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射病(heat stroke)综合治疗方法

学习笔记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热射病综合治疗方法进展

引用:谢超宇, 许硕贵. 热射病综合治疗方法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9): 1153-1156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于暴露在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形成以核心体温升高(> 40 ℃)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特征的急危重症,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危及生命安全。随着对热射病研究的进展,围绕快速降温为核心,关于热射病的治疗方法推陈出新,包括连续血液净化(CBP)、亚低温保护、高压氧治疗等。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热射病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决策提供参考。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影响

NEJM 2022:不明原因发热(FUO)(附原文PDF)

发热待查的诊疗流程图

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和(或)发热的临床诊治思维
发热的病例(本号小合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1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救治原则

目前普遍认为热射病的致病基础在于产热与散热的失衡,一方面热量聚集导致蛋白质变性坏死,损伤细胞膜及线粒体,造成多脏器细胞功能障碍;另一方面,高热导致循环血压降低,肠黏膜屏障缺血受损,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入血,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启动应激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微循环血栓广泛形成,缺血缺氧加重,最终导致心脏、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凝血、横纹肌等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热射病救治的首个关键是快速降温,目标是将核心温度在30 min内迅速降至39.0 ℃以下,2 h内降至38.5 ℃以下。
但单纯降温只能保护脏器组织免受进一步伤害,不能逆转热损伤进程,因此在降温的基础上早期预防并积极治疗热打击对循环、肝肾、胃肠道等重要脏器的损害,阻断SIRS形成,避免出现MODS,是热射病治疗的第二个关键点。

2 热射病治疗方法
2.1 降温治疗

热射病强调第一个小时内的救治,称为“黄金时间”,尤其重视早期降温,患者体温高于40.0 ℃的时间越长,其死亡风险就越大。早期认为应在30 min内将核心温度降至40 ℃以下,目前认为 < 39 ℃为优,这是热射病的首要治疗。Luhring等认为,热射病救治降温速率应≥0.078 ℃/min,方能在30 min内有效冷却。McDermott等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降温速率,提出热射病降温速率以0.08~0.15 ℃/min为宜。目前采用的降温方式主要有通过传导、蒸发、对流进行的体外无创物理降温及静脉输注冷却液体、持续血液净化等侵入性体内降温等。

2.1.1 体外降温

(1) 冷水浸浴。

冷水浸浴(cold-water immersion,CWI)是将患者躯干大部(胸以下)或全部(除头颈外)浸没于冷水中,以快速降低患者核心体温的冷却措施,被公认为热射病降温治疗的首选方法。早年研究数据显示,将热射病患者置于空调房间休息,其降温速率仅为0.03~0.06 ℃/min;而将患者浸没于水温14~20 ℃的冷水中降温,其降温速率则能达到0.15~0.19 ℃/min。近年研究认为,浸浴冷水温度应维持于1~15 ℃(35~59 ℉)。Proulx等进一步发现,CWI水温稳定在2℃可取得最佳降温效果,其降温速率可达到(0.35±0.14)℃。作为辅助,CWI治疗时应维持降温用水的持续循环流动,以打破贴近人体的水形成的隔温层,促进体温的散失;循环水流还可以按摩局部皮肤,缓解冰水刺激造成的寒战等不良反应。CWI尤其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HS),其冷却速率与热射病患者初始体温、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研究表明,在Falmouth公路赛出现的274例热射病患者中,CWI治疗全部生效,患者生存率可达100%。但CWI治疗也有其局限所在,通常需要准备大型设备如浴桶、油布等,在户外也难以获得最佳温度的冷却用水,实际操作中往往给后勤保障带来不小的压力。针对该问题,也有学者认为,21~26℃的水温也能取得一定的降温效果,发生热射病时,仍应选用CWI快速降温。

(2) 冰袋、冰毯冷敷降温。

冷敷降温可操作性强,主要是将冰袋、冰毛巾等冷却物放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血管丰富而走行表浅的区域,借助血液循环散发多余热量,以降低核心体温。进行冷敷处置时应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适当垫充治疗巾等,冷敷时间以30 min为宜,冷敷部位应更替变换,防止产生冻伤。Armstrong等研究显示,冰毛巾包裹肢体和躯干可达到0.11 ℃/min的降温速率,达到了Luhring等提出的≥0.078 ℃/min的基本要求,符合McDermott等提出的适宜降温速率,因此冷敷降温可作为热射病降温治疗的临床选择之一。降温毯是让热射病患者平卧于4℃的毯面上进行快速降温,通常需配合冰帽或冰枕开展,其降温效果尚不明确,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3) 风力对流蒸发降温。

利用风扇及自然风对流蒸发降温是最容易实现的现场降温手段,就地解除患者身着衣物,转移至阴凉处,并在患者身上喷洒涂抹水、酒精等液体加强蒸发,配合手动扇风或电扇鼓风辅助对流散热。环境温度、气流速度及皮肤血流情况是影响蒸发对流降温的重要因素,Alzeer和Wissler[19]认为,在环境温度20℃,风速1 m/s时可在并发症最少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蒸发降温速率。Sinclair等研究发现, 在现场降温的前20 min内,使用风扇+水雾组合的降温速率与静脉应用2 L冷盐水(20 ℃)的降温速率相当(0.09±0.02)℃/min vs(0.08±0.01)℃/min,高于冰袋降温速率(0.07±0.02)℃/min。因此,当急救现场缺乏冰袋、冰盐水、冷水浸浴等条件时,应优先进行蒸发对流降温,切不可延误救治。

