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解读:如何看待白细胞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意义
外周血白细胞是临床初步鉴别感染与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标,主要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例,但因影响因素极多,特异性不高,故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通常基于血液样本的100 个白细胞来计数。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大量的白细胞,他们组成了56%的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感染的士兵,他们吞噬或杀伤体内的感染性颗粒。
分叶核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是幼稚的中性粒细胞
绝对中性粒白细胞计数(ANC)也称做绝对粒细胞计数,
是检测体内抗感染的白细胞数量。
计算ANC,应知道白细胞的数量和分叶核和杆状核的百分比,白细胞的数量乘以分叶核和杆状核的百分比。
白细胞生理性增高原因分析
溶血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溶血会导致白细胞系统受损,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因此白细胞数目显著升高。
如何判断溶血:是否出现溶血主要靠检验标本中的血浆蛋白是否超过300mg/L,如过超标,则其检测数据受到了影响,不能用来临床诊断参考 。
白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解读
1.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多种非感染原因: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
2.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3.白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
常提示寄生虫感染。
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
4. 白细胞减少
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及某些原虫感染(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
细菌感染,常见于沙门菌感染,结核和布鲁菌病。
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同时合并嗜酸粒细胞下降常提示沙门菌感染。
应当注意的是,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时,白细胞总数也可显著减少,常提示病情危重。
中性粒细胞核左(右)移
分类检测时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显著核左移,是支持急性细菌感染的有力证据。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
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如大叶性肺炎.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外周血中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称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在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现象;
如在疾病进展期出现核右移变化,提示预后不良。
应当强调:
自从血常规自动化检测推广以来,实验室基本已不再报告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例。
在除外血液病的前提下,本项检查结果对鉴别诊断与病情观察均有帮助,应提倡在显微镜下检测并报告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与否。
参考文献:
1.感染相关生物标示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年4月第40卷第4期
2.汤云霞编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血常规检测及临床应用指南.中国医药导导刊.2005年第7卷第5期(总第40期)
3.王勇.浅析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社区医学杂志 2011年10月第9卷第20期
4.刘莹.浅谈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测.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第15卷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