5ng/ml。


血培养报告:



处理:

按照药敏结果,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 q8h 静滴,5天体温下不来。


疑惑:

按照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为什么体温不下降呢?

药物敏感一定预示治疗成功?


90-60原则:

抗菌药物敏感也只有90%的治疗成功率,而耐药时也有60%的治疗成功率。


分析原因:


1.

传统的细菌培养药敏是体外试验,MIC(最低抑菌浓度)可最精确的估计体外抗菌效应。


实验室药敏是某抗菌药物对某推定病原的纯培养,并不能精准的预测临床结局。


2.

PK/PD(药动/药效学)也会影响临床结局,至少重要性是相似的。


源自PK/PD的折点的预测价值又是如何呢?

患者接受了非标准剂量的抗菌治疗,或者感染部位药物浓度不足或者很高,有无预测价值?

Monte Carlo模拟是一个有希望的药动学MIC折点工具,可以去除这些变量,但当然也不是万能的。


3.

治疗成功与否还是细菌毒力因子有关,往往毒力因子越多病情越严重,治疗也越困难,对抗菌物的反应也越差。


  • 缺乏毒力因子的病原往往很少引起严重感染,也容易治疗。

  • 而毒力因子在传统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中是无法体现的。


4.

体内试验还有个问题,不能体现或考虑宿主因素,没有考虑WBC、补休、细胞因子、抗体等。而所有这些因素可辅助患者抵御感染。


总之:

人体是非常复杂的,感染的疾病也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不同、病原菌的数量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药物代谢产物是否具有与原药类似的抗菌活性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抗菌活性;


所以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理解,临床实践中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但临床疗效永远是金标准;


当药敏报告结果临床效果不一致时,应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决定继续治疗或改变方案。


治疗建议:

1.进一步查找感染源,源头控制是重中之中,全身筛查,泌尿系统B超、尿培养等,必要是PET-CT(这也是个选项,当然价格比较贵,不做为首选)。


2.5天治疗体温不退,也不能按照药敏结果教条主义,换药是应该,建议改用碳青霉烯类。


3.曾经治疗过一例孕妇的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因为是经济原因,选择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现退热时间比较长,3天后才退热,先前有2个类似病人,基本上第2天见效,血流感染属于重症感染,大肠ESBL选择碳青酶烯并不为过。



END
文:啰嗦
指导:李主任医师
类型:学习笔记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不管看不看,都要点个赞。
楼主花心思,哪能不流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