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并颅外恶性肿瘤的弓形虫脑病一例

关注☞ 离床医学 2023-11-22

弓形虫脑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脑部引起的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也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免疫力缺陷、器官移植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合并颅外恶性肿瘤的弓形虫脑病少见,且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合并肺腺癌及肝、脾转移癌的弓形虫脑病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8岁,因“左侧肢体无力、麻木1d”于2016年6月8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


患者于1d前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麻木,无发热、头痛、肢体抽搐等。近半年体重下降约4kg。


入院体检:

体温36.4℃,脉搏6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6/72mmHg。

专科体检:意识清楚,左侧肢体痛觉减退,左侧肢体肌力V-级,余体检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0.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7%,淋巴细胞百分比9.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10%。

C反应蛋白:83.4mg/L。

癌胚抗原:12.32ng/ml。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

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阴性。


腰椎穿刺:

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85cmH2O(正常值80-180cmH2O),脑脊液白细胞计数4×10^6/L[正常值(0-5)×10^6/L],脑脊液蛋白850.32mg/L(正常值150-450mg/L)。

脑脊液培养(细菌、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五项检测:未见异常。

寄生虫免疫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及脑脊液弓形虫抗体IgG阳性、IgM阴性,脑囊虫、血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抗体均为阴性。


头颅CT示:

右侧顶叶及左侧小脑见小斑点状稍高密度影,周围见片状低密度水肿带。


头颅MRI平扫+增强示:

右侧顶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各见一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病灶内出现坏死液化,其周围均可见片状水肿带,增强示“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水肿带无强化(图1A-H)。


胸部CT平扫+增强:

右肺尖见直径约3.66cm团块影,增强扫描见不均匀强化,肝左外叶见一直径约3.5cm环形强化影、脾脏实质内见一直径约1.71cm类圆形环形强化影(图1I-L)。


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示:

肿瘤组织呈巢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异型性明显,浸润性癌;

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甲状腺转录因子-1(-)、新型天冬氨酸蛋白酶A (+)、CK5/6 (+)、波形蛋白(-)、P4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蛋白D5F3克隆型(-)、Ki-67约30% (+),诊断低分化肺腺癌。


最终确诊:

(1)弓形虫脑病

(2)肺部感染

(3) 肺癌(低分化腺癌)

(4) 肝转移癌

(5)脾转移癌。


患者高龄且肺癌多器官转移,予复方磺胺甲唑片1.44g、每日3次,静脉点滴克林霉素0.6g、每日1次驱虫治疗。

出院后4周随访,肢体麻木、无力感有改善,但食欲差、消瘦,处于恶病质状态。

出院13周随访患者已死亡。



讨论

弓形虫脑病作为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包囊反复破裂释放滋养体侵入邻近的细胞,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引起脑实质的损害进而出现相应症状。


由于病灶具有空间多发性,最常累及基底节,其次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小脑和丘脑,故其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发热、神经功能缺损、抽搐、意识障碍、视觉改变、认知功能障碍。



头颅CT检查一般表现为单或多个低密度病灶。

MRI检查较CT敏感,典型表现为颅内多发长T1和长T2信号、DWI高信号、T2 FLAIR高信号,增强MRI可见环形强化。


弓形虫脑病的确诊需要脑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但由于该法的有创性,难以实施,故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改变以及弓形虫免疫学检测。



本例患者单纯以卒中形式起病,不伴头痛、发热等弓形虫脑炎典型表现,较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发现两处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相关文献指出该征象为弓形虫脑病特征性的表现,敏感度为25% 、特异度高达95%,然而不到30%的弓形虫脑病患者可出现该征象。



刚地弓形虫感染后1周产生IgM及IgG,IgM效价一般于1个月后达到高峰,1-6个月内降低,阳性可表示急性、近期及既往感染。而IgG效价一般于2-3个月达到高峰,后降低并维持在一定水平,阳性一般指既往感染。该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寄生虫抗体检测均提示弓形虫IgG阳性、IgM阴性,表明患者既往感染弓形虫,为病原携带者。


Vidal等的研究发现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较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IgG定性检测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值为4.7(1.2-18.3),表明弓形虫IgG检测对于弓形虫脑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合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寄生虫免疫学检测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综合考虑为弓形虫脑病。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血清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及恶性肿瘤患者等。HIV抗体阴性可排除艾滋病。


结合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笔者推测患者曾感染弓形虫,肺癌及肝、脾转移癌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并最终导致弓形虫脑病的发生。虽未能复查头颅MRI,但患者经正规驱虫治疗6周后,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有改善,亦间接证明诊断正确。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是颅内转移瘤的最常见原发瘤,30%-80%可发生脑转移。患者颅内病灶周围水肿较显著,类似于颅内转移瘤的影像表现,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


弓形虫脑病与颅内转移瘤均好发于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处,幕上多见,均可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灶周片状水肿,区别在于:

(1)颅内转移瘤的占位效应显著、周围水肿范围较大;

(2)弓形虫脑病可出现不同程度片状、斑片状或“怪异结节周围环形强化” 征象,而颅内转移瘤虽然也可出现环形强化,但环一般不完整、不规则、厚薄不均。



弓形虫脑病须与脑囊虫(猪绦虫感染为主)病鉴别,脑囊虫病也可出现颅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病灶,但其病灶周边一般无或有轻度水肿,结合疫水接触史及相关病原学检查不难鉴别。

弓形虫脑病还需与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鉴别,后者影像学虽无明显特异性,但病灶可表现出分叶、缺口、开环征,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往往出现块状及“棉团”状强化,再结合病史及抗体检测不难鉴别。


由于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相关病原学检测手段普及率低、检出率低,弓形虫脑病还常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脑梗死、脑脓肿、脑炎等,未能得到确诊和治疗的患者可能危及生命,这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弓形虫脑病的治疗,指南首选治疗方案为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嘧啶,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采用复方磺胺甲唑联合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替代,疗程一般为6周,研究表明后者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并不比前者差。



总之,弓形虫脑病易误诊为颅内转移瘤、脑囊虫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发性硬化等,而当患者合并有颅外肿瘤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时,可显著增加诊断难度,应积极完善头颅MRI及寄生虫抗原、抗体检测,对诊断及鉴别极为重要。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年3月第50卷第3期

作者: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李坤 黎敏 胡棠生 唐震宇) 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小伟)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侯文尚)


【声明】本文参考原文及公众号神经科病例撷英拾粹,有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表示感谢!仅仅为学习而发,侵删。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联络微信:oldbo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