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更新,与国际更接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拉米Dr Author 拉米医生
2021年金秋,10月15日-10月17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主办,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和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在重庆市成功举行。
此次会议对《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更新如下:
更新点一
强调治疗前的基线值的测定;监测频率及时机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高。
实验室检查频率
实验室检查
更新点二
发病机制——免疫重建不良
即使病毒抑制,10%-40%的HIV/AIDS患者仍不能完全实现免疫重建,称为免疫重建不良者或免疫无应答者。与达到完全免疫重建的患者相比,免疫重建不良患者艾滋病相关和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
更新点三
临床分期与诊断——结合国际观点与本国观点
AE亚型致病力强,潜伏期4.8年,显著短于国际报道8-10年。
临床诊断标准——结合国际观点与本国特点
▪ 以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临床表现作为HIV感染分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 以AIDS的指征性疾病作为AIDS诊断的重要依据
HIV感染早期诊断:Ⅰ期
3—6月内有流行病学史和/或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和/或有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PGL)
● 抗体筛查试验无反应,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 一年内出现HIV血清抗体阳转。
HIV感染中期诊断:Ⅱ期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HIV感染者,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
●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0—500/μL;
● 无症状或符合无症状期相关临床表现;
● 15岁以下儿童HIV感染者Ⅱ期的诊断需根据CD4+T淋巴细胞数和相关临床表现来进行。
艾滋病期诊断:Ⅲ期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HIV感染符合AIDS指征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期;或者确诊HIV感染,且CD4+T淋巴细胞数<200/μL,可诊断为艾滋病期。
更新点四
机会性感染
诊断:新指标、新技术
PCP:血浆中(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D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PCR。
结核:Xpert MTB/RIF和Xpert MTB/RIF Ultra作为初始诊断检测技术,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能快速区分结核分枝杆菌(MTB)非结核分枝杆菌(NTM)。
弓形虫:免疫学方法主要检测血清或组织液等标本中的弓形虫抗体,可以作为弓形虫病的辅助诊断。
马尔尼菲篮状菌: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annoprotein,MP1P)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可辅助快速诊断。
更新亮点:
在提倡尽早进行ART的同时,2021版指南考量了IRIS风险,结核治疗强调更早不再细分CD4计数。
更新点五
抗病毒治疗(免费+自费+医保→三驾马车)
● 大原则:适宜国情、与国际接轨
● 强调“发现即治疗”的治疗时机
● 调整了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表
● 删除淘汰药物+新增药物品种(国产、进口)
● 注重个体化给药(高载量、体重、肝肾、骨、心脏等)
国内现有主要抗反转录病毒药物(2021)
初治患者中国指南对比国际指南的首选/备选ART方案
成人及青少年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
更新亮点:新药的增加、高病毒载量的用药
疗效判断和治疗失败(2021)
病毒抑制:经过规律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HIV病毒载量小于检测下限(<20或50拷贝/ml)。
病毒失败:在持续进行ART的患者中,开始治疗(启动或调整)24周后血浆病毒载量持续>200拷贝/ml;或病毒学反弹:在达到病毒学完全抑制后又出现病毒载量≥200拷贝/ml的情况。
更新点六
HIV预防阻断
PrEP用药原则和随访检测
PrEP
更新点七
丰富全程管理内容
● 预防和早期诊断
● 机会性感染诊治
● 个体化治疗
1、 依从性教育
2、 个体化剂量(EFV)
3、 评估患者基线载量,优化方案
4、 患者合并症
5、 药物相互作用
6、 ART方案的优化和简化
7、 药物不良反应
8、 病毒耐药特点及当地耐药流行
● NAD筛查与处理(年龄相关慢性疾病和/或其他共病管理,CVD风险评估)
● 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总结
1,艾滋病诊疗指南的不断更新,适宜国情的同时,与国际接轨。
2,为HIV患者们提供个体化、更高效、更简化的治疗方案(DTG/3TC或DTG+3TC)。
3,提出了EFV400mg减量的更安全的”中国方案“。同时,基线高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是病毒学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推荐E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