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汇报
因间断咳嗽2年余,加重伴咳痰、活动后气短1年余就诊。1年前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右肺上叶、左肺上叶小片状实变影、左侧胸腔积液,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予以莫西沙星治疗无好转,又给予抗结核3联治疗45天,症状无好转,复查CT见右肺中叶外侧段及双肺下叶基底段新发支气管扩张伴实变渗出,双肺多发肺大疱,左肺上叶为著。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腔积液,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肺野内可见片状密实影,伴支气管扩张、充气(图B),左肺弥散分布多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壁厚薄不一的气腔,外形似为融合的肺大疱,较厚的“壁”含斑点状气体影,考虑系受压实变的肺组织,部分气腔内含液平(图C、D )。
左肺上叶局限性肺气肿,右肺中下叶纵隔缘有类似改变,程度较左侧略轻,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可见斑点状密度增高影。经隆突下层面(A)示,前联合(白实箭)右移,其旁肺透光度下降,可见全小叶气肿,左肺下叶支气管各段开口处纤细(黑实箭)。右中间段支气管发出层面(B)显示左肺下叶片状高密度影,边缘不整,内可见多发椭圆形或短柱状含气的扩张支气管(黑虚箭),左侧气胸(*)。靠近肺底层面(C)右肺中叶全小叶气肿,双肺下叶多发大小不一气腔,部分气腔内可见气液平面(箭头),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可见楔形斑点状密度增高影(白虚箭)。冠状位重建(D)示气腔内缘光滑,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分隔,囊壁可厚可薄,厚壁上可见气体影(黑空心箭)。与其他非发酵菌相同,在痰标本中分离出PA 的临床意义即使想尽办法仍很难正确评价。
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他啶治疗后1个月复查,气腔较前缩小,气腔内液平消失,右下肺渗出性病变吸收好转,右下肺出现边缘毛糙的索条影(图E、F)。治疗后1个月复查,图A层面(E)及图C层面(F)显示气胸消失,气腔较前缩小,气腔内液平消失,右下肺渗出性病变吸收好转,该区出现多发支气管扩张(圆圈),右下肺出现边缘毛糙的索条影(白空心箭)。
铜绿假单胞菌(Psexudomonas aeruginosa,PA)原称绿脓杆菌,因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而得名。在细菌分类学中,其地位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
正常人及动物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该菌分布,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1882年由Gersard 从伤口脓液中分离到,1872年由Schreeter命名。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长1.0~3.0um,直径0.5~1.0um,有荚膜,无芽孢,一端有1~3根鞭毛,临床分离株常有菌毛。专性需氧菌,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 ℃,4℃下不生长,在42℃下可生长。最适产毒温度26℃。营养要求不高。PA,单个,成对或偶尔成短链,革兰阴性杆菌。(Gram-stain,1000X)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产生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被染成蓝绿色或黄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有金属光泽和生姜气味,菌落周围形成透明溶血环。在肉汤中,形成菌膜,肉汤澄清或微混浊,菌液上层呈绿色。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PA在MH平板上生长.产生绿色的水溶性绿脓素(Pyacyanin)。(M-H Agar)PA菌落呈扁平湿润.灰绿色的菌落,菌落周围可见透明溶血环。(Blood Agar)对干燥、紫外线及某些化学消毒剂如醛类、汞类和表面活性剂有一定抵抗力。
定义:
多重耐药(MDR):指细菌对于常见抗菌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中3类或3类以上的药物耐药。
广泛耐药(XDR):指细菌仅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通常指黏菌素和替加环素)。
全耐药PDR :指对目前所有临床应用的有代表性的各类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胸部疾病疑难病例影像解析.王秋萍,王玮,郭佑民主编(病例来源)
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供中药学、药学类等专业用.新世纪第3版.袁嘉丽3.实验诊断学彩色图谱.叶千红,韩秋生,徐国成.(PA图片)4.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年1月第37卷第1期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年4月第39卷第4期7.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 :中国专家共识(Laboratory diagnosis,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control of the infections caused by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i: a Chinese consensus statement.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CMI), 2016, 22(Suppl 1): s15-s25)鼓励一下,点个“赞+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