2.1.2 静脉输注冷却液体

对热射病患者采用静脉输注冷却液体,在降温的同时可纠正脱水。临床常采用4 ℃生理盐水或白蛋白溶液,在热打击后1 h内快速输注25 mL/kg体质量或总量1 000~2 000 mL(第1小时主张采用积极液体复苏策略),之后维持在300 mL/h。快速输注是静脉输液降温的关键,廖达林和张伟发现,输注4 ℃生理盐水治疗的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降低速度可达到(0.9±0.3)℃/h,明显高于采用常规体表物理降温的对照组(0.7±0.2)℃/h。但静脉应用大量冷生理盐水会直接冷却心肌,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室颤、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还有可能造成血容量过高,加重循环系统负担,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监测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指标,搭配利尿剂使用,以防循环液体负荷过重。

2.1.3 血管内降温技术

血管内降温技术是将专用降温导管置于患者深静脉,将冷却液体输入降温导管内,并在患者的静脉中完成冷却液体与血液的热量交换,将体内多余热量导出至体外的措施。Bursey等采用血管内降温措施辅助治疗热休克,在42 min内成功将患者核心体温由41.2℃降至37.5℃,降温速率可达0.08 ℃/min。但血管内降温技术属于有创操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穿刺点出血、深部静脉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并且需要使用专用降温机器,不适宜现场施救。

2.1.4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指采用物理降温维持全身低体温状态,配合使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药物,包括轻度低温(核心体温33~35℃)与中度低温(28~32℃)。亚低温治疗应在热打击后尽早实施,持续时间以3~5 d为宜。应用亚低温治疗热射病,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衔接现场降温急救,加速热量散发,避免持续加重热打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尤其是脑部能量代谢,促进休眠,抑制肌肉收缩及颤动,从而减少产热,纠正产热/散热失衡。临床试验也证实了亚低温治疗对多脏器的保护作用,患者越早接受亚低温治疗,其心脏、肝肾功能、横纹肌损伤指标的变化越趋于平稳,MODS发生率越低,热打击后4 h内启动维持患者肛温在(35.0±0.5)℃水平,24~48 h即可见显著效果。亚低温治疗可兼顾热射病降温及核心器官功能保护,一定程度上阻断MODS进展与继发重要脏器功能损伤,在热射病的治疗上前景广阔。

总而言之,理论上热射病的降温治疗应首选CWI,以冰袋、降温毯等外用装置及血管内降温法作为补充。在实际操作中,应监测核心体温,利用现场条件尽早开展降温治疗,后续衔接亚低温处置,不应拘泥降温方法。

2.2 血液净化治疗

由于高热、剧烈运动及有毒代谢产物累积损伤细胞膜,EHS往往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入血,伴随着机体炎症反应产生的多种炎症因子及致病物质,可造成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急性肾功能损伤,此类患者可考虑使用CBP。

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其独特优势在于:
(1)直接降温。
CBP主要依赖置换液与血液进行循环交换,可以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状态下快速降低机体核心温度。Chen等观察了33例采用CBP治疗的热射病MODS患者,其核心体温恢复时间明显短于采用常规降温的对照组(11.9±6.8)h vs(29.2±11.3)h。
(2)清除有害物质。
CBP可清除包括内毒素、乳酸、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K)、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等在内的致病因子,减轻热打击继发损伤,阻止SIRS形成及发展。
(3)容量控制。
CBP可精准超滤,控制液体出入量平衡,有助于减轻补液治疗造成的器官水肿和循环负荷。
(4)保护脏器功能。
CBP治疗可以保护多个脏器功能,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纠正血小板数量及功能,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

2.3 高压氧治疗

热射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热打击引起炎症反应与过氧化损伤,造成脑缺血缺氧,扰乱下丘脑体温中枢功能,造成体温调节异常。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是临床广泛开展的医疗手段,通过专用高压氧舱提供吸入高浓度氧气,主要用于减压病、一氧化碳中毒和神经系统急性缺血缺氧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Tai等发现,HBO虽不能降低热射病者的体温,但可以有效纠正热打击导致的低血压、下丘脑功能紊乱、神经元损伤等并发症。其机制可能如下:
(1)改善脑部缺血缺氧。
HBO可增加血液中氧的物理溶解及体内氧气有效弥散距离,提高组织氧气供应;扩张收缩的微血管,增加动脉血流,改善细胞代谢,减轻脑水肿;抑制增强凋亡基因Bcl-2及活化凋亡蛋白酶caspases-3蛋白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恢复。
(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HBO可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化氧自由基转变为无害物质,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生抗氧化作用。
(3)抑制炎症反应。
HBO能对抗热射病产生的MPO、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效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进而控制炎症反应。

HBO疗法通常与其他治疗手段联用,动物实验显示,致命性热打击后大鼠存活时间为19~25 min,单独应用活化蛋白C或HBO复苏可显著延长热射病大鼠的存活时间(134~159 min),两者联用时大鼠存活时间可进一步延长至277~347 min。HBO治疗的局限主要是设备条件不易满足,难以在热射病急救现场开展,操作时需专业人员谨慎执行,避免因气压过高造成鼓膜等器官损伤,或发生安全事故。

3 结语

关于热射病的治疗众说纷纭,主要采取快速降温+防治MODS+基础支持综合治疗。热射病现场救治应因地制宜迅速启动降温措施并快速转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及到达医院后应尽快进行生命支持及MODS防治,有条件时进行血液净化、亚低温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