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通俗理解:正常心电图的形成?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心电图,干货库:
心电图,学不会、记不住?这个合集very good!
心电图,都详细标记好了,看不懂就是不开窍?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附PDF)
心肌梗死心电图鉴别诊断病例与文献(推荐收藏)
学习笔记:心电图提示早搏?岂能忽视!
干货、资源:如何阅读心电图!愁死菜鸟了?
一表汇总心电图危急值 | 技能必备
PPT课件:心电图危急值识别与处理
视频:心电图危急值-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
视频学习:误判心电图引发的思考
视频:心电图异常Q波的病例讨论
视频:爆发性心肌炎与心电图
视频: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的争议及思考
视频:心房颤动及相关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其通透性发生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

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电流自电深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depolarization )状态

嗣后,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repolarization)过程,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较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图1)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检测电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产生向下的波形,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因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图2)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

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其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因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②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③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图3)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vector )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电向量。


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及其电活动相当错综复杂,致使诸心电向量间的关系亦较复杂,然而一般均按下列原理合成为“心电综合向量”( resullant vector ) 同一轴的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相同者,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则相减。

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构成一定角度者,则可应用“合力”原理将二者按其角度及幅度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取其对角线为综合向量(图4)



可以认为,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电变化,乃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上述原理所综合的结果。



窦房结的P波,心房除极化方向是从右向左指向下的,因此心房除极波面向II导联产生正向P波,背向aVR导联的为负向P波(A);

假如心房不是窦房结激动,而是由异位的房室交界区激动产生的,则心房除极方向由左指向由上,因此除极波面向aVR导联产生正向P波,背向II导联的为负向P波(B),即逆向P波(P’波)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结、希氏束(His bundle)、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图5)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导在此处延迟0.05~0.07s) ,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的相应的波段(图6)



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

最早出现的幅度较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 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幅度最大的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波;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心肌除极方向面向哪个导联,在这个导联就产生正向波(A)

心肌除极方向背向哪个导联,在这个导联就产生负向波(B)

心肌除极方向垂直哪个导联,就在这个导联就产生双向波(C)



QRS波群可因检测电极的位置不同而呈多种形态,已统一命名如下:

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R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

S波是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

R波是继S波之后的正向波;

R波后再出现负向波称为S波;

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

至于采用Q或q、R或r、S或s表示、应根据其幅度大小而定。


图7为QRS波群命名示愈图。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

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

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

心室肌这种规律的除极顺序,对于理解不同电极部位QRS波形态的形成颇为重要。

一个临床实用型的读书笔记基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