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图识病:51岁女子,乏力、腹痛、发热,CT见双肾很肥很大,是肾病?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不想错过啰嗦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离床医学”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致谢:

感谢来自我的战友医者超哥倾情奉献原始病例,太经典,收藏了。


病例汇报


患者,女,51岁

主诉:全身乏力、腹痛1周,发热5天。

简要病史:

1周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伴腹部疼痛,以双侧下腹为著,呈持续性胀痛。

5天前,曾有发热,热峰38℃,发热时全身关节肌肉酸痛,伴口干,伴头晕、恶心,伴胸闷、憋气,无畏寒、寒战,无腹胀、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曾于当地诊所服用“感冒药”,效果不佳。

大小便未诉明显异常,体重未见明显增减。

体格检查:

T 36.5℃,P 80次/分,R 19次/分,BP 118/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面部、颈部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眼睑正常,巩膜无黄染。颈软无抵抗。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率80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全腹柔软,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5次/分。
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

门诊辅助检查:2020-12-16

电解质
Na+ 123mmol/L,CL- 89mmol/L,Ca2+ 1.85mmol/L,
肝功能
ALT 1277U/L,AST 2842U/L,ALP 244U/L,GGT 324U/L,TBIL143.3umol/L,D-BIL 34.1umol/L,TP 53.9g/L,ALB 32.0g/L

血糖

6.9mmol/l
CO2CP 17.4mmol/L
肾功能
UA 726umol/L,UREA 23.8mmol/L,CREA 257umol/L,β2-MG 13.38mg/L
血脂
CHOl 2.1mmol/L,TG 3.52mmol/L,HDL-C 0.19mmol/L,LDL-C 0.63mmol/L,Apo-A 0.62g/L
心肌酶谱
LDH 2671U/L,HBDH 1668U/L,CK 1253U/L,CK-MB 5.34ng/ml
快速CRP
59.4mg/L
血常规
WBC 12.05*109/L,GRAN 77.3%,GRAN 9.31*109/L,EO# 0.00*109/L,HCT 36.3%,PLT 20*109/L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阴性

胸部、腹部CT


入院后三次危急值:

2020年12月17日:PLT 18*109/L。

2020年12月18日:PLT 16*109/L。

2020年12月19日:钾2.64mmol/l。其他项目如下。

注:上下滑动查看化验单





图标由通化市中心医院唐绍宏老师标注



第一印象是什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诊断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该病例诊断对了吗?

结果如下




进一步学习


疾病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HFRS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导致人发病后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

该病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

目前,引起我国HFRS的汉坦病毒主要有两种:
  • 由野鼠携带的汉滩病毒型(Ⅰ型)

  • 由家鼠携带的汉城病毒型(Ⅱ型)


发病机制

EHFEHF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它涉及机体的许多系统和中间环节。

病毒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
  • 一方面可直接导致感染脏器结构和功能损害,

  • 另一方面也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免疫病理反应的参与。

此外,机体神经内分泌因素及其他多种体液因子的介入,更使病情错综复杂。

病理改变

出血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引起出血的原因至今尚未阐明。

近年来研究说明出血主要是由于小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和凝血因子的变化,而前两者使出血加重。

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基础是肾血管损害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



1

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

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

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

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

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