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例:1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2021.07.24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患者,男,35岁。
因发热2个月,上腹胀痛1个月入院。



CT平扫示肝脏及脾脏肿大,腹腔少量游离腹水。



CT平扫示十二指肠及小肠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大网膜增厚、密度增高、结构模糊。

CD4+T细胞计数27/ul,CD4+/CD8+比值0.08。
血培养及腹水培养:马尔尼菲篮状菌阳性。

诊断为AIDS( C3)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死亡后肝穿刺病理:
肝实质散在脂肪变,汇管区轻度增大,较少淋巴细胞浸润,肝实质及肝窦有较多大小不一溶解性坏死灶,灶内见较多孢子样病原体。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ciency virus,HIV)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后导致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性下降产生各种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OIs)和肿瘤发生的综合征,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

HIV 感染后,由于CD4+ 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受损,各种条件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机会性感染。HIV 感染者出现机会性感染也是其进人艾滋病期的重要诊断依据。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真菌,感染人体后可导致变态反应中毒性病变,在肝脾可发生实质弥漫溶解性坏死、脂肪变性或形成肉芽肿性、化脓性、无反应性及坏死性病变等,致使肝脾的脂肪溶解析出许多脓状物质,最终出现多灶性坏死,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表现肝脾“镂空”征

肝脾“镂空”征CT的特点是低密度灶广泛、边界不清楚,未见肝脾外形突出,"“镂空”征实质与肝脏、脾弥漫性溶解坏死有关。
说明AIDS合并PSM的患者发生脂肪肝的病变率较高,提示脂肪肝也可能是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特征之一。

人类淋巴结、腹膜腔等部位因为含有丰富的单核-巨噬细胞,所以更容易感染播散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在腹膜腔感染并迅速繁殖,炎性物质渗出、最终形成腹水,腹部CT检查中极容易查出此病理改变。

朱静等研究结果显示69.5%患者表现为腹腔淋巴结肿大。
相关研究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对诊断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的灵敏度为75.8% ,特异度72.1%。
因此AIDS患者腹部影像学出现肝脾肿大和腹腔淋巴结肿大,需要考虑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

参考文献:

1.刘晋新、唐小平主编.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12):705-724. 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8.12.001.
3.韦菊临,邓文睿,刘军.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腹部CT征象[J]. 中外医疗,2020,39(13):175-177.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0.13.17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