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例分享:李伯弄弄花草、喂喂鸟,发热后波及10人?

离床医学 2023-11-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道同行 Author 古道幽香




   这个疾病,您见识了吗?



人 与 微 生 物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按其大小、结构、组成等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微生物除体积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外,还有繁殖快、易变异、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的特点。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只有少数微生物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无 辜 起 病



李老伯,73岁,退休10年余,儿子与老俩口在一起,日子过得比较悠闲,平日里在花园里弄弄花草、喂喂鸟,落得个田园乐趣,可一场莫名的“感冒”结束了一切。

2013年1月10日李老伯出现畏寒、发热、全身肌肉酸痛,自己以为是感冒,未经在意,病情越来越重,自行口服感冒药无效,于1月13日入院,行血常规白细胞不高、胸片示有肺炎,给予头孢噻肟静滴治疗,病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恶化:体温上升到400C以上,氧饱和度从95%降到80%。

1月17日,他被转移到重症监护室(ICU),并加用莫西沙星治疗,在重症监护室呆了一天,他就被转到某一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

可事情远不止于此......



波 澜 不 止


1月25日,ICU护理李老伯的一名护士和治疗的一名医生同时发病,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他俩1月18日在ICU护理和治疗李老伯,护士起初认为是流感,她在发高烧4天后因非典型肺炎入院。医生得知后,自己隔离在家里自行用药。

1月28日,一名89岁男子在同一家医院被诊断为肺炎入院,他在两天前发热、畏寒。经仔细询问病史发现:1月14日至17日,该男子在接受脑梗治疗期间与李老伯同住一间病房。

2月1日,李老伯的妻子和儿子均患病。儿子表现寒战、发热、头痛和咳嗽,并接受了当地全科医生的治疗。李老伯的妻子出现了更严重的症状:高热和晕厥,2月3日入院治疗。

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另有5名护士发病:表现寒战、发热、头痛和肌痛。因为当时流感正在流行,她们最初认为自己得了流感。然而他们后来都被诊断为肺炎,其中三人住院。她们的流感测试呈阴性。四名护士在李老伯入ICU之前一直在护理,第五位是助理护士,她不记得自己是否曾经照料过李老伯,但有可能她曾经协助主班照料过一次。



庐 山 真 面


这事惊动了当地的卫生局,立即对上报病例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查:从李老伯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提取样本进行微生物学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一般细菌培养阴性,血清鹦鹉热嗜衣原体IgG抗体1:256,除了李老伯外,还发现了6例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和1例临床疑似病例。

对李老伯及其亲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鹦鹉热的潜在危险因素,发现李老伯在发病前两周清理了花园里的喂鸟器,也没有住在家禽饲养场或其他养禽场附近。当李老伯住院时,他儿子帮助喂鸟。当父亲被确诊后,他的儿子拆除了喂鸟器并烧毁了它(取不了标本)。

26天后李老伯被转回当地的重症监护室(ICU),一个月后去世了。




案例

检测

PCR

血清学检测1

血清学检测2

结果

IgM

IgG

IgM

IgG

李老伯

+

-

256



确诊

ICU护士

+

-

-

-

-

确诊

ICU医生


-

-

-

64

临床

诊断

病友

+

+

256

-

64

确诊

李老伯的儿子


+

1024



确诊

李老伯的妻子


-

-

-

64

临床

诊断

护士1


-

1028



确诊

护士2


+

-

+

-

确诊

护士3


-

256



临床

诊断

护士4


+

256



确诊

护士5


-

-

-

-

临床

疑诊


流 行 病 学


对李老伯及其亲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鹦鹉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发现李老伯在发病前两周清理了室内花园喂鸟器,也没有住在家禽饲养场或其他养禽场附近。当李老伯住院时,他儿子帮助喂鸟。当父亲被确诊后,他的儿子拆除了喂鸟器并烧毁了它(取不了标本)。不幸的是,26天后李老伯被转回当地的重症监护室(ICU),一个月后去世了。





鹦 鹉 热 嗜 衣 原 体


衣原体是革兰氏阴菌,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鹦鹉热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菌主要在鸟类及家禽中传播。

人类主要经过呼吸道吸入病鸟的粪便、分泌物或羽毛的气雾或尘埃而感染,也可经破损皮肤、粘膜或眼结膜感染。本病潜伏期为5-21天(最短3天,最长可达45天)。

临床表现多为非典型性肺炎,以发热、头痛、干咳、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症状,并可并发心肌炎。

防治原则,严格控制传染源,对饲养的鸟类与禽类加强管理,避免鹦鹉热嗜衣原体的传播和流行。

鹦鹉热确诊后,宜及早使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彻底治疗。



   鹦鹉热嗜衣原体不仅仅在鹦鹉  


根据鹦鹉热嗜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ajor outer membrance protein,MOMP)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将鹦鹉热衣原体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或生物型:A到F、 E/B、 M56和WC共9种基因型。随后,在鹦鹉和野生鸟类中发现了另外6种基因型,分别为1V、6N、Mat116、R54、YP84和CPX0308

基因型A 常见于鹦鹉,但在雀形目鸟类中也发现

基因型B 常见于鸽子,

基因型C 见于鸭和鹅,

基因型D 见于火鸡,

基因型F 在鹦鹉鸟和火鸡中都有发现,

基因型E 已经在许多宿主中被发现,包括鸽子、平胸类鸟(走禽类)、鸭子、火鸡,偶尔也在人类中发现。

基因型E/B 在鸭子中最常见,

WC和M56 基因型已从牛和麝鼠中分离出来。

所有这些基因型都可以传播给人类,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病原学诊断并不容易


鹦鹉热嗜原体血清学检测实验室有其局限性,诊断可能会被推迟,此外鹦鹉热嗜衣原体和肺炎嗜衣原体之间的抗体可能有交叉反应,也给诊断带来困难。2013年1月23日,瑞典.克罗博格县传染病控制中心对这次报告鹦鹉热的病例调查表明,后来的病例都与李老伯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


参考文献

1.Multiple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from a severe case of psittacosis, Sweden, January–February 2013,Surveillance and outbreak reports.

2.Case report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a case of human psittacosis,Respiratory Medicine Case Reports 23 (2018) ,138–142.

3.Clinical features of endemic community-acquired psittacosis,New Microbes and New Infections, Volume 2 Number 1, January 201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